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 方圆
主播:君子兰 枫韵
编辑:小鹿
记忆老学校

温暖宽敞的教学大楼,窗明几净的教室,平滑板正的课桌椅,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
五十年前,我们是在村小读小学。学校是生产队组织劳动力盖起的土房。后来,学校几经迁徙,老校址早已没有了痕迹。
记得那时学校是春季招生。入学那天,天气干冷干冷的,走进教室就暖和了许多。火炉里牛粪火烧得通红,灰暗的教室里烟气缭绕。老师微笑着迎接我们,让我们到大火炉前烤烤火暖暖身子,然后安排我们上了座位。这些座位都是老师和大同学自己动手制做的,简直“土”得不得了。桌子是用泥土搭建的一个个土台子。虽是土台子,但筑的很精巧,两端“桌腿”是用土坯砌成的两面窄墙,在墙的上端用秫秸或柳条搭成桌格和桌面,再抹上白碱泥便做成了桌子。这样的桌子在那个年代简直是一个创举!既经济又实惠。凳子是用河淤柳做的,很粗糙。两只叉巴拉朝下的柳木上面钉上刨扁的圆木,就成了板凳。看着虽然很粗劣,坐上去却很牢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桌凳上读书写字的。
入学第一节课,我们向高挂在黑板上方的毛主席像敬礼,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读课文:“毛主席万岁!”“人民公社万岁!”我们跟着老师读几遍以后,就自己咿咿呀呀地读。我们互相攀比着,谁都想表现自己,课堂读书声此起彼伏。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学习热潮就从此开始了。
“当,当——”犁铧铁做的简易吊钟发出悦耳的响声,下课啦!同学们一窝蜂跑出教室。尽管外面天寒地冻,教室前檐墙下“挤香油”的同学还是玩得热闹。同学们分成两队,背靠土墙,肩一顺儿朝对方用力,口中叨念着:“挤呀,挤呀,挤香油……”如果谁被挤出了行列,谁就马上回到自己队尾继续挤。一会功夫,同学们的棉袄里已是热气腾腾了,额头上真的冒“油”了。现在想来,在那时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偏远农村,孩子们的这个游戏也算是一种有效的取暖方式吧!
在放假的日子里,生产队常常给学校派出四套大牛车,搭上跨杆,装上八块笆片子,载着我们几个男生到山上去捡牛粪。我们一路歌声一路欢笑,很快就满载而归了。就这样,解决了教室和办公室冬季取暖的燃料。
随着天气渐渐转暖,我们的课外活动已经不满足于挤香油、打冰尜、撞拐等游戏,我们玩球会抢到草原去。因为学校没有围墙,离开学校的小院,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这也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坪。进了草原,远点近点就没有了界限和限制。玩得尽兴,玩得没完没了。为此常常发生上课迟到而被老师责备的事情。
后来,为了不被老师责罚,我们只能在学校附近玩。学校附近有一处防空洞,其实就是深不足一米,宽不过八十厘米弯弯曲曲的露天战壕。那时,我并没有看见解放军战士或是民兵在这里演习。现在却成了我们小学生的“战场”。几个同学粘上大鼻子,我们戴上红五星帽子,游戏就开始了。摸爬滚打、卧倒匍匐、跨越战壕、奋勇冲杀。那时,我们俨然就是解放军战士。“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这种气概就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也在我们的游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个年代,一个一穷二白的民族,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后,面对当时国际紧张局势,腰杆子依然那么硬,挺得那么直,真了不起!
现在老学校已经无迹可寻了,但是老学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却保留了下来。也正是这种精神,它鼓舞着我们一代代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老学校的学生现在都已经变老了,可老学校的故事和精神却鲜活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成了不老的记忆、珍贵的精神财富,融入了人们的血液,在血管里永不停息的奔流着------
作者

主播



远方诗歌文化传媒
往期回顾
壹丨 【远方】山东《啊亲爱的祖国》 作者?张灿 朗读?岁月静好
贰丨 【远方】海南《庄稼老汉的怕》 作者?朱厚绪 朗读?蕙泽兰香
叁丨 【远方】海南《我的祖国》 作者?赵杰 朗读?蕙泽兰香
作者稿酬和诵者报酬说明
1、赞赏15元以上30%付作者稿酬,20%付诵者报酬,其余金额用作平台运营。
2、赞赏15元以下以及10天以后的赞赏用作平台运营。
3、作者稿酬和朗读报酬次月15日结算。
4、本说明最终解释权归远方传媒。
本文系远方传媒原创首发作品
插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投稿微信:dyjy818(请备注“投稿”)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