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福建邓氏简志 第一章 龙岩邓氏简志 第四节 上杭县邓氏简志(二)

福建邓氏简志 第一章 龙岩邓氏简志 第四节 上杭县邓氏简志(二)

阅读量:3702365 2019-10-23


(五)、上杭的人口统计始于明洪武年
(见《上杭县志》)
元以前无人口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颁“黄册”,按民、军、盐、匠、弓兵、铺兵、医等七个门类登记户口,十年一次更新重造。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有11158户、68726人。到民国27年(1938年)有姓氏105个,全县现有姓氏141个,新增姓氏大多是因工作或婚姻关系入境的,尤以县城居多,而聚居农村的姓氏,变化不大。
按《上杭县志》载上杭邓氏共732户人,共3670人,分布于18个乡镇的28个村。(此数据没有注明年份时间,疑为1982年的统计数据。)现将上杭邓氏的情况简志如下:
(六)、古道
(见《上杭县志》)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各姓氏的先民们是如何经上杭外迁广东广西各省,本文特将上杭的水陆等古道详述于此。
1、陆路古道
(见《上杭县志》)
古代为传送官方文书,便于民间联系,县境内逐步建设驿道(亦称官道)、驿站和公馆。宋代,县西有浊口铺、茶木铺、钟地铺,县南有语口铺、语源铺、刘奢铺、横坑铺。明代,县东门设县前铺,其余约5公里为一铺,全县共设28铺,县前铺为各路驿站、铺馆总站,统辖各站,传递文书,调动铺兵,代县直接行使职权。清末,县城通往外县的主要驿道有6条:
东路通龙岩。由东门出城过潭头渡,经定达、茶地、灯龙、石铭往大池到龙岩。后改经宫子前、石灰岭、食水井、将军桥、大阳圩、白砂圩、大坑隔、丰年桥、田螺坑、吊钟岩而出县境,再由大池、小池、龙门而达龙岩县治,全长90公里。1958年此线大部分已改建成公路,仅蛟洋经苏家陂至吊钟岩地段仍为当地农民耕作所利用。
南路通广东大埔。从东门出城过潭头渡经便民桥、安乡,分而绕下迳傍、庐丰、仙水塘、黄泥潭、扶阳、十字岌、豪康,过转潭渡、三角塘、洪山寺、中村、桃源坑、峰市过山至半山亭而出县境,再由石上南达广东大埔县治,全程85公里。此路自潭头渡至安乡已改为公路,其余除个别改建机耕路外,大都依旧。
西路通武平。由西门出城经大磜、岩头铺、石田至界牌头而出县境,再由高梧、十方而抵武平县治,计42.5公里。1935年已新辟公路联结杭武,原来的驿道仅供乡民往来之用。
北路通长汀。该路出西门城过水埔渡、涧头渡,悦洋铺、大湾铺、珊瑚乡、九华铺、蓝屋驿、官庄圩、回龙渡至界牌头而出县境,再经张屋铺北往长汀县治,路程120公里。西门至水埔渡至涧头渡路段仍继续为民间行走使用,其余大都于1975年改建为公路。
东南路通永定。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辟路通永定,由东门出,过潭头渡,经便民桥、安乡、庐丰、鹅公岭、菜子岗、官田乡、丰稔市、白沙炉、分水凹(亦称寒水凹)而出县境,再由接敬铺直达永定县治,全长60公里。解放后修建的杭永公路,基本上是沿着这条线路勘测设计施工。其中有的桥梁(如便民桥、安乡桥)亦加宽改建为公路桥。
东北路通连城。从东门出城,过水西渡,经草鞋岭、梅溪寨、石圳潭、铁场、旧县、佛子亭、矶头而出县境,再由新泉朋口而达连城县治,全长120公里,此驿道已完全被公路所代替。
上述6路沿线均有乡人或客商捐建的茶亭,供行人避风雨、解炎暑,一般5公里左右设一亭,各路共有茶亭187间。这些路亭,多数至今仍为人们所利用。
2、陆路之十条乡村道路
(见《上杭县志》)
1987年,境内主要乡村道路还有10条:
1、自古田经彩眉岭、黄斜、小池而达龙岩。
2、自古田经竹下至上福(步云)。再由上福经大岭下入龙岩境的迎坑、下车、龙龟后东抵万安,西达连城的池家山,还有上福经古炉、马坊、梨岭后西经马屋至连城罗地和北经大平山至连城罗地。
3、自古田经凹头、走马岭、枣树桥、西山下而出庙前至连城新泉。
4、自西山下经达理、高地、矶头至南阳。
5、自中村经邹坑、苏康而达双髻山,再分而一路往龙岩大和坑、大池;一路经溪口往永定虎岗。
6、自白砂经枣坑、石院、旧县、才溪而抵官庄。
7、自才溪经通贤、南阳、茶溪、朱斜再往长汀涂坊。
8、自水南过张滩经店下、三元岭而至中都、下都。
9、自下都经南蛇渡、豪坑而达稔田。
10、自黄潭经朱良寨至太拔;还有蓝溪经文水宫至太拔,再由太拔经溪口至大洋坝和太拔经张芬、园东坑而达永定合溪。
3、陆路之古桥
(见《上杭县志》)
县内古桥有128座,其中宋代1座、明代10座、清代43座、民国时期15座,还有58座建造年代不详。
1、驷马桥:位于县城西门外0.5公里处,横跨山溪(源自小磜和黄坑两条小溪在深陂汇合而至驷马流入汀江,溪河长20里),是古代上杭、武平主要通道。建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是县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桥梁。立木为梁,原名“通驷”,后毁。明永乐九年(1411年),周永定率族人捐资重建。景泰元年(1450年)水毁。成化十年(1474年),知县肖宏派人督工重建,桥上立40根石柱,造房9间。隆庆六年(1572年)周姓族人募款重修桥面砌以石板。民国20年(1931年),桥上亭阁为一场暴风雨所毁,但桥梁依旧无损。至今松木完好无损,因桥上建筑精致,风景优美,来往行人都乐留憩息,赋诗对歌,人称“驷马樵歌”,为杭城八景之一。
2、南门浮桥:座落在县城南门,跨越汀江南北。明正统元年(1436年),知县张琳、县丞杨孜创建。成化十年(1474年),佥事余谅将浮桥移建至东潭头,后被冲毁。正德十二年(1517年),南赣巡抚王守仁又移建浮桥于水南,取名阳明桥,后又毁。嘉靖二十年(1541年),巡道侯廷训重建,用船45艘。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倪应眷重修,俗称倪公渡。其后屡毁屡修。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重造桥板船只,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县赵成丈量回龙渡田,将盈余出租银拨为南关桥伕工食。咸丰七年(1857年)春,太平天国军石国宗部驻杭时,复架浮桥于东南隅。民国13年,南门曾有架铁桥之议,并已筏木兴工,但因战事频繁而罢,木料亦被洪水冲走。23年春,县长江史豪又复建浮桥,仅3个月又被洪水冲掉。34年,国民党青年军二○九师在上杭集训时,由其工兵复架浮桥于南门,被水冲毁后未再复架。来往行人均靠摆渡而济,江水暴涨时无法过渡。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4年10月复建浮桥竣工,至1966年8月又被洪水冲毁。
3、青龙桥: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巡道侯廷训在县城东门外的潭头渡口营建青龙桥。此桥有19个桥墩,上部结构全用木料架设,桥上构筑亭阁36间。因左面群山,右临县城,山形如虎,故取名“青龙桥”。
4、古成德桥:在上杭、武平交界处(即湖洋界牌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造。靠武平—侧拱圈上砌有“古成德桥”桥碑。是上杭~武平交通要冲。
5、华家荫桥:在县东北华家水口。原桥系华家村华姓捐资建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民国12年改木桥为石拱桥。
6、陈坑邓氏木桥:位于陈坑村今向阳桥前方约50米处。孤峡山人家门口。由孤峡山人的祖先---陈坑邓氏大四郎公家族所建,建造时间不详。东西走向,经此桥向西北方向可连通通贤岭头村—通贤旧圩场---今东里村---今南阳直达蛟洋、龙岩、官庄圩场。向东经陈坑的岭背堂、冬瓜印直达旧县圩场,通向语口市及语口渡、今上杭县城。后毁于何处不详。此桥未经史载。
7、长安桥:练建安先生在《古渡桥亭仁者风》中称:“长安桥,砂埔乡东。乾隆间庠生郑大有倡建,巩以石,费数千金,立有碑记,由郑张陈邓谢五姓募捐而成。”
4、陆路之驿道
(见《上杭县志》)
唐代,上杭属新罗,有驿道。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上杭境内设有7铺:县西北15、30、45公里分别为浊口铺、茶木铺、钟地铺;县南15、30、45、60公里分别为语口铺、语源铺、刘奢铺、横坑铺。
    明、清时期,官办驿传分铺递、驿递。铺递由铺夫、铺兵步递,驿递以马代步。
明成化六年(1470年),在县东胜运里小拔汤前设平西驿,弘治二年(1489年)在官庄蓝屋设蓝田驿,嘉靖十九年(1540年)因改路,平西驿移永定。时境内有驿铺32处。
县北达汀州有8铺:县前、水埔、涧头、悦洋(属武平)、大湾(属武平)、珊瑚、九华、蓝屋、官庄、回龙;
县东南达永定有6铺:便民、安乡、庐丰、鹅岭、菜子岗、官田;
县东北达连城有6铺:草鞋岭、梅溪、牛坪、铁场、旧县、佛子亭;
县西达武平有3铺:大磜、岩头、石田;
县东达龙岩有9铺:桥头、食水井、将军桥、梧树下、白砂里、筀竹、丰年桥、小和坑、吊钟岩。
清代,驿铺有调整,裁撤蓝田驿,设23铺:县前、水埔、涧头、珊瑚、九华、蓝屋、官庄、回龙、便民、安乡、庐丰、鹅岭、归仁、白砂、箭滩、罗溪、湖雷、龙岭、抚溪、大磜、岩头、梅溪、牛坪,配有铺兵69人。
(1)、清代时上杭有7条驿路
(见《上杭县志》)
因铺递与步递的速度慢,清康熙八年(1669年)发展为专递军情的马递机构---塘(汛)递,文职送文件到铺传递,武职照会发摆塘,各路每一二十公里设驿站(称兼站),三四十公里设宿站。
清代驿路有7条:
1、上杭~庐丰~永定信威;
2、归化东~罗溪~龙岩湖雷;
3、涧头~蓝田~长汀张屋铺;
4、珊瑚~武平檀岭;
5、上杭县前西北~武平大湾铺;
6、上杭县前东北~牛坪~连城新泉;
7、县前西~岩头~武平黄柏。
境内驿道总长160公里。
(2)、民国初期的6条邮路
(见《上杭县志》)
民国初期邮路仍循老驿道,运递邮件全靠肩挑步行。主要邮路有6条:
  县北通长汀,由县前铺出西门,过水埔渡、涧头渡、悦洋铺、大湾铺、珊瑚乡、九华铺、蓝屋驿、官庄圩、回龙渡至界牌头出县境,北通长汀县治,计120公里;
  县东南通永定,由东门出潭头,经便民桥、安乡、庐丰、鹅岭、菜子岭、菜子岗(归仁铺)出县境,再由接鹰铺直通永定县治,计60公里;
  县东北通连城,东门出城过水西渡,经草鞋岭、梅溪寨、石圳潭、铁场、旧县、佛子亭、矶头出境,再由朋口而达连城县治,计120公里;
  县西达武平,出西门经大磜铺、岩头铺、石田至界牌头出境,再由高梧而达武平县治,计42.5公里;
  县东达龙岩,东门出城经宫子前、石灰岭、食水井、将军桥、大阳圩、大坑隔、丰年桥、田螺坑、吊钟岩出境,再由大池而达龙岩县治,计90公里;
  县南达广东大埔,东门出城过潭头、便民桥、安乡绕下迳、庐丰圩、仙水塘、黄泥潭、洪山寺、中村、桃源坑、峰市过山至牛山亭出境,再由石上南达大埔县治,计85公里。民国18年(1929年)东道不通,改由南门过渡,经南岗过张滩、三元岭、军营圩、墨子里、中都圩、姑苏、旧寨、横山、三角塘,再由洪山寺而达峰市,计65公里。
5、水路之码头
(见《上杭县志》)
1、回龙码头:位于官庄乡回龙村,是汀江上游的分界点,其东西两岸各1处码头,置有渡亭、客栈、商行等,向为上杭、长汀上下货物的中转站。
2、石下码头:解放前运往武平中堡等地物资和运出土纸均在此搬装中转,设有客店和中转商行。
3、东门潭头码头:位于县城东门外,解放前长汀船只经上杭运广东的大米、黄豆、土纸等和广东运至长汀的食盐、日杂商品都在此中转装卸。
4、南门码头:位于县城关南门,解放前是汀江上下游航运货物中转与集散枢纽地。
5、南蛇渡码头:南岸为渡亭和民房,北岸为南蛇渡圩场。
6、水路之渡口
(见《上杭县志》)
宋《临汀志》载上杭有渡口10处:水西渡、水南渡、丁口渡、班竹渡、苦竹渡、赤水渡、石钟渡、黄坑渡、三架渡。
1、水西渡口:清顺治八年(1651年)白砂里人丘道尧等捐银470余两置买粮田造船而建。东岸建有义渡所,两岸建有候渡亭。
2、官庄渡口:在县北官庄乡,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倡建。
3、金山渡口:位于紫金山下,才溪、旧县来往于汀江的货物经此过驳。
4、下潭头渡口:为通永定漳州渡口,建有利济、新兴二渡亭。清康熙二十一年,胜运里陈敬等共捐160两银买田设渡。
5、黄泥垅渡口:在县南8公里(安乡渡上),旧有盐埠,宁化、清流、归化、明溪、长汀、连城等县均在此设有官办盐馆。
6、撑篷岩渡口:在县南10公里,清康熙三十七年捐置。
7、大沽渡口:在中都与庐丰之间。清乾隆九年(1744年)捐置。
8、南蛇渡口:清顺治十年(1653年)捐置。
9、语口渡:创于宋代,有船两艘,陈姓建制。
10、梅溪渡口:分渡两处,一通水东,有船一只,为水东村群众所设。一通石砌下,为上太平人捐粮造船撑载,今由政府资助设公渡。
11、黄潭宫角渡口:位于蓝溪黄潭下村,昔为木桥,常被水冲毁而用渡。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曾造浮桥。
12、石圳潭渡口:常水位水面宽度97米,由孔全兴施渡船两只。
二、上杭县有史籍记载的邓氏先祖、先烈、贤达
(一)、上杭邓氏先烈
上杭的邓氏先烈先贤有确切记载的有:中都仙村的邓瀛(虎门销烟的倡议者)、通贤乡岭头村邓启修、邓仁桥、邓仁炳、邓廷干、邓廷珊、邓廷馨、邓廷禄、邓廷瑞、邓永昌、邓义豪、邓开蓝等八名英烈;旧县新坊村邓来金、邓六金、邓凤金三姐妹和邓福荣、邓宝森;中都砂睦村邓奎林等。
1、邓瀛---虎门销烟的倡议者
邓瀛遗像
邓瀛,虎门销烟的倡议者,字登三、号介槎,清嘉庆八年(1803年)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来苏里师姑乡(今中都乡)。今天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中都镇仙村(也叫苏姑坑)六十五郎公后裔。自小聪颖,与兄铭同被誉为“神童”。父尔康字怀瑰。道光八年(1828年)秋乡试考中举人后,接着在道光九年春赴京会试又考中进士,成为难得的“联捷进士”,殿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请书散馆一等第一授编修,历任武英殿协修暨纂修官。道光十五年派山东任主考官,十八年为会试同考官。
    道光二十三年邓瀛任安徽宁国府知府,在皖17年,许多冤错疑案经他明查暗访得以公正明判,百姓颂曰:幸有我公“邓拆台”。同治元年(1862年)邓瀛卒于湖南平江,年59。光绪三年(1877年)《安徽通志》列为名宦传记。有诗集《云章书屋遗稿》刊行于世。
2、邓启修---原中央卫生部副部长
孤峡山人综合自己的文章记述及《硝烟过后---闽籍老兵名录(二)》载:
邓启修(1916--2004.2.27)是我福建上杭德贤公(中都仙村族谱记载为德宗公)的直系后裔。与笔者的外公同一个村---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岭头村邓屋,是笔者的叔叔辈。
叔叔1928年6月参加儿童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跟随“朱毛红军”(由朱德总司令和毛主席领导,所以我们当地人叫朱毛红军,当时在现在的福建上杭才溪中溪操场誓师)。
1931年10月叔叔在江西瑞金和他弟弟邓启堂一起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叔叔历任瑞金红军卫生学校学员,红五军团37团、红三军团10团卫生队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调任红一军团卫生队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叔叔历任八路军115师骑兵团卫生队长,晋察冀军区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卫生处处长,冀东军区卫生部部长等职,参加了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叔叔历任冀热辽军区卫生队队长,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卫生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卫生部部长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叔叔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担负起血清疫苗的研究、生产、防疫,放射医学,核安全防护以及中央的医疗保健等的组织管理工作,历任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央卫生部司长、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局长,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等职。
1982以中央卫生部副部长之职年离职休养,2004年2月27日因病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8岁。
3、邓仁桥
邓仁桥烈士,上杭通贤岭头邓屋先烈,无详细记载,见才溪纪念馆馆内《碧血铸丰碑》先烈名录。(2019年10月20日增修。)
4、邓仁炳
邓仁炳烈士,上杭通贤岭头邓屋先烈,无详细记载,见才溪纪念馆馆内《碧血铸丰碑》先烈名录。(2019年10月20日增修。)
5、邓廷干
《红旗跃过汀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烈士名录(二)》载:
邓廷干(1904--1933),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人。一九○四年八月出生于农民家庭。一九二九年春参加革命斗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秘密农会会员、农民自卫队队员,参加了抗粮抗租抗捐斗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一九二九年六月参加上杭暴动,配合红四军入闽作战。一九三○年随部由工农赤卫队编入工农红军,任红十二军政工干部,一九三三年春调任江西军区独立第四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一九三三年五月在江西省宜黄县东黄陂战斗中牺牲。见才溪纪念馆馆内《碧血铸丰碑》先烈名录。
6、邓廷珊
邓廷珊烈士,上杭通贤岭头邓屋先烈。千一郎祖成公长子德贤公的后裔。无详细记载,见才溪纪念馆馆内《碧血铸丰碑》先烈名录。(2019年10月20日增修。)
7、邓廷馨
邓廷馨烈士,上杭通贤岭头邓屋先烈。千一郎祖成公长子德贤公的后裔。无详细记载,见才溪纪念馆馆内《碧血铸丰碑》先烈名单。(2019年10月20日增修。)
8、邓廷禄
邓廷禄烈士,上杭通贤岭头邓屋先烈。千一郎祖成公长子德贤公的后裔。无详细记载,见才溪纪念馆馆内《碧血铸丰碑》先烈名录。(2019年10月20日增修。)
9、邓廷瑞
邓廷瑞烈士,上杭通贤岭头邓屋先烈。千一郎祖成公长子德贤公的后裔。无详细记载,见才溪纪念馆馆内《碧血铸丰碑》先烈名录。(2019年10月20日增修。)
10、邓永昌
邓永昌烈士,上杭通贤岭头邓屋先烈。邓庆雄、邓庆流兄弟的老太爷。千一郎祖成公长子德贤公的后裔。无详细记载,见才溪纪念馆馆内《碧血铸丰碑》先烈名录。(2019年10月20日增修。)
11、邓义豪
邓义豪烈士,上杭通贤岭头邓屋先烈。千一郎祖成公长子德贤公的后裔。无详细记载,见才溪纪念馆馆内《碧血铸丰碑》先烈名录。(2019年10月20日增修。)
12、邓开蓝
邓开蓝烈士,上杭通贤岭头邓屋先烈。千一郎祖成公长子德贤公的后裔。无详细记载,见才溪纪念馆馆内《碧血铸丰碑》先烈名录。(2019年10月20日增修。)
13、邓六金---原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顾问
综合《硝烟过后---闽籍老兵名录(五)》所载知:
邓六金(1911—2003),女,1911年9月生于上杭县旧县乡新坊村。新坊村千一郎祖成公的后裔。
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任上杭县旧县区委青年干事。
1932年10月任上杭中心县委巡视员、妇女部长。
1933年5月调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妇女部。任巡视员、妇女部长。期间多次深入宁化、泉上、连城、汀东、长汀等县,开展扩大红军、慰劳红军,组织妇女学习生产和文化。后入中央党校长汀分校学习。1934年初入瑞金中央党校学习。
1934年被组织派到瑞金中央党校学习,同年9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
1936年1月到延安后,任中央组织部妇女部部长,1937年5月任中央妇女部巡视员。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皖南、皖中、苏北、山东等地工作,担任过东南局妇女部巡视员。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与曾山举行结婚仪式。
1948年4月至1953年2月,任华东局机关保育院协理员、副院长、院长。其中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率华东保育院从山东青州迁往上海,任华东保育院副院长、院长。
1953年调北京从事幼儿工作。
1954年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人事处副处长。
1956年改任行政处副处长。
1960年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处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主管中央机关数个幼儿园工作。
1963年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监察组副组长。“文化大革命”后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顾问。
1982年12月离职休养。离休后任全国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儿童基金会理事,仍尽心尽力为儿童福利事业发挥余热。曾当选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3年7月16日在北京逝世。2003年7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比曾山晚逝世31年。
14、邓四金(邓凤金)
邓凤金(1908-2006.01.05.),老红军,女,曾庆红姨姨。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新坊村人,邓氏千一郎祖成公的后裔。
综合《映山红---访闽籍女红军邓六金》和《硝烟过后---闽籍老兵名录(四)》及其它文章所载:
 “邓六金和姐姐四金、来金,曾被福建省苏维埃主席张鼎丞誉为三朵金花。六金任上杭县妇女部长,来金任连城县妇女部长,打土豪,分田地,组织群众扛起刺刀长矛出操,三姐妹样样走在前面。可惜,四金在长汀作战时牺牲了。”
注在《龙岩上杭碧沙村红色交通站绘就新画卷》、《硝烟过后---闽籍老兵名录(四)》等处均载为邓凤金。
父亲不幸被暴发的山洪吞噬了生命。母亲难以养活八个子女,忍痛将来金、凤金、六金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1929年年和姐姐邓来金、妹妹邓六金一起参加红军,接受革命教育,在当时被称为“红色三姐妹”。
土地革命时期,任上杭县地方红军宣传员。
1932年张鼎丞亲自当介绍人,三姐妹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杭才溪乡集训了一段时间,被送到中央苏区瑞金中央党校学习3个月。学习结束后,她被组织选派担任连城县苏维埃妇女部部长,组织开展革命工作。
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途中因感染上血丝虫病高烧昏迷,被送回上杭老家疗养,因病右腿致残。在艰苦的游击战中,邓凤金与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失去了联系,只身一人藏身于上杭碧沙、早坑等十分偏僻的山村,躲过敌人的一次次搜捕。在复杂、艰苦而危险的环境中,始终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视党员证如生命,盼望着革命成功,红军回来。
上杭解放后,恢复了邓凤金的组织关系,她长期担任乡村妇女队长、妇女代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层骨干。
1999年6月随二儿子定居厦门,依靠妹妹、妹夫的资助,凤金的5个子女都念了书,老大、老二还念了大学入了党。即使年逾古稀,也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家乡建设,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特别是在1996年我省发生洪灾期间,龙岩地区受灾比较严重,她多方联系,积极筹措资金和救灾物资,为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捐款捐物。
2006年1月5日因病在厦门逝世,享年98岁。
15、邓来金
《龙岩上杭碧沙村红色交通站绘就新画卷》载:闽西“三朵金花”邓六金、邓来金、邓凤金,其中邓来金、邓凤金都嫁到碧沙并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邓来金1936年送情报时被敌人发现后牺牲。
16、邓福荣
《红旗跃过汀江---闽西南苏区闽籍烈士(108)》载:
邓福荣(1910--1929),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人。1929年春参加革命斗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旧县区秘密农会会员、工农赤卫队战士,参加了创建上杭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秋随部编入工农红军,时任红十二军某部战士,随部转战闽西苏区。是年底在龙岩县白沙攻打敌军据点的作战中牺牲。
17、邓奎林
《红旗跃过汀江---闽西南苏区闽籍烈士(115)》载:
邓奎林(?--1929),福建省上杭县中都乡砂睦村人。一九二八年春参加革命斗争,任秘密农会会员。一九二九年九月参加上杭南区“来苏暴动”(又称三都暴动),此后担任南二区(中都)工农赤卫队干部,参加了创建上杭南区游击根据地的斗争和土地革命斗争。是年底,敌三都民团纠集丘坊民团、庐丰民团等趁上杭红军独立团转战外线之机,残酷“清剿”上杭南区苏维埃政权。邓奎林在反“清剿”斗争被敌抓捕杀害,壮烈牺牲。 
18、邓宝森
邓宝森:大四郎公后裔,福建上杭南阳南山三折水人,被国民党枪杀于今天的长汀涂坊。因历史原因,至今并没有被追认为烈士。
(二)、就职于上杭的邓氏宗亲贤达
就职于上杭的邓氏宗亲贤达有:
1、《2008年上杭年鉴·明代上杭知县名表》载:明代上杭知县有:
邓致中,洪武十四年(1381年)到任。
邓良佐,籍贯从化,万历二十年(1592年)到任。
2、《2008年上杭年鉴·上杭县高级职称人员名表》载:2007年12月4日邓一明被确认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冶金高级工程师。
3、《2008年上杭年鉴·上杭县中级职称人员名表》载:
上杭县永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邓永荣于2007年2月6日被确认为市政工程师。
蛟洋中学的邓文柱于2007年11月2日被确认为中学一级教师。
旧县中学的邓永彪、邓连英于2007年11月2日都被确认为中学一级教师。
    湖洋中心小学的邓美琼于2007年12月7日被确认为小学高级教师。
临江中心学校的邓锐琴于2007年12月7日被确认为小学高级教师。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