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jī货,窃犯围而出,告籴dí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读后感】续:
子贡问老师的时候,那种迂回很值得我们学习,那里面包含着对老师的尊重。正是因为老师那么推崇颜回,那么他将要讲这个人过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寸。他是一环扣一环地问的,他先问人的气节,会不会因穷困而改变,当到了老师的肯定回答:不会。因为平时颜回已经是仁人廉士的形象,所以他就直接问:颜回会改变气节吗?当老师肯定颜回的气节的时候,他才把他看到的,颜回没有气节的这个动作——偷粥喝,给端了出来,这一个应对,非常地有味道,其实子贡这些讲话的艺术,何尝不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呢?而老师的回答,更是对颜回德行的又一次肯定。
当听了师弟颜回和老师的对话之后,如果他是真的起疑,自不必说,会很惭愧。如果是替大家问的话,我们可见圣贤人的存心,念念为他人着想,无私无我。
一件事情发生之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件事情中得到提升,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们作为一个老师,作为家长,甚至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遇到学生、孩子、员工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是非当中,而是要先保持一颗冷静、理智的心,然后在不伤害到每一个人的情况下,去调查事实真相,然后让每一个人在事实面前,都心服口服,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想来也不是一日之功,是在不断地处理问题过程中,慢慢地积累起来的一种智慧。
这个故事,我们还有一点很受启发,就是我们即使亲眼见到的事实,有时候和我们想像的也不一样。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动作背后的存心,就很可能会发生一些误会。所以《弟子规》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现在,通过这个故事,应该说,即使真的见到了,也不能轻易传言,那很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做人言语不可不慎哪!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圣贤人的一些行持,要从各个角度,找到我们可以观照自己的地方,用圣贤的智慧,圆满我们的人生。
————————————
三銳韻語 教善才童子
一年識遍天下字
千年經典 育博學鴻儒
萬世皆為棟梁才
微信號:sr18999973312
微信名:三鋭國學;二维码:

【教子】孔子故事-引言
【教子】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1
【教子】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