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孔子光辉的一生》整理(十二)——孔子32岁(1)

《孔子光辉的一生》整理(十二)——孔子32岁(1)

阅读量:3629116 2019-10-21




公元前520年,即鲁昭公22年,孔子32岁,他的另一以言语见称的弟子端木赐出生。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卫国人,即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他很会经商,成为孔子弟子当中最富有的,此外,最主要的,他跟宰我一样,是言语第一,很会说话。古德讲,子贡很会说话,也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善于观察。《论语·学而篇》里头有关于子贡善于观察的记载,当时子禽问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闻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的状况,都会有人来告诉他,这是老师求得的,还是别人给与他的?”子贡就回答说:“老师有温、良、恭、俭、让这五德,他老人家去与人交往,自然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所以他来到一个国家,别人自然就能把国家的状况告诉他。老师所谓的求,和别人求来的方法不一样的。”在这里,钟茂森博士讲,子贡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观察到什么呢?他观察到孔子的德行,总结出五德,就是“温、良、恭、俭、让”。

“温”是温和,孔子的容貌、形态,不会给人任何的压力,和他在一起,会感觉非常的舒服,聆听他的教诲如沐春风,这是温和。为什么孔子能够容貌温和?这是因为孔子心地柔和,用慈悲柔和的心对待身边的人,令身边的人感觉到他平易近人。所以圣人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不会觉得圣人好像高不可攀,与自己格格不入,或者是让自己觉得很有压力,不会的。他的这种气质,会让我们很舒服,很愿意和他在一起,这是温。

“良”是什么?孔子的心地善良。孔子一生所追求、所实践的就是一个仁字。以仁爱存心,所以心地善良。仁者爱人,他用真诚的爱心去关怀、帮助、照顾一切人,一切众生。

“恭”是讲孔子对内,对自己,严肃、谨慎,而对外能敬人、敬事、敬物,这是“恭”的意思,所谓一切恭敬。《礼记·曲礼篇》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毋不敬】,整个礼的核心就是敬,“礼者,敬而已矣”。孔子教我们“克己复礼为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而能够恢复我们的礼,处处能够循礼,能够守礼,这是恭。

“俭”是节约、节俭,持身节俭,不奢华,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俭以养德,人如果骄奢,德就有损了。人能够安住在简单的生活中,他的德就容易进步。一个人在骄奢的环境里,很容易放逸,很容易堕落,所以孔子俭以养德,处处节约,爱惜所有的物品。

“让”是谦逊、谦让、礼让,不与人争,真正能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孔子用这五种圣德去与人交往,我们在《论语》里看到,很多国君向他问政,诸侯大夫向他问政,对孔子不怀疑,不怀疑孔子会夺他的政权,所以敢于推心置腹地向孔子请问。这完全是因为孔子有温、良、恭、俭、让的品德,所以才感得别人的信任。
所以子贡说孔子到一个国家能得闻别人国家的政治,不是他求来的,孔子所谓的求,和别人求来的方法不一样,别人的求是有心而求,孔子完全是以他的德行召感来的,是以无求的心得到的,无心而得。

《朱子集注》里讲,孔子从来没有去求,圣人真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孔子有这样的德行,就有这样的容貌和形态,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不是造作出来的。如果是造作的,这些君王都是聪明人,肯定能识破,就是因为他们看到孔子的那种真诚心,没有丝毫造作,存心仁爱,没有自私自利,更不会有夺权的非分之想,孔子到一个国家只是为了帮助这个国家,没有丝毫索取任何利益回报的意思,所以国君都对他尊敬信任,都以政事向他请教。所以,孔子所能闻政的这个结果,与别人求之而后得的,确实完全不同。

这是为什么?圣人能养其存心,得到的那种神态、相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他的磁场不一样。别人见到他,就能对他肃然起敬,这是圣人圣德的召感。古人所谓学养功深,他才有这种感召力,所以古德总是勉励我们要向圣人如是学习。


子贡为孔子归纳的温、良、恭、俭、让这五德,其实是五大类,每一类里都有无量的德行,叫万德庄严。子贡很善于归纳,把圣人的德行威仪用这五条就能归纳得这么好,这么圆满,这么形象,让我们能在二千五百年以后,听到子贡讲的温、良、恭、俭、让,都能想象得出孔子当年的形态容貌,生起效法之心。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