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里面有蛇,胆小勿进!

里面有蛇,胆小勿进!

阅读量:3681262 2019-10-22



在辽宁旅顺,有一座小岛叫小龙山岛,面积约0.73平方公里。其实这座岛还有一个令人生畏的名字——蛇岛,岛上遍布毒蛇,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一个岛上生活着如此众多单一种类的蛇,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观。
在这座号称最恐怖的海岛上,究竟生活着多少毒蛇?它们会主动攻击人吗?观观的小伙伴就在前几天专门上岛进行了探访。中国科学家命名珍稀“土著”
10月10日,一波南下的冷空气刚刚离开渤海,风王“海贝思”还未北上,蛇岛秋阳高照,鸟鸣声声。从空中俯瞰,蛇岛呈西北—东南走向,长条形的岛屿看起来就像是汉字“山”。主峰海拔215米,山上林木茂盛,映衬着岛屿周围的碧波,乍看上去与其他海岛并没有什么区别。
清晨6时,太阳初升,蛇岛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王小平从码头旁的管理站出发,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去找蛇。道路两旁生长着紫穗槐、刺槐、小叶朴等乔灌木,蹦蹦跳跳的小鸟在林中忙碌觅食,并不在意凑近观察的科研人员。行不多远,前方出现了一个10米多长、5米多宽的蓄水池,池底残存了一些雨水,许多鸟类纷纷落到池前饮水。当它们梳洗完毕、跃上枝头整理羽毛时,一个致命的“陷阱”已经准备就绪。

原来,毒蛇早已盘曲于池壁之上的树丛中,凭借与枯枝接近的体色隐蔽起来。当鸟落在枝头,还来不及站稳,毒蛇就会突然发动攻击。小鸟就像踩到“地雷”一样,发出一阵惨叫,很快便在毒液的作用下停止了挣扎。毒蛇咬住猎物不松口,将“中了埋伏”的小鸟从树上拖到地面,这才开始囫囵吞咽,进食持续近半个小时。
这种会伪装的毒蛇就是著名的蛇岛蝮蛇。日本学者最早对蛇岛蝮蛇进行了科学描述,并于1932年在《朝鲜博物学会杂志》上发表《旅顺港外孤岛“西伯利亚蝮蛇”》一文,记录了蛇岛所产蝮蛇的形态、行为、生境等,鉴定为西伯利亚蝮中介亚种。自此至新中国成立,登岛进行科学活动的人员多为日本学者,研究内容包括蝮蛇的生理学、生态学等,对蛇岛地质、植物、昆虫及鸟类等资源亦有报道。
1978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时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的赵尔宓院士应邀前往蛇岛开展科学考察。他注意到岛上蝮蛇独特的色斑与习性,与此前已知的任何一种蝮蛇皆不相同,绝非此前学界所认为的“中介蝮”。次年,赵尔宓发表研究论文,证实蛇岛蝮蛇与已知各种蝮蛇均不相同,将其命名为一新种,即蛇岛蝮。中国蛇岛“土著居民”至此才算名正言顺。
蛇岛上到底有多少蛇?
看完了蓄水池前惊险的捕食场面,王小平继续沿山路行进,至8时左右回到码头。路上一共看到了多少条蛇?他给出的数字是:291条。这条山路大概1公里长,竟然分布着200余条毒蛇,密度之高令人惊讶。不过,对于一般人而言,如果没有观察经验,很难发现这么多蛇。
王小平深知蛇岛蝮的习性。它们喜欢栖息在岛缘、山脊、沟底、林缘以及裸露的岩石和小路旁。调查时要特别留意树枝、草丛、石缝等处,那里很可能就隐藏着一条蛇岛蝮。
蛇岛要算是全中国最容易看到蛇的地方了,尤其在鸟类迁徙季节,可以在水池、灌丛附近看到扎堆捕食的毒蛇,有时一个树枝上就可能盘踞着三四条。

对蛇岛上的毒蛇数量,各个历史时期的学者得到的统计结果略有不同。1932年和1933年,日本学者调查后得出的数据是10万条~50万条。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历次考察的结果都为1万条~5万条。
为什么数量会有这么大的差异?除了不同的调查方法得到不同的统计数据外,蛇岛蝮的种群数量确实也存在比较大的波动。从历史记录来看,蛇岛几经人为干扰和破坏,累计从岛上捕捉的蛇比现有的总数还多。例如,1937年,日本人捕蛇7000条运往中国台湾,制成蛇酒出售。
记者在实地体验中也发现,岛上的蛇仍然惧怕人类,当人与蛇“狭路相逢”时,蛇一般会选择躲避逃跑,而不会主动攻击。
1982年,蛇岛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采用重捕标志法,在春、秋两季踏查全岛,综合两次统计,数量约为1万条左右。2005年~2006年,蛇岛保护区再次开展“蛇口普查”,历时2年重复4次,对岛上的6条山沟采取全面踏查。调查人员从沟底排成“一”字形,每人间隔10米~20米,向山顶呈“之”字形缓慢行走,用彩笔在遇见的蛇背部划标记,间隔3天~5天重复调查一次,第二次标记采用不同颜色。结果显示,岛上约有蛇20200条左右。
蛇岛山峦起伏,乔灌木与草本、藤蔓植物犬牙交错,“蛇口普查”人员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趟出一条路,潜伏于灌草丛中的毒蛇难于发现,一旦踩到就会引起蛇的攻击。王小平在参与普查给蛇作标记时,左手食指被咬到了,经过紧急救治后,手指保住了,但相比右手食指已变得细瘦、弯曲。
保护区成立以来,强化了蛇岛封闭型管理,尽力维持环境原始状态,减少人为对蛇岛蝮的伤害,使得蛇的数量比保护区成立前翻了近一番。
奇特的起源和习性
如此众多的蝮蛇究竟从何而来呢?学者研究发现,距今2300万年前,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之间曾由陆地相连,由于地势较低且周围水系发达,内部积成大面积浅水湖泊。距今258万年前,剧烈的地质活动后,湖盆大幅度下沉,海水自黄海涌入,形成现今之渤海,未被海水淹没的山峰便成了岛屿,蛇岛由此形成。此后又发生了多次海进海退、沧海桑田的变化,蛇岛时而孤立在海中,时而与陆地相连,最近一次被海水包围大约发生在15000年前。15000年前的辽东半岛气候温暖湿润,处于亚热带气候向温带气候转化时期,茫茫林海中生存着许多蛇类,蛇岛蝮的祖先那时也遍布半岛。很快,蛇岛又一次孤立海中,隔绝在海岛上的蝮蛇经历漫长演化形成了如今独特的种群。
蛇岛蝮是幸运的,相比其他蛇类,它们更加耐饥渴。蛇岛没有淡水,蛇岛蝮全靠雨水和露水“解渴”。水的问题解决了,食物从何而来呢?蛇岛恰好处于东亚鸟类迁徙的必经之路,每年春秋之际,一批批候鸟在此短暂落脚,成为了送上门的大餐。蛇岛蝮拥有捕食鸟类的精良武器——颊窝(感知热源)和毒牙,再加上它们的祖先在陆地上已练就了捕鸟绝技,依靠伪装色和拟态枯枝伏击鸟类,虽然一年只吃“两顿”,但也得以延续种群至今。在蛇岛上,蛇捕鸟不算新闻,鸟捕蛇才是新闻。相关文献记载,候鸟迁徙时,为数不少的猛禽会途经蛇岛,其中就有捕食蛇类的猛禽,并确有猛禽吃蛇的记录。蛇有了“身份证号”
王小平完成了清晨的计数观测后,吃完早饭又和同事开始常规监测。他在蛇类分布较为集中的蓄水池周围找到几条蛇,先是用捕蛇钳控制住蛇的头部,随后用手按住蛇头,让蛇的身体尽量放松,测量体长、尾长、体重,判断性别、估测年龄,检查是否进食,并记录栖息位置和环境。

一系列测量过后,工作人员拿出一个圆柄状的仪器,在蛇尾处轻轻一扫,仪器上显示出一串数字,这便是蛇的“身份证号”。

2014年至今,保护区科研人员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为900余条蛇安装了电子芯片。通过芯片,工作人员可以追踪识别个体,了解蛇类生长变化与进食情况。“目前记录的年龄最大的蛇有20多岁。”王小平说,他最喜欢两到三岁的蛇,因为相比于老年蛇,它们生存的时间会更长,从中得到的信息也更多,更具科研价值。
为了保护蛇岛蝮,保护区工作人员除了开展日常监测,还在岛上较干旱的地段和蛇密度较大的区域放置了800余个水盆,为蛇岛蝮补充水源。在鸟类迁徙季节,水池周围的小型鸟类明显增多,从而提高了蛇岛蝮的捕食率,对提高蛇的越冬成活率有很大帮助。
蛇岛是研究海岛生态系统的天然实验室,同时也是物种保护的最佳实践地。王小平说,除了保护好栖息地,也要保护好鸟类,如果鸟类减少了,蛇岛蝮也将难逃厄运。
祝愿蛇岛上的“居民”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i自然新媒体团队记者:王自堃
编辑:陈君怡
审核:兰圣伟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