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天池店乡党委试点“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走好服务党员群众“最后一步路”

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天池店乡党委试点“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走好服务党员群众“最后一步路”

阅读量:3669632 2019-10-22



做正能量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新讯网山西讯(苏君  赵建民报道)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天池店乡地处娄烦县南端,距离县城30公里。全乡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总面积168平方公里,104省道贯穿全境。全乡20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总户数4413户,总人口13566人。其中,贫困人口1278户,4229人,全乡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基层党支部23个,其中农村党支部20个,机关支部1个,企业支部1个,联合支部1个。党员总数553人,其中农村党员496名。
  全乡村落分散,部分山沟村舍交通不便,群众来乡办事费事、费力。一些基本事项的办理,主要依靠委托村两委主干和报账员专门到乡政府办理,不仅严重浪费人力资源,而且存在多次往返、办理不及时等诸多不便。针对这一现状,乡党委按照“党的工作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的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需求为向导,因地制宜推进,开展“党群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力争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平台,进而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一、背景和目标
  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服务型、功能型党组织,一直是乡党委的工作重点。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农村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颁布,更是对新时期农村党建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
  目前,全乡党建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激发出来的活力如何保持,发现的问题如何长效整改,对标一流的标杆如何看齐。二是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巩固提升。特别是精准脱贫期间,各级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形成的党建引领脱贫工作格局如何延续。三是基层组织如何规范运行,党员队伍如何教育管理,服务型党组织如何建设。
  在此背景下,乡党委找准政治站位,从四个方面着手,开展党群服务中心的试点工作。一是落实中央重大部署,“对标一流”开展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继续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阵地建设,进一步解决基层组织无钱办事、服务功能不强等突出问题”的要求。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中,我们对标太原杏花岭区、贵州塘约村,开展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建成融党务、村务、服务、商务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体系。二是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管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村“两委”干部队伍,长期以来不能保持满编满员开展工作,“两委”成员形同虚设,有的长期外出不在,有的没有专门办公地点、固定岗位。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规定村干部分工负责,轮岗办公,轮流值班,严格考勤、考核,使“两委”班子人人有其责,劳酬相符。使党群服务中心切实成为农村政治中心,成为党员活动的场所、村民议事的地方、干部教育的阵地、服务群众的窗口。使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党建引领各项工作格局能够延续。三是实现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高效服务群众的目的。整合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面向农村基层的服务资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把农村党支部由领导型向服务型转变。四是达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效果。以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形成农村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局面。
  二、基本做法
 

 
  1、突出“三个功能”,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一是突出政治功能。设立红色展览、展示红色文化,彰显“红色功能”,创新“红色服务”,开展“红色活动”,悬挂党旗、入党誓词、党员权利义务、党组织工作制度等,使党的阵地更有党“味”。依托乡村振兴讲习所,让广大党员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红色教育、强化党性锻炼。二是突出规范功能。按照“场所规范、功能完善,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活动正常、实效明显”的标准,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使党群服务中心具备宣传展示和活动功能。展示党组织基本情况、党建工作特色、党务公开、文化内容、信息公告等。能够开展接待、培训、议事、党群活动等。三是突出服务功能。建立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民政、信访、扶贫等服务岗位,针对便民事项,为农村党员群众全面实行代办制度。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融党员活动、群众议事、便民服务、政策咨询、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主阵地。打造成为党支部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战斗堡垒。
 

 
  2、围绕“二十五个一”,提档升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依托现有的村级组织阵地、文化活动中心、农村闲置的校舍、仓库等资源,通过装修、改建,形成以综合性服务中心为主体,室内外专项设施相配套的党群服务体系。在县委组织部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十个一”的基础上,达到“二十五个一”的标准,实现提档升级。即:一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标牌;一套村级组织标识牌;一面国旗;一幅标准领袖像;一套监控设施;一套网络宽带;一套广播喇叭系统;一套规范的制度;一批完整的台账资料;一个党务公开栏;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一个党员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党性体体检室);一个办公室;一个乡村振兴讲习所;一个卫生室;一个文化活动室;一套体育设施;一个农家书屋(红色网络教育家园);一个谈心说事室(警务工作站、综治工作室、矛盾调解工作室);一个活动场地;一个脱贫攻坚办公室;一个农资超市(综合服务社);一个远程教育站点;一个档案室;x个拓展功能室。
 

 
  3、划分“六个功能室”,整合优化办公室功能设置。长期以来,村级活动场所办公室多头设置,一个门口挂多块牌子,办公室设置混乱,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过程中,乡党委科学分类,注重功能整合,理顺各项工作关系。对村级活动场所办公室进行功能区划,主要设置了6个功能室,即:党员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书记主任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综合办公室)、乡村振兴讲习所、扶贫办公室、谈心说事室(民调办公室、警务室)。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办公室作为村集体组织的中枢机构,其他两委副职在综合办公室轮岗值班,不再单独占用办公室。多功能会议室,一室两用,既可以作为村两委日常开会议事的场所,又可以作为党员开展组织活动的场所。乡村振兴讲习所集中承担脱贫学堂培训任务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法律、专业技能的培训。扶贫办公室集中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办公,存放脱贫攻坚相关资料、档案。谈心说事室整合了矛盾排查调处、班子成员、党员之间谈心谈话的功能,同时又为派出所片警办公提供了专门场所。通过六个功能室的划分,提高村级活动场所利用效率。
  4、纳入“七类四十八项”内容,全面覆盖群众代办事项。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把党员服务、社会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农业经济服务、劳动医疗保障服务、综合治理服务、文化体育服务事项等7类48项服务,纳入党群服务中心办事流程和指南。从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到低保事项办理,到各类报销、咨询,乃至信访受理,只要是群众需要办的事,只要是政策落实的工作,只要是群众找党组织、政府的事项,实行全面代办,切实减轻村民负担。

 
  5、按照“四个程序三种方式”,开展村级便民服务。严格按照“受理→审核→办理→办结”四个程序,采取三种方式的服务形式,开展村级便民服务代办工作。一是实行“定点代办”,村党群服务中心由村干部轮流坐班,定点受理村民事务;二是实行“上门代办”,对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由代办员上门受理事务;三是实行“应邀代办”,对于在外地或遇到特殊急事难事的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党群服务app等方式,提出代办要求,代办员应约办理,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6、实行“双签制度”,做好两委、驻村干部日常管理。乡政府设立云控平台中心,在各村党群服务中心安装摄像头,对党员活动室、办公室、便民服务站进行布控,实行“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签到簿》签到和监控画面截图、点名签到,两种形式的签到制度,监控截图在平台保存1个月,使乡党委对村两委的考勤做到实时、留痕、可追溯。杜绝了村两委轮岗不到位,缺岗补勤现象的发生,使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补贴发放有了切实依据。
 

 
  三、工作成效
  1、实现了阵地提档升级。乡党委统一设计“二十五个一”标准,统一村级活动场所外观颜色、装修标准,统一规划档案资料、上墙制度牌匾。使村级活动场所和党群服务中心,外观亮化、美化,功能设置科学合理,全面提档升级。村级活动场所成为村中最显眼、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2、优化了办公机构设置。通过对各个办公室功能的科学归类优化,对各职能部门设在农村的挂牌机构进行清理,实行“留名摘牌,室内标示”的做法,每个办公室门口统一设置一块可更换内容的标示牌,其它机构牌子全部摘牌,在室内集中标示。最大限度地精简专门办公室,实行柜台式合署办公。上墙的制度牌匾也能做到职能相近、分类统一。
  3、分类确定了服务重点。对涉及群众的各类事项进行综合分类,明确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代办重点,印发《代办事项指南》,对群众日常经办的低保、医保、证明、报销、地力补贴、优种补贴、雨露计划、救灾救济物资发放、福利分红等事项进行详细宣传,减少群众跑腿次数、咨询次数,做到群众有事到中心办理,省去了大事小事找书记村长的麻烦。
  4、夯实了村级组织基础。以民事代办为抓手,形成了常态化、长效化服务群众工作机制,进一步稳定了民心,促进了和谐。提高了干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工作能力,夯实了村级组织对农村各项事务统领的基础,增强了党组织在农村的凝聚力。
  5、转变了农村干部作风。开展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是“群众工作法”的创新实践,促进了党员干部接地气、转作风、长才干,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双签制度”的实行,也规范了农村两委的运行,工作纪律的遵守也无形带动着农村干部作风的转变。
  6、创新了社会管理机制。党群服务中心的运行,特别是谈心说事室的开设,以及相关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了群众诉求表达、情绪疏导、矛盾化解、应急管理等机制,使民意表达畅通、诉求及时回应、矛盾妥善化解,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音符”、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是对目前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有效创新。
  四、几点设想
  1、总结经验分类推进。结合各村现有活动场所的实际现状及村集体经济实力,因村施策,按照标准型和示范型,两个档次建设。标准型要达到县委组织部“十个一”的标准,示范型要达到“二十五个一”的标准。在兑集沟村、河北村和孔河沟村3个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代办事项、服务流程、功能设置,修订制度,总结经验,并在全乡20个行政村全面推广。
  2、完善领导包联机制。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包片领导要指导所包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保障运行规范、功能作用发挥,并在固定的日期驻点服务。
  3、延伸服务门类范围。在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推广后,代办事项需要与相关机构和职能部门进行合作,延伸门类,引进需要赴县办理的事项。比如:有线电视费用收缴、电子商务终端服务、各类商业保险缴纳、旅行社报名等。

很多读者还没养成阅读后点赞与转发的习惯,如果觉得我们做得不错,记得点个赞与转发表示鼓励哦。
版权         归属于权利人,如侵权,联系即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属于原作者。
           ·END·
      欢迎投稿
邮箱:xinxunnet@126.com
网址:www.xinxunnet.com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