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福建长乐人郑公盾科学文艺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

福建长乐人郑公盾科学文艺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

阅读量:3702369 2019-10-23



科普作协新闻
2019年10月22日
要闻
10月22日,郑公盾科学文艺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和科普编辑与出版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与出版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颜实主持,郑公盾先生的亲属、同事和科普界、出版界专家学者等30余人参加研讨。

郑公盾先生是卓越的科学文艺理论家、文学艺术评论家和资深的教育出版家,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委会主任委员、《学习》杂志社办公室主任代社长、《红旗》杂志文艺组组长、科普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科普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职务。著或编著了《水浒传论文集》《鲁迅与自然科学论丛》《萤火集》《茅以升——中国桥梁专家》《科技史话》《缅怀集》《简明中外医史手册》《科普述林》《科学文艺史话》《马君武传》等作品。他还参与组织创办了《现代化》《知识就是力量》《中国科技史料》《科学大观园》等刊物。
今年适逢郑公盾先生百年诞辰,本次研讨值此时机,深切缅怀郑先生,回顾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科普事业呕心沥血的过往。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文艺报》原主编郑伯农,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苏青,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科普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王晓义,北京国际职业学校高级教师郑维分别作重点发言。刘德贵、余俊雄、耿守忠、宋宜昌、高志其、薄俊惠等也都回忆起与郑先生相互交往或共同工作的一些历史往事,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郑先生忠厚为人、认真做事的点点滴滴,并从郑先生一生丰厚的著述中梳理了其创作特点,以及其科学文艺思想的内容和形成过程。诚如中国科技馆苏青书记所言,郑先生坚韧、正直、勤奋、渊博,其人品、学品、趣品、艺品都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学习。


此次研讨会还举办了郑公盾先生塑像捐赠仪式,家属所捐赠塑像将收藏于中国科技馆。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1
纪 念 郑 公 盾 先 生 百 年 诞 辰

 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郑公盾
郑公盾(1919—1991),原名郑能瑞,长乐古槐屿北村人。1936年,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期间,加入中国抗日救国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广西大学政治系协和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就读于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可谓跨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位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抗战时期,郑公盾曾担任《救亡日报》的《青年政治》副刊主编。1945年初,应中共党员著名记者羊枣(原名杨潮)之邀,在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工作。把成批的《新华日报》《群众》以及我党的宣传品,通过美军飞机运抵永安城,加以伪装分发到东南沿海各地,提供给我党的地下党员。还秘密散发了从重庆辗转寄来的50份刊有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的《新华日报》,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等中共七大文件,激起强烈的反响。

郑公盾作报告
抗战胜利后,他在杭州从事史学文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利用报刊积极宣传革命思想。1949年,他参加浙江省军管会文教部工作,历任文德女子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省文教厅研究室主任。1950年调北京工作,先后任《学习》杂志社办公室主任、代社长,《红旗》杂志文艺组长等职。在《人民日报》《文汇报》《文艺报》及《学习》《红旗》《新建设》《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有关文史哲、政经、科技等方面文章,为党的宣传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革期间,他因揭发“四人帮”对周恩来的迫害而被关押秦城监狱8年,还被打掉了12颗牙齿。1978年平反后调到中国科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负责恢复和重建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工作,1979年任该社总编辑,还被选为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主席。受聘为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院校的兼职教授。1990年,被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1979—1983年,他任科普出版社的总编辑期间,共出版了777种科普图书,包括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科学史和科学家传记、科学文艺以及外语教学等各种门类。特别是与美国《时代—生活》丛书出版社合作、改编出版的《少年科学知识文库》10卷本,教育部曾专门发文向中小学推荐,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还着手恢复了知名科普期刊《知识就是力量》,相继创办了《现代化》等杂志,组织创办《发现》译刊,不愧为有远见、有胆略、有才干的出版家。1990年,在中国科普作协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著有《水浒传论文集》《鲁迅与自然科学论丛》《萤火集》《茅以升——中国桥梁专家》《科技史话》《缅怀集》《简明中外医史手册》和《科普述林》等。在身患癌症期间,仍坚持编纂100多万字的《中国科学文艺史》郑公盾为科教兴国为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不辱使命。

郑公盾与夫人于明(1929—2003)杭州人,1948年就读杭州建德女子中学,1949年就读北京外交文化干部学院,大学文化,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排干部,1950年调入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工作,1986年离休。
郑公盾故居 位于长乐屿头村丹山南麓,坐西南向东北。主屋为四扇三间、五柱出游廊、土木结构的瓦房,外围有风火高墙,于清嘉庆初年建成,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这里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是当年郑公盾父子的读书处。故乡的山水,孕育了郑公盾一家三代的文化人。
 


感谢蒋光耀 张玉莲 提供图文资料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