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持续回升
粤浙苏排名前三甲

由池仁勇、刘道学、林汉川、秦志辉等负责撰写的《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8》显示,2018年中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持续回升,广东、浙江、江苏排全国前三名。其中广东省作为珠三角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以其高端制造集聚、科技创新高地、周边发展联动等综合优势重夺综合景气桂冠;浙江省依托发展迅猛的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优势赶超上年冠军江苏省排名全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第二名;江苏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环境整治,集中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排名有所下滑。总体来看,山东、河南、陕西、江西、重庆等省市的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排名与上年相当,其他省市排名有不同程度的浮动。从七大地区的指数分布来看,华东和华南地区仍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总体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分层递减的特征。从主要城市比较情况来看,苏州、杭州和广州3市蝉联全国主要16城市中小企业景气排名榜前三强。
综合分析2018年中国中小企业指数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持续上升,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包容共生环境初步形成;智能制造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显著;数字经济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创业创新动能不断增强;特色小镇推动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同时,研究表明,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债务风险累积增大,产品竞争力薄弱,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高端人才匮乏,体制机制问题束缚企业发展等问题。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推动中小企业稳健发展。

【五大研究发现】
通过对2017年以来全国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重要事件的回顾分析,以及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与大量专题调研和案例分析,得到以下五大研究发现:
1
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持续上升态势,
支撑实体经济稳中向好
2017年以来,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平稳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中小企业投资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和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使企业家信心大幅提升。随着“三去一降一补”和“放管服”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进一步减轻,制度交易成本明显降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创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得益于环境、政策及企业信心等诸多利好因素相互作用,2018年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持续上升,并支撑实体经济稳中向好。
2
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包容共生环境初步形成
近年来,中小企业通过桥梁模式、平台模式、网络模式、金融仓储模式及科技金融模式等普惠金融创新实现互惠共生,有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同时,新兴的区块链技术基于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为构建智能普惠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最新技术支持和信用保障。特别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为普惠金融落地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支撑,使更多中小企业能通过网络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实际好处,获得感大大提升,创业创新动力明显增强。
3
智能制造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显著
智能制造推动中小企业实现纵向集成发展,通过实现“智能化机器生产”,逐步升级为“云制造”,并且推进“互联网+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同时,智能制造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横向融通发展,在降本增效、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实现生产和经营的无缝集成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目前,量大面广的中国中小企业已成为各类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的“排头兵”。借智能制造的东风,更多中小企业致力于专精特新发展,从行业内“小巨人”逐步成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部分企业成长为行业“独角兽”企业。
4
数字经济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创业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平台化、生态化是数字经济的显著特征。互联网平台新主体快速涌现,传统制造业也开启平台化转型。平台建设推动中小企业从线性竞争到生态共赢转变,线上线下一体化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发展新方向。中小企业尤其在创意前端和商业化后端催生新型业态,在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领域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新力量和经济发展的新源泉,并极大丰富市场供给、缩短创新周期、激发市场竞争活力。当前,数字经济推动中小企业跨界协同实现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基础涵养源和强劲动力源。
5
特色小镇推动农村中小企业发展,
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近几年来, “特色小镇”通过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农村中小微企业既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受益者。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中小企业主动对接“互联网+”,通过“触网入云”参与现代生产协作与流通服务等全过程,并逐渐实现转型升级。特别是以“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促进农村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使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五大突出问题】
同时,本研究报告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景气状况存在五大突出问题。
1
企业杠杆率水平上升债务风险累积增大
近几年来,在大规模的经济刺激下,中国经济杠杆率水平显著上升。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加之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无力自我补充资本金,大部分企业依靠负债发展。2016-2017年的中国经济复苏主要是受到多项托底政策的支撑,在此过程中企业随业务急速扩张而扩张信用,企业杠杆率水平快速提升,债务风险不断累积。进入2018年,随着前两年多项托底政策效果的消退,累积风险集中增大,企业债券违约和总债务危机频繁曝光。为此,急需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切实化解系统风险。
2
中高端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仍旧薄弱
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定位一直也较为低端,在国际市场上多采取占有市场份额的低价战略。由于技术不足、研发资金短缺等因素,中小企业的中高端产品实质上附加值并不高,在产品类型与功能上也没有突出优势,国际竞争力仍旧薄弱。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多方面挤压,随着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经营压力不断增加。提升中小企业在中高端产品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是今后的主要任务。
3
行业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仍任重道远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大多仍从事劳动密集型经济,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少量的产品附加值。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由数量向品质的跃升,技术缺失会直接导致行业企业的衰退。特别是随着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些不能以产品创新、质量功能提升而占领市场的中小企业,在“环保风暴”中面临行业洗牌淘汰的困境。从目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看来,东部沿海大中城市密集经济与中西部地区落后经济之间在发展模式、发展水平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区域之间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仍旧突出。
4
满足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的人才匮乏
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实施推动,然而当前中国满足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据调研分析,目前中国高技能人才近占劳动力市场总体的4%,普通技能人才占20%,更多的则是无技能劳动者,劳动力整体质量不高。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跨界融合的业务呼唤大量新的复合人才。作为未来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下的就业主力,相关人才都呈现出需求量大、流动性大的特点。为此,迫切需要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长效机制。
5
束缚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体制诸问题
中小企业多以粗放型发展为主,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受制于这些客观因素,在市场资源分配与市场准入方面,民营中小企业仍受到大型央企和国企排挤,发展空间受限。不少扶持政策落地难,企业获得感不足。为此,在社会治理体制方面需要进一步释放“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活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支撑新时代的实体经济向好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