
扫描关注

作者简介
王清铭,笔名应鸣。全国中高考语文热点作家,某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县政协委员,中学高级教师。在《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发表散文100多万字,诗歌五百多首,已出版个人散文集《半瓶阳光》等四部作品。作品入选《大学语文》等大中专教材、香港语文课本和中小学语文教材等。近一百篇散文被编为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包括模拟题)。
孔子诞辰2570年丨朽木不可雕的“差生”宰予,却是特长生
【小编注】反思是最好的纪念,谨以此文致敬先贤孔子。

“差生”宰予
王清铭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不象现在有“待进生”这样的概念,在孔子的眼中,宰予是不折不扣的差生。最恶劣的表现就是在孔子上课时睡觉,先不论孔子这节课是否上得精彩,也不说宰予是否因为身体不适或前天没有休息好,我们来看《论语》中的一则记载: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真是烂木头不可以再雕刻什么,粪土的墙壁不能再粉刷,对于宰予,我还责备他什么呢?”《论语·公治长》)
宰予上课睡觉,这是事实,但孔子没有细心问原因,就不分青红皂白大声怒斥,用语激烈,甚至下了断语:宰予是根朽木,是堵粪土之墙。孔子疾言厉色,甚至恶语相加,其性质跟现在某些教师骂学生是垃圾差不多,那些职业忌语脱口而出,完全不顾是否伤及学生的人格尊严。
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孔子自然不太了解这一点,怒骂一顿,后来还写了以下的评语:“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以前我对于人,是听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他怎么说之外还要看他怎么做。这都是宰予这个人让我改变这个看法啊。)意说宰予言行不一,颠覆了自己对人听他的话相信他的行动的看法。大概是为孔子这段评语找到确切的依据,司马迁的《史记》安排了一个很糟糕的结局:“宰我(即宰予)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宰予跟田常作乱,后来被夷灭宗族。前人已考证出这记载与事实严重不符,当属“伪证”。

【宰予昼寝图】
朱熹大概也为圣人讳,尽力替孔子找痛骂宰予的理由。《四书集注》中有两段注解:一段是“君子之于学,惟日孜孜,毙而后已,惟恐其不及也。宰予昼寝,自弃孰甚焉。故夫子责之”。朱熹说宰予该骂是自暴自弃,不能象真正的君子一样学习时孜孜不倦。另一段是“宰予不能以志帅气,居然而倦,是宴安之气胜,儆戒之志惰也。古之圣贤,未尝不以懈惰荒宁为惧,勤励不息自强,故孔子所以深责宰予也”。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宰予大白天在课堂上睡觉,是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不象古代之圣贤。朱熹大概是忘了宰予的成就了,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并一起在陈、蔡两地受困。唐玄宗时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代追封为 “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宰予是一个特长生,擅长演讲和辩论,《史记》中说他“利口辩辞”,孔子后来也承认他是“言语”方面的高才生。孔子在能言善辩方面很欠缺,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敏于行而讷于言”,事实上孔子的弟子也说孔子“于乡党恂恂然也,似不能辩”,不过孔子并不认为自己不善言语是缺点,反以为是美德,跟后人用“沉默是金”来掩饰自己的口拙有点相似。
孔子那时代没有教学民主化,要不他可以在与宰予的互动中提高自己的口才。“昼寝”大概只是孔子痛骂宰予的借口,宰予多次同孔子进行辩论,可能触犯了孔子作为一位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权威。

【宰予】
宰予思想活跃,很有创新意识,不亦步亦趋,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应该说,宰予这个人按现在的教育理念看,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很有个性的学生,主张因材施教的孔子应该是大加褒扬的,但孔子并非如此。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在教育上有很多经验,但难免也出现错误,我们作反思很有必要。
《论语》中孔子和宰予辩论主要有两次:一次是讨论“三年之丧”。孔子提出居丧要以三年为期限,宰予反驳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宰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行“三年之丧”适足以使“礼”、“乐”崩坏。孔子找不到理由辩解,又痛心指责:“予之不仁也。” 有点象后代的“扣帽子”。
还有一次是关于“仁”的讨论。夫子尝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于是宰予有一次就问孔子一个两难的问题;“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有一位仁者,如果告诉他井里掉进去了一位人,他该下去救吗?)夫子答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为什么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去井边看一看,设法救人,但不能自己也跟着陷到井里死掉。君子可以被人欺骗,却不能受人愚弄)(《论语·雍也》)宰予的问题使孔子陷入一个悖论:是要“杀身成仁”,还是要保全自己。孔子当时什么反应,《论语》上并没有说,大概是很不爽的。对这样一个不怎么听话的学生,孔子找个机会敲打一番是很有可能的,宰予昼寝挨骂并不偶然。
现代教育理论承认人有各方面的才华,宰予不是差生,但孔子以这样的标准来评判他显得武断:“巧言令色,鲜矣仁!”(尽管不是针对宰予的)说能言善辩的宰予是巧言令色,就像现在的一些教师动辄就把学生的一点小毛病上升到品德问题一样。尽管后来孔子对宰予的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但并不彻底。
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苏格拉底的一生是“谈话的一生”。这位自诩为“雅典牛虻”的哲学家成天蓬头垢面,到处找人辩论,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记录苏格拉底辩论的一部分精彩的实录。孔子虽然游说列国,但精彩的辩论场面几乎没有。如果孔子能放下架子,与学生辩论,或许我国古代的思辨能力会获得长足的发展,与柏拉图同时代的宰予说不定可以成为柏拉图那样的哲学大师。当然,我只是假设。

【孔子讲学图】
现教育家代陶行知曾劝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孔子这千古一骂,声音还回荡到现代的课堂。
孔子的伟大之处之一是他善于反思和勇于改过。后来他幡然悔悟,说:“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是说,我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澹台灭明);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孔子有最终承认宰予是人才的胸襟,但自始至终缺乏赞同宰予是“言语”方面特长生的眼界和勇气。
倒是宰予对孔子敬佩有加:“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本文转自:应鸣阅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