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法说人:父亲偷羊,儿子检举,孔子说不对,亲人之间要相互隐瞒

法说人:父亲偷羊,儿子检举,孔子说不对,亲人之间要相互隐瞒

阅读量:3692994 2019-10-2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独家视频
官方网站:http://www.zzdkwedu.com/
最近我读了《论语》,有这么一个故事比较打动我。
有一天,孔子访问楚国时路过信阳,信阳的地方官叫叶(读she)公,叶公很殷勤地接待了孔子,在一起吃饭喝酒。
席间,叶公为了显摆治理成就,向孔子夸口道:我们这个地方民风淳朴,人都很正直,举个例子吧,如果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会告发父亲,主动站出来作证。这个时候当爹的偷羊也不行,所以说路不拾遗。你看看我们这地方治理的怎么样?
谁知,孔子听后很不以为然,说:我家乡的正直人跟你这里的可不一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是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体现在其中了。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问题?孔夫子的境界并不高啊,怎么做了偷窃这等下等的事,儿子揭发老子反而不是正直了?现在儿子不大义灭亲,相互之间包庇,难道这是好事吗?
其实,这句话还真引起了人们的争论,有的认为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了腐败产生,有的认为这种思想符合天理道德,人伦亲情,高明得很。
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如果社会鼓励父子、夫妻、兄弟互相揭发的话,那么这个社会的人们还有什么可以值得相信的呢?还有没有亲情友爱呢?整个社会都会是一种人与人相互敌视的环境。
正是基于此,早在汉朝就建立了亲亲得以相隐的法律制度,也就是说亲人之间可以隐瞒。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推行了这种制度,即便是现在的美国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有权利不在法庭作证。这些国家并未因推行亲亲相隐的政策就腐败。
我国在2011年修订《宪法》时,专门就证人举证问题,排除了直系亲属,也就是说,直系亲属没有义务必须举证他的亲人。
显然,积极举证有助于社会惩罚坏人,亲亲之间得以相隐则有助于维护人伦亲情。
那么,二者该怎样取舍呢?从社会发展秩序来看,血缘伦理要更优先,价值也更高,而且这种亲情伦理一旦破坏,则很难弥补,而法律举证显然有其他渠道可以补上。要知道先有天理,后有法律,法律是建立在天理的基础上的。
孔老夫子是孔圣人,他这个圣人不白当!
主讲 | 赵永川
文案 | 张   桦
编辑 | 风   和
后期 | 风   和
    视频文章 属于原创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点“阅读原文”获取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