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综述】廉政戏曲亮风采 清风正气入心田 ——第二届山西艺术节廉政题材剧目综述

【综述】廉政戏曲亮风采 清风正气入心田 ——第二届山西艺术节廉政题材剧目综述

阅读量:3640905 2019-10-21



又是一茬丰收季,又是一载硕果香。
在距离2017年首届山西艺术节成功举办两度春秋后的多彩金秋时节,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太原市委和太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山西艺术节作为向祖国母亲70华诞敬献的丰厚礼物,再一次盛装开幕。在2019年9月19日至10月8日为期20天的黄金时段里,来自省外优秀艺术表演团体和分散在全省地市县不同地域、不同剧种的艺术院团,带着各自精心打造的题材丰富多样、主题形象鲜明、艺术风采独特、地域特色显著的61台舞台艺术作品,汇聚到省城太原,以103场演出分别展示于省城各大剧场和晋中榆次文化艺术中心的舞台之上。
这场在满园秋韵果飘香的季节、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主题举办的艺术节,是山西省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综合性艺术盛会,堪称是对山西艺苑近年间艺术成果的集中荟萃和检阅,为举国同庆的共和国70岁生日增添了更加欢乐、祥和、喜庆的热烈气氛,也使省城人民通过对艺术精品的欣赏和体验,感受着喜悦,收获着幸福,从美的艺术作品中得到心灵诸力的陶冶,从充满正能量的剧中人物身上获得触及灵魂的教益,在赏心悦目的观照中获得精神上的活力和鼓舞。 

本届艺术节优秀舞台剧演出板块,分别由第十六届“杏花奖”评比展演、“古韵新唱”山西省稀有剧种展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省廉政文化优秀剧目展演等类型组成。其中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省廉政文化优秀剧目展演的演出院团和演出剧目分别是:右玉道情传习中心演出的晋北道情《于成龙》,大同市耍孩剧种传习中心演出的耍孩儿《龙凤镯》,晋中榆次晋榆晋剧团演出的晋剧《御史梁中靖》,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演出的上党落子《孙安动本》,稷山蒲剧团演出的蒲剧《铁面御史姚天福》。这其中,晋北道情《于成龙》、耍孩儿《龙凤镯》、晋剧《御史梁中靖》、上党落子《孙安动本》作为参加廉政文化优秀剧目展演类型的剧目,先后亮相于山西大剧院小剧场舞台。与此同时,晋剧《御史梁中靖》又与蒲剧《铁面御史姚天福》一道,作为参加第十六届“杏花奖”参评剧目在华夏剧场上演。

▲稷山蒲剧团《铁面御史姚天福》剧照
纵观本次调演中廉政题材戏曲作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剧目题材类别来说,均属于以古代清官廉吏作为剧中主人公的新编历史剧;二是承担这些剧目演出的艺术院团,均为分散在山西境内不同地域、不同剧种、常年坚持演出的基层戏曲表演团体;三是从剧种类型来说,既有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梆子声腔剧种的晋剧、蒲剧等大剧种,也有同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耍孩儿、晋北道情、上党落子等地方性稀有小剧种。四是尽管艺术风格不同,艺术手段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凭借各自对艺术事业的不懈追求和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艺术担当,通过一出出精彩生动的廉政题材剧目的成功搬演,塑造出一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能够感化人心的古代清官典型形象,为弘扬民族正气,倡导良好社会风尚贡献各自的艺术才智和艺术才华。
尤为难得的是,在这些参加展演(评比)廉政文化题材的作品中,有三部作品是对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的塑造,它们是:右玉道情传习中心演出的《于成龙》,榆次晋榆晋剧团演出的《御史梁中靖》,稷山蒲剧团演出的《铁面御史姚天福》等。这些剧目中的主要人物角色,均为山西籍古代官吏,这些值得山西人引以为骄傲的历史人物,以修齐治平、清廉为民的卓著功绩和不朽精神青史留名于中国典籍史册之列,为历代百姓所敬仰。
明代万历年间出生的山西方山人士于成龙,年届不惑方才步入仕途,在23年的宦海生涯中,跨越了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以突出的政绩和廉洁的作风蜚声朝野,三次被举“卓异”,从县令一路迁任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重要官职。深得朝廷和黎民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
此次由流传于山西北部地区较为古老的地方剧种晋北道情(分神池道情、右玉道情两个流派)之一派的右玉县晋北道情传习所演出的晋北道情《于成龙》,移植于京剧《廉吏于成龙》,选取的是于成龙数十年为官经历中的一个典型桥段,即发生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担任福建按察使的一段史实。初到福州担任要职的于成龙在查阅旧案过程中,从中发现了前任官吏勾结台湾郑氏,大肆制造“通海通匪”冤假错案,致使众多无辜百姓蒙受冤屈的事实。为搭救福州监狱三千名即将面临斩刑的“要犯”,于成龙只身前往驻节福建的康亲王府中为民请命,甚至不顾个人安危与康亲王斗酒,并直面勒春等官僚集团,终以刚直无私的胆识和清廉节俭的高尚品行打动了康亲王,使数千名蒙难百姓得以获救,并免除了长期压在当地民众头上沉重的军粮赋役。   
《于成龙》全剧以7场结构剧情,以道情戏独有的渔鼓、简板、笛子、四胡等伴奏乐器演奏出婉转动听的音乐曲调,以浓郁的晋北方言道白和粗狂奔放的唱腔、表演,在歌颂于成龙清廉节操的同时,充分展示了鲜明的塞外地域文化风貌和右玉道情这一古老地方小剧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晋北道情《于成龙》剧照
廉政题材展演中的另一部演绎古代山西清官的剧目,是由晋中晋榆晋剧演出有限公司根据《清史稿.列女传》所记载的晚清道光二年、发生山西榆次的一桩堪与闻名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文祥刺马案相类似的——赵二姑烈女惊天奇案编创而成的晋剧《御史梁中靖》。该剧叙述的是赵二姑遭恶人强暴、一家三口先后惨死于公堂之上。案件历经县衙、巡抚、刑部重重审理,甚至惊动了朝廷。由于逐级官吏贪赃枉法,导致原本简单明了的案件竟成了一桩冤假错案、一桩难以翻案的死案。时任监察御史的梁中靖在发现了案件中的种种疑点后,派人私访彻查案情、以千言书上奏朝廷,为澄清事实,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各种阻力,最终使该案得以重审,使众多涉案官员得到制裁。梁中靖由此赢得了百姓所赋予的“赛包公”美誉,令世人称颂,被后人敬仰。这段真实事件曾记载于《烈女宝卷》之《列女传》《新刻烈女宝卷》等正史之中,也有民间抄本《列女传》流传,这些详实的文史资料佐证了这个原本仅仅只是发生在民间的普通案例,却有各级、诸多的官吏牵连其中,暴露出晚晴官场的黑暗、政治的腐败,也同时印证了处在巨大黑恶势力对立面的梁中靖想要实现为民请命、为民主持公道的愿望,所面对的黑恶势力之庞大,面临困难之艰巨。

▲晋中晋榆晋剧演出有限公司晋剧《御史梁中靖》剧照
《御史梁中靖》堪称是一部弘扬正气,鞭挞邪恶,充满正能量的清官廉政剧目,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主人公梁中靖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为数不多的清官,是正义的化身,是值得后人铭记和颂扬的清官廉吏。
全剧共分5场,前有序曲,后有尾声,戏剧结构完整。剧情从赵二姑含悲受屈寻死开端,层层展开,较为完整地讲述了案件的发生及审理过程的曲折,突出表现了清朝官场的黑暗官场,揭示了一些官吏拿着俸禄却“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丑陋嘴脸。体现出御史梁中靖维护正义的勇气和担当,彰显了清风正气,歌颂了人间正能量,具有深刻的警示教育意义。
蒲剧《铁面御史姚天福》是稷山县蒲剧团以古老而铿锵的蒲州梆子声腔为我们唱响的又一位古代山西籍清官的一曲清正廉洁赞歌。出生于山西稷山县南阳村的姚天福,是元朝的一位明臣,历任县丞、监察御史、淮西道按察使、湖北道按察使等官职。胸怀坦荡,体恤黎民,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被世人称作“铁面御史”。该剧讲述了元代大名府守备小甘浦依仗祖辈功业,骄横跋扈,为害一方,将老妪赵陈氏孙子、孙媳残害至死,却逍遥法外。奉命巡查北方的御史姚天福途中救下状告无门、欲在荒郊寻死的赵陈氏。嫉恶如仇的姚御史决心为民伸张正义,替百姓铲除黑恶。在经过大量明察暗访工作后,充分掌握了小甘浦的犯罪证据,毅然将小甘浦缉拿归案。却不料被不明真相的元世祖下旨释放。公堂之上,赵陈氏闻讯怒撞公案而死,血溅圣旨。姚天福深受触动,感念自己身为父母官,如果任由恶人逍遥而不加以制裁,愧对黎民百姓。于是不顾个人安危进京上奏,终使小甘浦绳之以法。稷山县蒲剧团演出的《铁面御史姚天福》,以深刻的主题,曲折的戏剧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严谨的戏曲结构,细腻委婉、动人心弦的蒲剧唱腔,并发挥蒲剧擅长的帽翅功、髯口功等表演绝技,使该剧达到了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度,展示了作为县级剧团的较高水平。更值得称道的是,演出中不可多见的在字幕上标注蒲剧唱腔板式的做法,体现出古老蒲剧严谨的艺术追求,彰显了传统民族艺术丰厚的文化底蕴。
以上三部戏曲作品,成功地将于成龙、梁中靖、姚天福等古代历史上功绩卓著又非常有戏的三位山西籍文化名人,以传统戏曲形式为载体搬上当今戏曲舞台,传递出民族戏曲艺术所承载的中华民众恒古久远的清官文化情结,对于弘扬民族正气,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移植改编优秀剧目,一直是戏曲剧目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于宣传、扩大优秀剧目的影响力,丰富和拓展各剧种剧目资源,开展有益的艺术院团之间的业务交流,都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本届艺术节廉政题材展演剧目中,耍孩儿剧目《龙凤镯》、上党落子剧目《孙安动本》(以及之前已谈到的晋北道情《于成龙》),既是由其他剧种移植而来的优秀戏曲作品。
刚正不阿、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一身正气的古代巡抚严天民,早已成为豫剧、婺剧、蒲剧、晋剧等众多剧种保留剧目中重点演绎的人物角色。2002年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曾联合举办”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大同市耍孩剧种传习中心就曾移植传统剧目《血溅乌纱》,更名为《龙凤镯》参加调演,精彩的演出博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2019年正月,山西晋风晋剧院以剧名《河阳知府》的同题材移植剧目将“严天民的故事”搬演于“2018年山西省基层院团戏曲调演”戏曲舞台。本次艺术节,大同耍孩剧种传习中心再度以《龙凤镯》参加展演活动,以曲折的情节,独特的艺术视角,以耍孩儿独特的后嗓演唱和到位的表演,更好地诠释了剧作鲜明的思想主题,突出表现了巡抚严天民面对涉及亲属参与其中、错综复杂的人命案,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案件进行抽丝剥茧般仔细研判,以可贵的担当精神和惊人的胆识大义灭亲。尤为难能可贵和撼动人心的是,严天民无法宽恕因自身原因带给无辜生命的伤害,毅然选择拔剑自刎,以死明志,向无辜冤死的生命赎罪。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对正义的伸张,对法律尊严的敬畏之情,使剧场观众禁不住为之落泪,令人肃然起敬。耍孩儿《龙凤镯》这个生动的戏曲故事,阐述了严天民致力践行着身为父母官,“过则勿惮改”,致力于为黎民百姓尽职尽力的深刻思想主题,彰显了戏曲艺术所独具的生动感人艺术魅力和所肩负的教化人心的重要价值意义。

▲长治上党落子剧团《孙安动本》剧照
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演出的《孙安动本》是根据同名京剧移植改编,也是本届艺术节优秀廉政剧目展演活动中又一部优秀廉政题材剧目。讲述了发生在明代万历初年,太师张从私造陵寝,坑杀三百民工灭口,并贪赃枉法、吞没赈粮。为官清廉的曹州知府孙安,以此上本参劾张从,未得准奏却遭四十御棍责罚。孙安绑妻缚子,抬棺上殿,以死相谏,被定成死罪。最后在定国公徐龙相助之下,孙安得救,太师张从受到严惩。
该剧充分发挥了上党落子剧种作为仅次于“四大梆子”的较大地方剧种所具有的长于抒情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艺术优势,在原剧作节奏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强烈等基础上,使人物内心活动更加丰富,角色行为动机更加入情入理,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欣赏需求。                     
以上两部戏曲作品的原作,均已是历经多年舞台实践、早已成为民众耳熟能详的优秀经典剧目,耍孩儿剧种和上党落子剧种将已很成熟的剧目移植为本剧种演出,均做到了在把握原剧戏核精华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本剧种优势,并加以有机的消化融合,使剧作完全成为了具有耍孩儿或上党落子剧种自己特色的剧目,生动形象地将为民请命、冒死进谏的两位诤臣形象成功地展现在戏曲舞台之上,犹如一部部生动的教科书,感动和教育着在场的观众,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将廉政文化浸润到观众的心里,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
三 
作为中国北方农耕文化重要区域的山西,戏曲艺术从宋元以来累积变迁,其重要特征体现在大量遗存的戏曲舞台,以及来源于群体社区差异、些微族群个性差别所孕育的名目众多的戏曲品种,铸就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品位,彰显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幸运的是,无论是四大梆子声腔剧种,亦或是包括耍孩儿、晋北道情、上党落子在内的众多秧歌、道情以及从祭祀礼仪中发展而来的古老剧种和丰富多样地方性稀有小剧种,大多已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些古老剧种的基层戏曲院团,长期肩负着剧种的传承创新历史重任,在坚持常年下乡演出的同时,积极编创或移植优秀剧目,显示了稀有小剧种积极开拓市场,努力积累和丰富演出剧目的进取精神和弘扬主旋律的社会担当。
值得庆贺的是,蒲剧《铁面御史姚天福》、晋剧《御史梁中靖》作为第十六届“杏花奖”评比展演剧目,分别获得了杏花新剧目奖、提名奖,其他如晋北道情《于成龙》、耍孩儿《龙凤镯》、上党落子《孙安动本》等参加廉政题材展演剧目也均获得好评。由这些剧种所演绎古代官吏不畏强权、维护正义、恪尽职守、赤心爱民的优良品质和精神主旨,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同样不失振聋发聩的积极作用,这应当是根植于中国百姓心中的传统戏曲艺术永恒魅力的真实体现。

▲大同耍孩儿《龙凤镯》剧照
往事历千年。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直至近代京剧和地方戏,清官题材作品一直盛演不衰,清官廉吏正直廉洁,执法严峻的品格和精神,被庶民百姓喜闻乐见。清官戏以它摄魂夺魄的艺术魅力,意蕴丰厚的思想内涵,永恒不朽的艺术价值,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成为中国“曲山词海”戏曲发展史上一棵永不枯萎的艺术常青树。尽管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历经数代的“清官”也不免凸显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但在数千年的中国发展史上,他们所起的积极向上的作用是应当予以肯定的,直到今天,清官那种忠于职守、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精神,始终受到国人的赞誉,广大民众与“清官”那种难以割舍的深厚情缘,促使他们对清官的颂扬不仅从未停歇,还在不间断地一直绵延着。那些体现在清官身上的优良品质,散发在清官身上的正义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法治和吏治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民主和法制逐步健全的当今社会,健全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制度,应当成为我们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的目标!
文|徐秉梅辑|贾伟审|祁爱斌投稿|1196914941@qq.com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