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在鲁国时,鲁哀公曾请孔子指点迷津。

鲁哀公问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什么越明白越乱呢?”
孔子答到:“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是明白天下。”
孔子是知而不迷。于是才有长沮、桀溺讽刺的隐语。他们认为既然孔子知道鲁之“迷津”,定然也知道楚之“迷津”。
于是长沮对子路说:“车上坐的是孔丘,称为圣人,定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既问渡口,孔丘知道‘津’在哪里,你去问他好了,不必问我。”

长沮、桀溺为楚国隐士,时天下大乱,二人存避世之心,隐居山林。
本无可厚非,但却讥讽为了推行仁政,而长途跋涉、历经千辛,前往楚国谒见楚昭王的孔子,确实不该。
孔子被尊为圣人,就是因为他这颗入世爱民之心,而且,孔子自己也说过“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微子篇》),可见他并未要所有人都像他一样。
故有联云:
窥见了道济深心,正在知津一语;
留得住辙环遗迹,岂云辟世孤怀。
正是如此。
推荐阅读(点击蓝色小字即可):
舞雩斋见地 | 初游问津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