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及其儒学
阅读量:3692988
2019-10-23
浅谈孔子及其儒学 2019.10.22
一、孔子及其儒学的发展: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人考证其先祖是商代遗民,其父是叔梁纥。鲁国在西周时期的地位比较特殊,即他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在西周的历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是西周初期政治稳定和礼乐制度的制定者。那么他的封地自然是非常特殊的,即凡是去过曲阜的人,知道过去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鲁国,尤其是曲阜是一个土壤肥沃特别适合农耕的国度。那么孔子被后世的儒家称之为“圣人”,而周公旦被称为“元圣”,其含义是周公旦才是儒家思想的最初创始人。
从这点上可以说儒家文化其实是周王朝几百年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儒家思想是周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在春秋时期的孔子仅仅是没落的贵族之一,其创立的儒家思想也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思想,并没有成为春秋及后来的战国时期的“显学”,仅仅是各种学说中的一种而已,其影响不如当时的法家思想大。
孔子的思想集中在《论语》,相传是其弟子整理记录的,但是无论在当时,还是其死后,影响并不大,直到战国时期,好像是子思发财之后,才有了不断传播的物质基础。秦王嬴政在灭东周君和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需要,采取了法家思想。消灭东周君仅仅是在政治上和肉体上结束了周的统治,但是周文化却在东方继承并发展成为了的儒家思想,成为一个潜在的秦帝国的威胁,所以就是要打压和废除周文化,即儒家思想,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理解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就是要从思想文化上废除周文化的影响。
孔子生前是没落的贵族出身,死后也是默默无闻,如果没有战国时期他的弟子及其后世的宣传和继承,那么孔子和他的儒学就会像墨家一样销声匿迹。上个世纪60年代,红卫兵用炸药炸开了孔子的坟墓,但是里面并没有孔子的尸骨和随葬品,说明孔子死的时候,家境败落,后来的坟墓,很可能是后世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的。我们推算,后世连他的坟墓都没有找到。可想而知他死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情景。
汉初,高祖刘邦吸取了秦亡的教训,也是帝王中第一个去曲阜拜谒孔子的。但是此时的儒学并没有成为帝国的统治思想工具。直至到了汉武帝时期,出于大一统统治的需要,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思想才真正从民间小众的思想成为了统治工具。即儒家思想发生了第一个阶段,由民间走向官方,即儒家思想的政治化。这一变化虽然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但是由于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学说融入儒家思想,也由此带来了其迷信色彩的致命问题。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儒家思想曾被忽视,从汉末到南北朝,儒家思想遭受冷落。到了隋唐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是道家思想却在儒家思想之上,唐代的道家地位要比儒家高半格。
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产生,儒家思想再一次的被推出来。这就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儒家思想的哲学化。至此,儒家思想终于有了它的哲学根基。到了元代,蒙古皇帝为了统治需要第一次封孔子为圣人。在北京的雍和宫文庙内可以看到历代皇帝对孔子的封号,什么万世师表、圣人、素王等。“天地君亲师”,成为仅次于皇帝之外的一个主宰社会思想文化的圣人。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完全真正成为了后世王朝的思想统治工具。
到了明清,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的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这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的读书人甚至说:“天不生圣人,万古如黑夜”。孔子作为皇帝之外,另外一个被崇拜的对象。经历了数百年,直到今天这种崇拜深深地刻在国人的基因里面。
二、儒学的问题:
1、儒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最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人文主义”精神,这个一定要搞清楚,人文主义是属于西方文化的特有的概念,决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中国有民本思想,而没有人文主义。什么是人文主义?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尺度的尺度”。什么意思呢?人是制定一切规则的标准,也是标准的标准。
即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以人的标准判断。即人文主义以“人性”、价值、尊严、自由为前提,而这些内涵,在传统中国思想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因此,从这点上看,中国的古代的思想文化的高度和层次远远低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国思想文化不会产生近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这一基因的缺乏有必然的关系。
2、那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基础是什么?“忠”与“孝”是儒家思想的两大根基,这两大根基关系是:为了忠可以牺牲孝。忠归结到对君王的“忠”,孝是对双亲的“孝”。这两点是对人性的最大压制。这种思想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而忽略了个人,甚至是牺牲个人的自由与独立。
而儒家思想的这两大根基,延续和继承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历朝历代统治者之所以推出儒家思想,正是看到了儒家思想虚伪性和欺骗性。如朱熹完善的“三纲五常”。我们如何评价一种思想文化?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如果被统治阶级所推崇,那么这种思想一定是有问题的,甚至就是邪恶的。结合过去的二十世纪,德国的纳粹思想及马教思想等。
3、儒学对现代文明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儒学作为个人的一种选择和认可,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问题。有一些人认为今天的中国是马教的原因,但是这是表面现象,其实中国古代统治者之所以选择秦制,是因为儒家思想,现代的政府之所以选择这个特色制度,仍旧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制度是可以选择的,但是选择制度的原因是内心深处的思想。所以说,今天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是阻碍走向现代文明的最大障碍。有人说,为什么台湾、韩国、日本儒家思想文化圈却可以走向现代化?他们不也都是儒家文化吗?是否可以说,儒家文化并不影响现代化呢?我个人认为,正是现代化的文明具有包容性,从而体现出的多元化。而绝不能因为多元存在而简单确认儒家文化不是现代化的阻力。只不过这种现代文明下的多元化使得传统儒家文化不再是构成现代文明的巨大障碍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而不再是政府行为而已。
三、古代教育与儒家教育
1、中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商周时期的教育是官办教育,根据史籍记载,商朝不说了,以西周为例,西周的教育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位置在国都的西郊,面对的是贵族及其子弟,小学的位置在东郊,面对的是庶民及其子弟。在诸侯国内的教育大体遵循王室的教育模式。大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六艺”,至于小学的教学内容,我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很可能与农业种植有关系。所以从这点上看,孔子所办的教育不是招收平民的开始,他的教育贡献是打破了官方办学的局面,当然,孔子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的一个,而是当时众多办学者的一个而已,至于传说中的弟子三千,七十二圣贤,基本上就是一个夸大的说法而已。
到了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化的儒家教育体系。到了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创立,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到了宋代,由于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民间办学日益兴盛起来,才有了学术上的争鸣,才有了程朱理学的、陆九渊的心学出现。这时期的书院成为了私人办学的最鼎盛时期,到了元代书院教育被纳入到官学,到了明清时期,私人书院则彻底沦为了统治阶级科举考试的工具,至此,中国传统教育走向了全面衰败。
评价: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我们衡量教育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即教学的内容、教育的宗旨和教育的普及。我主要是从前两方面谈,在先秦时期与同一时代的希腊教育的内容相比差别并不大,宗旨看,古希腊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思考的、独立人格的合格公民。古希腊的教育内容是文学、演讲、逻辑、科学、艺术、体育、格斗以及其它技艺等。即便与中世纪时期的西欧教育相比,中国汉唐宋元的教育内容也无法与之相比。中世纪时期,西欧出现了现代意义的大学,同时也孕育了近代自然科学。同一时期,中国两汉时期的教育内容以儒学为主,尽管宋代有所些微的改变,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完全的规定在四书五经中了。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方法是辩论,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说过“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而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对答,甚至是说教。西方的教育是启迪,中国的教育是接受。西方的教育培养的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而不像是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西方的教育是为人服务,中国的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等,即孔子宣传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是教育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宗旨,不再是培养一种贵族具有的高贵思想和行为,而是为了做官这一宗旨目的。所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导致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倒退,一旦这种教育思想成为了国家政府的行为,那就彻底改变了教育的宗旨和方向。科举制是导致中国古代教育倒退的第二个因素。不要看科举制使得多少平民子弟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而夸赞科举制在教育上的贡献。其实科举制并没有改变中国古代与同一时期的西欧教育相比的落后性。明清时期,政府改变了民间学校的书院是第三个因素。
理解这一点,就可以判断出,为什么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不会产生科学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正是中国古代教育天生缺陷,这种缺陷使得中国的传统文明无法孕育近代文明。衡量教育是否进步与落后,最关键的是是否已“人”为目的?以人为目的,还是以人为工具?这就是落后与进步、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总之,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比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但是与同一时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相比还是落后。今天我们享受的现代教育来自于西方,与中国传统教育没有丝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