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儒家的治道美学——就教于王炎平先生的《孔子治道论》

儒家的治道美学——就教于王炎平先生的《孔子治道论》

阅读量:3710985 2019-10-23


儒家的治道美学
——就教于王炎平先生的《孔子治道论》

人生难得听“古稀之年”的先生讲述他的研究成果。在给听众讲述过程中,他没有看自己的ppt课件一眼,更没有按照自己的教案照本宣科式的讲授,相反,他坐在凳子上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而且讲的有理有据、有声有色。在他的大脑里早都储存了《论语》里的所有文本,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治道的经典语句信口拈来。他以他睿智的大脑和有说服力的论据赢得了听众们鸦雀无声般的收听效果,尤其蜀地的口音讲解《论语》更是别有一番韵味。那么我要说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炎平老先生。
第一次入川,收获最大的是听老先生讲授《孔子治道论》的智慧。讲座是二零一九年十月十九日下午两点准时开始,地点在四川省图书馆第一学术报告厅。得知此次讲座是四川省图书馆举办的巴蜀讲坛“中华优秀文化”系列讲座之“孔子之道”第三讲,该系列讲座总共八讲分别是《孔子之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孔子的治平理想》、《孔子治道论》、《孔子民富论》、《孔子慈孝论》、《孔子君子论》、《孔子教育论》、《孔子之道的历史命运》。从讲座的主题就能看出来,王先生主要研究的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治道的美学思想。下午两点整,只见从报告厅门口走进来一位老者,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坐到了讲桌边的椅子上。王先生头发已经花白,穿着朴素,看起来慈祥可亲。不妨从他的简介中来认识他,可以说王炎平教授在历史和文化领域成了专家。他从事中国古代历史及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开讲过“中国古代史”、“隋唐史专题”、“唐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已出版学术论文集《治道与国运——以唐代政情为主》一种,学术专著《牛李党争考论》、《科举与士林风气》、《孔子之道》三种。与人合著(编)书有《中国历史上的今天》(署名王琰)、《中国诗词曲艺术美学大百科》、《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等。看来此次讲座没有白来。下面就他讲的主要观点进行整理。
孔子治道论:一孔子治道论提出的背景;二孔子治道论要义;三孔子治道论与古代中国政治。
1.孔子治道论提出的背景
a.“尧舜之民,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说苑·君道》)
b.“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
c.“今君子所怀者私也。百姓知之,贪争之端自此始矣。德自此衰,刑自此繁矣!”(《新序·节士篇》)
d.“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史记·夏本纪》)
e.“纣乃重刑辟。”(《史记·殷本纪》)
f.“明德慎罚”(《尚书·康诰》)
g.“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
孔子针对夏商刑治亡国和西周礼坏亡国的历史,以及春秋乱世无治道的现实,继承西周初年萌生的德治观念,发展而为“为政以德”的新的治道论。
2.孔子治道论要义
孔子治道论要义:(1)以仁为礼导向;(2)以仁为政导向;(3)以仁为刑导向;(4)以仁为国家政权及为政者导向。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b.“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道德文化精神注入到国家政治中去,由此开启了由孔子发起的改良国家政治的伟大事业。
(1)以仁为礼导向
a.“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b.“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孔子将“别贵贱”的礼变为“和为贵”的礼,是对西周礼治的根本性改造,从而使礼文化治国发展为仁文化治国。
(2)以仁为政导向
“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孔子提出以仁为政之导向,施行爱民利民之政。
(3)以仁为刑导向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实),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
“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
(《盐铁轮·申韩篇》)
孔子以仁为刑导向,是寓教于刑,是以善改恶,其终极目标是消灭犯罪。这是孔子治道论善的文化精神的体现,是孔子治道论道德光彩之所在。
(4)以仁为国家政权及为政者导向
a.“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孔子治道论本质上是约束国家约束为政者以使不正之政走上向善的正道。
总之,孔子主张的治道论,是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和政,辅之以刑,是有德者治天下的贤人政治加以德为导向的礼政刑制度设计。这是以仁为导向的礼法之治,是道德化的人治加道德化的法治。
3.孔子治道论与古代中国政治
孔子治道论赋予国家道义责任,是对国家政治作向善向上的引导。德治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在古代中国社会造成有益于改良政治的舆论环境。
小结
王炎平先生以《孔子治道论》为题目,从这一主题提出的背景、要义、与古代中国政治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尤其是在“要义”里分为四个方面,紧扣“孔子治道论”的导向,对于社会治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作用从儒家的治道美学上给予剖析。尽管王先生称作“孔子治道论”,往大的方面说就是儒家的治道美学。这是他讲座的主要内容,我只是就他的课件进行整理,当然没有他讲的那么出色,可能整理的笔记有点遗漏,对于他的这种研究方式对于我有启发作用,再次感谢他两个多小时的讲授。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