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从机构名称演变看疾控内涵的发展——山西省襄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连海安

从机构名称演变看疾控内涵的发展——山西省襄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连海安

阅读量:3640873 2019-10-21



    接种牛痘疫苗,并逐年增加接种数量。1950年开始使用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1982年从临汾卫校毕业,分配到襄垣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当时防疫站内设机构有办公室、防疫科、卫生科、宣教科、检验科等,服务于全县21万余人民的卫生防疫。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建国30多年的卫生防疫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85年法定传染病年发病率下降到10.3/10万、传染病年均死亡率下降到1.4/10万。    建国70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业绩,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卫生防疫、疾病预防控制等健康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70年前1949年前后比较,不论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在我县都得到有效控制,年人均期望寿命大大提高。      1949年前后的一段时期,本地行医大都是自由职业,以售药为主、行医为辅,行医过程中虽有宣传卫生的内容,但不是规范性的卫生防疫工作,在民众中谈不上传染病的系统性防治。从而导致了清末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天花、猩红热、疟疾、麻疹、伤寒、性病等危害严重。像清光绪四年(1878)的伤寒流行,全县约10万人口,就有1.17万余人被夺去生命。民国9-11年(1920-1922)的猩红热流行,发病1.6万名,死亡1200余人,天花流行重者亡命、轻者毁容。民国27-34年(1938-1945)疟疾、伤寒、麻疹、性病流行,发病5万余名、死亡3515例,发病率达到30%左右、死亡率有7.03%,而一个南底村发病的百余人,死亡就有80余人。    我县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规范性卫生防疫,是在民国27年(1938)八路军进驻本地,教育群众破除迷信、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并为群众义务开展疾病防治工作。民国32年(1943)9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我县下良村建立了民办公助的“利民医院”,有医务人员7名。1945年迁入县城,接管日伪医院设备,改名为“解放医院”,医务人员增加为10名,设置病床5张。1951年“解放医院”更名为县卫生院,内设总务、防疫、医疗、妇幼4个股,人员30名、病床30张,卫生防疫才走上规范、科学的发展道路。当时全县有146个行政村、967个自然村,划分为六个行政区,每区设置有区卫生所、保健站,都配置有分管防疫的医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县卫生院改为县人民医院,各公社都设置卫生院,1962年承担卫生防疫职能的防疫股从县医院分离,成立县卫生防疫站,编制10人。县人民医院、各公社卫生院设置防保科,配有专职卫生防疫医生。    建国后本县卫生保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全县就有1万余人斑疹伤寒疫苗、霍乱与伤寒混合疫苗。1952年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治理环境卫生,将讲卫生提到爱国的高度,在全县开展“四净”(房净、院净、街净、人净),“五灭”(灭鼠、灭蝇、灭蚊、灭虱、灭蚤)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卫生部下发《法定传染病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后,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基层,宣传贯彻管理办法,建立疫情报告组织卫生所、保健站,对法定传染病实行报告制度,到1956年就彻底消灭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伤寒、霍乱也得到有效控制。1964年口服接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以后每年接种近2万余份,从1963年起对7岁以下儿童普种麻疹疫苗、布氏菌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等,有效地提高了儿童免疫力,加强了人群免疫屏障。1969年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成立村卫生所、培养赤脚医生,全县逐步形成县、乡镇(公社)、村三级卫生防疫网,至1970年本县消灭了伤寒、疟疾、黑热病。      1976年县卫生防疫站编制发展到30名,1990年增加到41名,所属县社两级专职防疫人员有72人,乡村医生和不脱产卫生人员335人。在控制传染病的同时,对卫生工作管理主要是食品卫生,按照“食品卫生五四制”,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加工、储运、销售等。1983年实施《食品卫生法》,县卫生防疫站配备5名食品卫生监督员,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定期不定期进行卫生检查、监督监测,实施《卫生许可证》制度,整顿个体摊贩、取缔无证经营,保证了食品卫生的安全性。通过多年的奋斗、持续不断的努力,使肠道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在地方病防治方面,全县20个乡镇有7个是碘缺乏性甲状腺肿病区,1973年普查发现病人2384例,通过食盐加碘及碘油丸等治疗措施,到1985年普查为180例,发病率下降到0.4%,达到国家基本控制标准,从1994年实行全民食用碘盐,使我县的碘缺乏病得到有效控制。    防疫站除在传染病、地方病、食品卫生方面取得了成绩外。另外在水质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工作方面也成就非凡。使传染病得发病率、死亡率,由建国前的30%、7.03%,下降到1985年的10.3/10万和1.4/10万。尤其是2003年非典时期,山西属于重灾区,对回乡的外流人员严格进行留观及必要的消毒监测措施,使从疫区回来的疑似接触者,没有一例发展为非典病症。    为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2003年预防与监督分家,成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行政级别定为正科级,预防疾病的社会力度及技术能力大大加强。十大以来疾病预防控制发生了重大转变,首先是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危害民众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控制,心脑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生活方式病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疾病谱的变化,使疾控中心工作的业务模式,由“生物-心理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工作内容由传染病扩大到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疾病,中心的科室设置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传染病科、计免科、公卫科、健教科、应急科、慢病科、结核艾滋病科等科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充分体现了健康促进理念,在国家政策制定中的位置。更明确了疾控中心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健康促进为目标。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置于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上。    十九大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把健康优先体现在社会生活生产全过程中,经济发展规划要突出健康目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基石。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8年14项指标、有8项,2019年19项指标、有10项,占一半的内容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任务,说明“健康中国2030”历史重任的50%,将由疾控部门来承担。    回眸卫生预防、疾病预防所走过的70年历程,医院防疫股、卫生防疫站、疾控中心,从建国时期的卫生宣教,到80年代的健康教育,发展至21世纪“健康中国战略”的健康促进,使我县的年人均期望寿命,由建国时期的35岁,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65.60岁,上升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72.86岁(2015年长治建市70周年辉煌巨变的70.13岁),疾控中心功不可没。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促进观念的形成、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将会同消灭天花一样,成为人类健康历史上的节点性标志。
稿件提供:长治市襄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连海安
审       核:张    庆
编       辑:郭东力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