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4年10月21日
爱国侨领陈嘉庚出生
今日,
先生诞辰145周年纪念日
追思其人其事,陈嘉庚一生爱乡爱国、倾资兴学、恪守诚信、勤俭淡泊,至今仍影响深远。一大批华侨华人以他为榜样,嘉庚精神薪火相传。

陈嘉庚雕像 冉文娟 摄
“非常事业要达成功,应受非常之辛苦”
陈嘉庚出生在闽南渔村,17岁时前往南洋,来到父亲所在的新加坡。后来他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等。一战期间,他转换思路,将橡胶的农、工、贸经营集于一身,开创了在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而与外国商家直接进行贸易的先例。

陈嘉庚纪念馆。 曾小威 摄
20多年兢兢业业,刻苦奋斗,陈嘉庚成为了南洋声名显赫的大实业家。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陈嘉庚这样说:“非常事业要达成功,亦应受非常之辛苦,若乏相当之毅力,稍不如意,便生厌心,安能成事哉?”
除了过人的毅力,诚信也是陈嘉庚始终恪守的信条。1904年,其父企业破产后,而立之年的陈嘉庚代还父债,东山再起,在华侨中赢得了信誉。
“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1911年,陈嘉庚怀抱“教育兴国”、“兴学报国”的信念,先后在厦门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久负盛名的厦门大学,也是陈嘉庚所创办。
1921年,陈嘉庚个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并承诺出资维持费用300万元(分12年付款),创办厦门大学。在演讲中,他呼吁:
鄙人深愧棉力,负担有限,唯具无限诚意。希望内地诸君及海外侨胞,负国民之责任,同舟共济,见义勇为,则数千万元之基金,不难立集。
在学校成立大会上,陈嘉庚保证:“不管遇上多大苦难,我都会尽全力将教育事业办好!”

资料图: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陈嘉庚纪念铜像。
这并非一句空洞的承诺。从1926年到1934年,受经济危机影响,陈嘉庚实业亏损超过1000万元。在这八年里,他想方设法给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汇去了378万元经费,这都是他以厂房、地产、货物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来的钱。
当时陈嘉庚说了一句话:“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心系祖国 “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
抗战爆发后,陈嘉庚被公推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东南亚华侨在他的号召下,出钱出力。他撰文说,我长时间住在南洋,但心怀祖国,希望为国效力。
1939年至1942年间,受爱国侨领陈嘉庚感召,3200多名华人子弟放弃了优越平静的国外生活,从东南亚各国回到中国,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所急需的战略物资。

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这位老人最后的遗言是,“台湾必须回归中国”。
风范长存 精神永续
时至今日,嘉庚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已扩大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很多地方。以他名字命名的嘉庚星、嘉庚水母、嘉庚路、嘉庚公园、“嘉庚号”科考船、嘉庚路、嘉庚公园等,无不折射出世人对他的景仰与怀念。

资料图: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五周年纪念封,体现了陈嘉庚“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精神。钟欣 摄
今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上,陈嘉庚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弘扬嘉庚精神
传承家国情怀
素材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中国侨联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冉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