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江西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江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大主要暴雨区之一,降水集中、强度大,几乎每年都发生洪涝灾害,较大洪涝灾害平均3~5年就发生一次。江西旱灾也是具有空间广泛性和时间上多发性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平均每4年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旱灾,干旱延续时间一般为20~30天,长的达40~50天以上,严重的伏秋连冬旱可能持续100天以上。因此,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均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

一、我的“身世”
我出生于1950年6月10日。新中国成立第二年的6月10日,省委省政府正式成立江西省防汛总指挥部,省主席邵式平兼主任,省委书记陈正人兼政委,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局。50年代,防汛指挥部是临时机构,每年汛期到来之前组织,汛期过后停止办公。1962年大水过后,我成为常设机构,有了正式编制,成为体制内的干部,而且改了名,增加“抗旱”两字。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但由于我的重要性,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也没有被开出宇宙,只是名字前加了个头衔“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这个头衔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并于1980年恢复原名。

二、我的“正名”中国人讲究名分。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有“夫妻”之实,无“夫妻”之名。1990年,省人民政府发布《江西省防汛工作暂行规定》,我终于领证了,有了自己的小本本。1992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布《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单列“防汛抗洪与抗旱”章节,我的“名”进一步压实。2001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布《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2010年9月修正),我登堂入室,真正有了自己的一块“责任田”。在历次改革大潮中,我的身份基本不变。1995年、2000年、2009年机构改革,均明确省水利厅承担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刚开始,我跟着我的兄弟工管处混,1989年分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呀吹,我开始发福,2000年我的体重最重,有28个编制,虽然是事业编,但怎么着也是国家干部。2009年机构改革,我正式进入公务员队伍,家里给了我18个编。

三、我的“王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手上握的东西越多,面对大洪水就越有信心。一番摸爬滚打,我有了两张“王牌”。一张是防汛队伍。新中国成立之初,防汛队伍主要以民兵为基础,干部党团员为骨干。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组建了一支配套齐全的防汛队伍,有专业队、常备队,有预备队、群众抢险队等,基本形成军民联防、群防群控的防洪抢险救灾格局。其中,专业队是防汛抢险的技术骨干力量,包括机动抢险队、水利施工企业、水电武警二总队、潜水队、水上救生队等。人民解放军是抗洪救灾的主力军,一声令下,哪里最艰险就奔赴哪里,在历次抗洪救灾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一张是防洪工程。70年来,共建堤防1.3万公里、水库1.08万座、水电站3846座,规模以上水闸1.1万座、泵站2万座。特别是九八大水后,实施了九江长江堤防和江岸整治工程、赣抚大堤和鄱阳湖区重点圩堤加固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工程、分蓄洪区工程以及排涝工程建设,全省防洪排涝能力全面提高。除此之外,我还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预案、物资、情报预报体系。

四、我的“嬗变”在集体时代,人多力量大,党指向哪里我就打向哪里。那时的方针是:有备无患,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那时的口号是:党政军民一条心,男女老少齐上阵。那时的场面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好不喜庆。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单干,情况悄悄发生变化,甲壳虫似的机器登场,不再搞人海战术了。面对新形势新变化,防汛工作的思路不断调整,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强调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确保重点工程和人民生命安全。2004年提出“一个中心、三个重点、五个确保”的防汛总目标。“一个中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中心;“三个重点”就是坚持以水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和中小河流的防洪安全为防御重点;“五个确保”就是当发生标准内洪水,确保全省所有水库不跨坝,确保万亩以上圩堤不溃决,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的严重内涝,确保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不受淹,确保一旦发生山洪地质灾害不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2007年出台三大基层防汛创新措施:防汛机构延伸至乡镇、推进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员制度。防汛措施进一步延伸至乡村,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五、我的“斗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70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1949年到2019年的江西,则经历了诸多惊涛骇浪。70年,我战斗无数。其中最为惨烈的要数1954年和1998年的抗洪斗争。1954年5月,天破了个洞,银河里的水不断往下倾泻,长江中下游地区汪洋一片,茫茫望不到边际。5-7月,南昌、弋阳、铜鼓的降雨量分别达到1784毫米、1858、毫米、2024毫米,为历年同期均值的2倍多。7月16日长江九江站、鄱阳湖湖口六水位分别达22.08和21.68米的最高值。九江站20米以上的高水位达百余天,湖口站水位直到9月7日才退到20.65米以下。洪水量之大、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均为有记录之最。7月17日,九江市对岸的黄广大堤和同马大堤相继溃决,鄱阳湖区大小圩堤几乎全部漫决,死亡972人,南昌、九江等10个县市的部分或全部街道浸水数月,对工业、交通造成严重损失。从5月下旬到9月,省委、省政府及沿江滨湖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干部2万多人、军民50多万人,调用火车、轮船和防汛物资,全力以赴,进行数月的抗洪救灾斗争。1998年,江西天气异常, 3月上中旬发生罕见早汛,6月中旬开始,接连发生两次大范围集中强降雨过程,造成赣江下游、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鄱阳湖和长江九江段相继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其中,长江九江站最高水位23.03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83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警戒水位的持续时间分别为42天和94天;鄱阳湖湖口站最高水位22.59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78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警戒水位持续时间分别为29天和94天。这场特大洪水造成严重灾情,九江城防堤决口,240座千亩以上圩堤溃决,死亡313人。全省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展开一场规模空前,艰苦卓绝的抗洪斗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书记江泽民、总理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抗洪前线,慰问抗洪军民和受灾群众,指导抗洪救灾工作,并提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这场特大洪水,全省水库、圩堤等防洪工程体系发挥重大作用,抗洪抢险使全省10万亩以上圩堤无一溃决,小(1)型以上水库无一垮坝,保障了南昌、九江等重要城市,铁路、机场等重要设施的安全,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常运行。

2018年机构改革,将水旱灾害防治相关职责、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职责,整合至省应急管理厅。我不得不离开生活了70年、相濡以沫70年的水利这个家。心中纵有千万个不愿、不舍,却不得不服从组织安排。伤感无益,重新出发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