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季节目基础上,《同一堂课》第二季进行模式升级,让教育变得更有趣,让课堂变得更生动。
作者:薛腾飞
去年五月,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教育公开课,带来了文化综艺的一股清流。节目中,22位文化名人深入全国各地小学课堂,以一堂堂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给学生和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这就是由浙江卫视推出的文化教育公开课——《同一堂课》。
10月20日,由浙江卫视、灿星制作、南瓜视业联合打造的文化教育公开课《同一堂课》第二季再次开课,播出时间为每周日21:10。升级后的新一季节目,不论在主旨表达、内容方向,亦或是版块设置等方面,都在第一季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升级调整。第一期孙杨在淳安授课的节目播出后,#同一堂课#等微博话题讨论近42.5万,阅读量达1.4亿,再次引发观众对语文教育的关注。
一堂别样的公开课
首期节目中,呈现了“代课老师”孙杨从刚开始的紧张拘束,到在“开课8分钟”里调整思路,用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新一季节目在环节设置方面最大的改变在于增加了前后两个八分钟——开课挑战和结课演讲,以及演播室第二现场这三个版块。”谈到第二季节目的专业性升级,总导演陈涤这样阐释到。
“集聚一课精华,解读课文精髓”的“开课挑战”,不仅起到提纲挈领阐释教学内容的作用,也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彼此了解的过程。而伴随每堂课尾声的“结课演讲”,则“涵容一生修为”。“代课老师”在这个环节不但会对这一次的整体教学做最后总结,也会结合自身的人生体悟与同学分享这堂课的深层意义。“‘爱国’不是一句空口号,是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作为学生的你们就是——读好书,锻炼好身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壮的体魄。”这是孙杨在代课后对同学们的寄语。
在演播室的“第二现场”,由作家张大春担任班主任的“第二课堂”,则起着深层解读《同一堂课》内容的作用。跟随第一授课现场的进程,第二现场的班主任会对相应的事件和知识点作出更加全面、精准、深层的解读与开掘。
《同一堂课》总监制向阳介绍,除了三大重点版块会一以贯之,每期节目还结合不同主题内容进行细节层面的创新。不同于第一季在每期节目中呈现两位老师穿插授课的模式,第二季在每一期中以一种更为循序渐进的纪实方式,为观众呈现代课老师是如何一步步给孩子们上好这堂课的。
首期节目中,“代课老师”孙杨先是将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传达给孩子们。接着,节目组又请来“外援”,让专业老师和“代课老师”相互配合,使学生在专业与游戏兼容的环境中,完成对“对仗”这一诗歌技法的进一步理解,这也是节目专业性升级的具体体现。另外,小小运动会这一主题,将对仗考试、知识大转盘、游泳比赛等户内外不同场景贯穿起来,不仅发挥了“代课老师”孙杨的专业特长,也让孩子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以外的课堂形式中,真正体会到了“同一堂课”所传递的真正含义。
每一堂课都 “巧妙”设计
《同一堂课》不仅是一堂语文教育实验课,也是一堂引导孩子树立文化自信的启蒙课。虽然是第一次给孩子们授课,但随着节目的进行,“代课老师”孙杨渐入佳境,将授课内容和自身经历融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
性格内向、上课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余泽雷,在受到孙杨老师的持续关注与鼓励下,终于突破自我,渐渐融入到这堂课的每个环节中。孙杨把自己参加比赛时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分享给同学们,告诉他们要学会调整情绪,勇敢出发。如同课堂上老师提到陆游的那句诗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将古诗词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才是真的学以致用。
身体瘦弱但却敢于超越自我的学生方宇浩,在孙杨的激励下,带伤坚持参加游泳比赛。虽然最终惜败,但方宇浩自豪地说:“我感觉赢得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块金牌。”课堂最后,每个人站在红旗下,大声说出了自己心底的梦想。而这,也正是孙杨这堂课的启蒙意义所在。
陈涤提到,节目组之所以将孙杨的语文课设在淳安的这所最美乡村小学,是因为孙杨人生中的第一块国家级金牌,正是在淳安的千岛湖赢得的。“可以说,这是他游泳梦起航的地方。”而选择将陆游的诗词作为这堂课的教授内容,也在于这位爱国诗人与淳安的关系,他曾经在这里任职数载,也曾将报国之志挥洒在这片土地上。“爱国”与“梦想”,将两人与淳安关联起来。而孙杨又借由陆游的诗歌,向这里的孩子们传递了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同样,后期节目中代课老师与授课地点的选择,以及课程设定等也都环环相扣。作为演艺界“戏骨”的惠英红,将在节目中分享她对演员这份职业的用心与勤勉,给学生带来一次不同寻常的职业课;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将咸鸭蛋带到课堂上,透过汪曾祺名篇《高邮的鸭蛋》讨论人与故乡、与食物的文化牵挂;作家阿来则将以一堂语文课加植物课的形式,带领学生重新走过启发自己创作出《一滴水经过丽江》灵感的地方……
在承袭第一季“名师、名篇、名课”的语文课模式基础上,《同一堂课》第二季还将随着多位跨界老师的步伐,深入西安、银川、玉树等地,给那里的孩子用独特的方式上一堂语文课,共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找寻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更希望除了文本以外,每位老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带给孩子们,这个层面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更加深远的。”陈涤说。
从第一期孙杨的体育课,到后面的职业课、美术课、植物课、戏剧课、历史课、品德课……多元丰富的形式与场景不仅让节目更具观赏性,也体现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包容性。向阳说,“把一堂课变成充分交互式的,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而户外课则是互动教学体现最为充分的部分,这种行走的方式,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本真方式的一种回归。“书本上的课文,原本就来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感知,走出教室方能触摸这些文字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选择“语文课”的深意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同一堂课》为何一直选择语文教育,选择基础教育?“语文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们如何理解生命,理解大自然,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作为总监制的向阳曾经这样说。
语文连接着文学、文脉,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语文教育几乎贯穿整个中华文化史。《同一堂课》不只是一堂教授知识的课堂,更是一堂启迪思想的课堂。“语文是基础,在一个人一生中树立品格与梦想的阶段,语文会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伙伴与启蒙老师。”节目找到了一种学生跟语文,学生跟老师之间不同以往的亲密关系。在向阳看来,有时候,一堂课的内容或许考试不会考到,但却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语文(文学)的无形力量。
与此同时,秉持“学而有思,文化自信;同一堂课,塑造品格”为宗旨,致力于打造全球华人共享优质语文课堂的《同一堂课》第二季,还将走向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华人文化圈,以“语文教育”这一切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整体板块调整,到局部内容细化,《同一堂课》在第二季中完成了一次“蜕变”,这种“蜕变”不仅体现在节目形式变化令这堂课更为丰富、多样、生动,也体现为语文教学思路的拓展,因而更具启发意义。
·End·
编辑 | 徐蕾 王海婷

>>网络短视频礼赞伟大祖国
丨专论
>>《水果传2》:趣味普及水果百科
丨评析
>>《不负青春不负村》第三季开播
丨节目
>>《风味原产地》打开“鲜”为人知的故事
丨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