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考点 1 教育的概念 第 3 页
(一)“教育”的由来(单选)
最早出现: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最早解释: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所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都是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目的、计划、组织)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中国
(一)中国-孔子 第 3 页
1、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作品:《论语》
2、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庶、富、教 (劳动力、财富、教育是立国三要素)
教育与人的发展:性相近,习相远 (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类别)
(释义: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3)教育目的:完善人格,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文:文化知识
行忠信:道德要求
(5)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①因材施教: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释义: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③学思结合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教师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记忆技巧——孔子
我是古往开来最伟大的老师,所以我什么人都要教(有教无类),我要教他们文行忠信,完善他们的人格,这样国家才能庶富教。
想要教好所有的人,肯定得因材施教,怎么因材施教呢,肯定得启发他们,而不是把知识塞给他们;当然了,学生也要思考,要学思结合。
(二)中国-《学记》 第 4 页
1、地位: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化民成俗,其必有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人的发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教育制度(非重点)
学制、年级制度
(3)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引导、课内外结合(藏息相辅)
①教学相长: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豫时孙摩:
豫:禁于未发之谓豫——预防性原则
时: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性原则
孙:不凌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原则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集体教育原则
③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④启发性:“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三弗)
⑤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
(4)教师观:师道尊严(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
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科目一笔记

教育职业理念
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理》
文化素养—中国古代文学
文化素养—中外文学艺术
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文化常识
文化素养—历史知识&地理历史
文化素养—中国古代&近代历史
文化素养—信息处理能力
文化素养—逻辑思维能力
科目一材料分析答题技巧
科目一主观题高分技巧
写作模板 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