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首次结集!《中国造园艺术》,梁思成弟子曹汛30年园林研究成果

首次结集!《中国造园艺术》,梁思成弟子曹汛30年园林研究成果

阅读量:3718636 2019-10-23




《中国造园艺术》
曹汛
北京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文章十二篇,分为上下两编。最早的《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发表于1980年,最晚的《走出误区,给李渔一个定论》发表于2007年,时间跨度近30年,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曹汛先生在园林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学术贡献。
中国造园艺术概说
一、中国园林的特质 造园艺术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是中华优秀文化和精英艺术的一个顶峰,是中华民族文明开化风流儒雅的一个标志。中国造园艺术流布于世界,增光了中华民族的体面,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声望。 希腊学者马塞里努斯(公元 380年左右)在他的《历史》里描写中国人说:“赛里斯人平和度日,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中国人趋于平和宁静的心理气质,是大自然哺育的结果。中华大地的山明水秀,迷住了人们的心神,使之陶醉。中华民族在适应、协调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造成了崇尚自然、亲和自然的思想文化潮流,以至于觉得他们和大自然是一体的,他们感觉到大自然血脉中所跳动的每一个脉搏,于是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学说。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诗人李白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之名句,孟郊也曾高唱“苟含天地秀,皆是天地身”。老庄思想主张“归真返璞”,返回到大自然中去,人类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造园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对大自然中的好山佳水,加以开发和整治建设,甚至于用人工手段,或在市郊清静的地段上,或在城里喧嚣的闹市中,模山范水,按着美的原则,再现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生活游息环境——自然山水园。造园艺术的最高准则,就是计成《园冶》所指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01 自然山水园之苏州天平山庄

02 市郊园林之扬州瘦西湖

03 城市园林之苏州耦园
 中国人对造园艺术的追求,体现了这个民族崇尚平和谐调、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宁静、文明高雅的思想气质。具有诗情画意的人工山水园,就是在人间大地上建造出一个理想的天堂。张岱《陶庵梦忆》记砎园,有二老人盘桓其中,一老叹道:“竟是蓬莱阆苑了也!”一老咈之曰:“个边那有这样!”“林园无俗情”,人们生活在这种仙境一般的环境中,自然也就能够纯净气质、陶冶情操,不仅使生活高尚化,民族性格也能得到升华,以至于我们今天在说起中国造园艺术的时候,仍免不了要产生那么一种香生九窍,美动七情的感受。

04 扬州个园湖石夏山
 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1954年维也纳大会上,英国造园家杰里科在致辞中说,世界造园史三大体系是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从古希腊到欧洲文艺复兴,中间隔着一段中世纪的野蛮黑暗,古希腊体系发展成后来的欧洲系统,意大利的台地园,法国的几何形花园,和英国的自然风致园各有千秋。古代西亚的体系后来逐渐趋于衰落。只有中国造园艺术始终自成体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一脉相承,中间未曾断线,还不断推陈出新、升华完美,一直发展下来。
 二、中国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 按着分类,中国古代园林主要有5个分支:①自然风景区;②邑郊园林;③寺庙园林;④皇家园林;⑤私家园林。就造园艺术的发展演变着眼,其中主流自然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的渊薮可以上溯到殷末周文王的灵台灵沼,和春秋诸侯的苑囿。秦始皇统一中国,写六国宫室于咸阳原上,规模宏伟壮丽。汉建建章宫、上林苑,长安一带皇家离宫别馆相望。建章宫北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这种一池三山的格局,成为后世宫苑池山的模式。秦汉以前,皇家园林占绝对上风,汉代出现私家园林,梁孝王筑兔园,大将军梁冀、茂陵富民袁广汉等建造私园,都是摹仿皇家园林,规模很大。 魏晋南北朝以降,私家园林逐渐兴盛,出现“中园”一词,和皇家“上苑”抗衡,从此私家园林得以和皇家园林平行发展。后来不仅大官僚、大地主,一般中小官僚地主和文人士大夫也开始建造私园,于是又标榜“小园”,庾信《小园赋》更奠定了小园的纲领。隋唐的宫苑仍然兴盛,私家小园和皇家上苑分庭抗礼,也不示弱。 宋元时候,私家园林趋于成熟,占了上风,到了明清,皇家园林不得不反过来步私家园林的后尘,取私家小园的精华,建造集景式的皇家园林了。这种集景式的皇家园林,以圆明园为代表,乾隆皇帝标榜说是“移天缩地在君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则转弯抹角地讥评说,非其地而强为其地,虽百般精巧,终不相宜。这时的皇家园林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衰落。通过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互相借资互为消长的三个历史阶段的透析,不难看出,我国造园艺术的最后成熟,是以私家园林的最后成熟作为标志。这就表明,中国的造园艺术,并不像欧洲那样,由皇帝、国王在上面主宰,而是一种渗透到全民族文化生活当中的千千万万人的智慧创造,造园艺术已经成了全民族的艺术。

05 写仿苏州狮子林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
 
三、中国叠山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的自然山水园,无不以再现自然山壑为主要意趣,因而叠山理水便成了造园艺术的支配环节。一部造园艺术史,也就注定和叠山艺术史同步。造园叠山艺术,正好也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06 中国叠山发展演变史。曹汛绘
 我国人工叠假山,渊源极早,先秦文献《尚书》《论语》中都有人工叠山的记载。秦始皇“筑土为蓬莱山”,汉建章宫“宫内苑聚土为山”,梁孝王兔园有百灵山,袁广汉“构石为山”,“连延数里”。叠造大山的风气,魏晋南北朝依然未衰,手法也逐渐细致起来,能够做到“有若自然”。晋会稽王道子开东第,所筑土山俨如真山,皇帝临幸,居然没有发现是“版筑所作”。这个阶段的叠山是整个摹仿真山,完全写实,尺度也尽力追求真山。葛洪说“起土山以准嵩霍”,一个“准”字,足以概括这种叠山风格的主要特征。这种叠山手法,接近自然主义,还比较粗放,不够精细。 晋、宋以降,一般官僚士大夫的中园、小园崛起,由于老庄思想的洗礼,不仅促进了人们对于客观山水世界的发现,还促进了对于主观心灵世界的发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受庄子《齐物论》《逍遥游》的影响,人们发现“会心山水不在远”,那么小园小山也就足可神游了。约略和“小园”同时,出现了“小山”一词,后来又出现“小山假景”一词,进而才出现“假山”一词。这种假山还是摹仿真山,但是具体而微,尺度极力缩小。唐李华有《药园小山池记》云:“庭际有砥砺之材,础之璞,立而象之衡巫。”一个“象”字,足以概括这种叠山风格,而且恰好又可以和上个时期上一种风格的“准”字形成巧妙的对比,这种“小中见大”的叠山手法是写意的,象征的,接近浪漫主义。

07 中国叠山第二阶段的代表,唐代三彩假山水池。曹汛绘
 叠山艺术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又有一种叠山手法成为主流,它反对第二个阶段那种写意的小中见大,主张恢复写实,用真实的尺度,把假山做得和真山一样,叫作“掇山莫知山假”,但又不是开倒车,回到第一个阶段那种自然主义的再现真山大壑的全部,而是选取一部分山根山脚,叠造平冈小坂,陵阜陂陀,和曲岸回沙,“然后错之以石,缭以短垣,翳以密篠”,从而创造出一种山林意境,构成一种艺术幻觉,让人觉得仿佛“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人或见之”,自己的园林则好像“处于大山之麓”,而“截溪断谷,私此数石者,为吾有也”(俱张南垣语)。这种叠山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叠山艺术的最后成熟,也标志着我国造园艺术的最后成熟。

08 中国叠山发展的三种风格,曹汛绘
 
四、诗情画意影响的三个阶段 我国的造园艺术本以再现自然丘壑为宗旨,初始时代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后来不断升华提高,又有诗情画意的写入,于是文人画士在造园艺术领域里大显身手,最后是职业的造园艺术家驾驭诗情画意,园林艺术这才走到最后成熟。回顾我国造园艺术中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正好又是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诗情画意写入以前,即魏晋南北朝以前,可不具论。第二个阶段是诗情画意的写入,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是文人,主要是诗人和散文家主导造园艺术。山水园和山水诗、田园诗差不多同时出现,谢灵运的山庄、陶渊明的田园形诸吟咏,不能不影响人们的造园思想。 诗人主持造园成为大家,产生极大影响,则首推王维和白居易。王维工诗善画,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建造辋川别墅,和裴迪等人在其中体会物情、流连光景、赋诗唱酬为乐,辋川生活已经完全诗意化了,因此后世文人士大夫构筑园林别墅,往往以仿效辋川为高雅,诗词文章艳说不休。白居易酷爱山水和园林,在杭州任上整治开发西湖,在苏州任上作《太湖石记》,园林风流,影响甚大。他结草堂于庐山,木不加丹,墙不加白,融化在周围环境中。《庐山草堂记》又说,凡所居之处“必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白居易营白莲池于洛阳履道里,是一处弥漫着江南气氛的水景宅园,又葺水斋,把水石引进室内,“枕前看鹤浴,床下见鱼游”。这一创举惊动了当时,刘禹锡赠诗云:“共讥吴太守,自占洛阳才。” 唐代洛阳园池甲天下,白居易同时士大夫著名私家园林还有裴度集贤里宅园和午桥庄别墅,李德裕平泉山庄,牛僧孺归仁里宅园和南庄别墅等,一时形成一个诗人主导造园潮流的领袖集团。不仅是主持和规划,有人还掌握了具体的技术专长,诗人王建善于做山洞,张籍称赞他“平地能开洞穴幽”。 散文家们也不示弱,柳宗元《零陵三亭记》《柳州东亭记》,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都是利用整治废地旧地,开发园林胜区的记叙,蕴含着精辟的造园见解。宋代园林文学臻至极盛,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舜钦有《沧浪亭记》,都是直接参与实践的记述,而不是袖手旁观的客观描写。“洛阳园池不闭门”,“园亭借客看”,因此宋代开始有集中记述和评论名园的专文,如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南宋末至元初周密的《吴兴园林记》。文人造园后世仍传承不衰,清代著名园林评论家钱泳还得出结论,认为“造园如作诗文”。汪春田又有诗云:“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汪春田作为一位诗人,自己营构文园和绿净园,因而才有更深的体会。 
09 诗人主导造园之王维辋川
 第二步是画士主导造园。画士造园,虽然也可以上溯到王维,王维工诗善画,但他自云“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对于画士的身份,忸怩而不愿正面承认。宋代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也都能诗善画,司马光有独乐园,王安石有半山园,名传天下,苏轼有很好的园林见解,还创造出一种能够折叠装配随地架设的观赏亭子,叫作择胜亭。宋代诗人而兼画士又从事造园的,要推晁无咎,无咎才华横溢,苏轼折辈分与之交,李格非亦与之交游,后来坐党籍流徙,放还后葺归去来园,自号归来子,并“自画为大图书记其上”。南宋的俞征,则完全是以画家的身份和眼光,从事造园的人了。俞征,字子清,是文人画家,画竹石清润可爱,得文(同)苏(轼)遗意,周密《癸辛杂识》说:“子清胸中有丘壑,又善画,故能出心匠之巧。”元代文人画进一步发展,许多文人画家对元代统治者不满,消极避世而沉湎于园林之乐,画士造园在元代达到极盛。昆山画家顾仲瑛建玉山草堂,松江画家曹云西“治圃种竹”,无锡画家倪云林为“元代四大家”之一,他的画表现疏木平林,孤寂无人之境,隐逸旷达的思想寄于其中。所居清阁,幽回尘绝,兰菊之属,蔚然深秀。他又为人画过苏州狮子林山园图,因此后世误传狮子林是他的手笔。“元代四大家”的山水小景对造园艺术影响很大,黄子久的矾头,倪云林的水口,成了后世造园叠山理水的粉本。黄、王、倪、吴的山水画影响到著名造园叠山艺术家张南垣,张南垣叠假山,人称“黄、王、倪、吴,一一逼肖”。张南垣为钱谦益造拂水山庄,为李逢申造横云山庄,和黄公望“芝兰室图”有不少相似之处。《扬州画舫录》记重宁寺东园“太湖石罅八九折,折处多为深潭,雪溅雷怒,破崖而下,委曲曼延,与石争道,胜者冒出石山,澎湃有声,不胜者凸凹相受,旋濩萦回,或伏流尾下,乍隐乍现,至池口乃喷薄直泻于其中——此善学倪云林笔意者之作也”。 

 10 画士指导造园之黄公望的矾头与倪云林的水口 第三个阶段是职业造园匠师主导造园。造园叠山匠师自古已有,宋代“吴兴山匠”“朱勔子孙”,多半没有留下名姓。职业化了的造园匠师,而又有名有姓留传于后世的,则以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所记杭城陆叠山为最早。陆叠山与张宁同时,是明成化前后人。正德至万历年间,上海有著名造园匠师张南阳,为潘允端造豫园,为陈所蕴造日涉园,又为太仓王世贞造弇山园。万历崇祯年间,松江又产生一位最著名的造园大师张南垣。南垣少学画,善写人像,兼通山水,遂以山水画意为人造园叠山,荆关董巨、黄王倪吴皆逼肖,以此游于大江南北五十余年,所造名园不可尽数,今已考知最为著名的就有松江李逢申的横云山庄,嘉兴吴昌时的竹亭湖墅,徐必达的汉槎楼,朱茂时的放鹤洲,太仓王时敏的乐郊园、南园和西田,钱增的天藻园,吴伟业的梅村,郁静岩斋前的叠石,常熟钱谦益的拂水山庄,金坛虞来初的豫园,吴县席本祯的东园,嘉定赵洪范的南园等。张南垣叠假山,“尽变前人成法”,“穿深覆冈,因形布置,土石相间,颇得真趣”,“人见之,不问而知张氏之山也”。诸家评论,多称张南垣造园叠山“天然第一”“海内为首推”“一时名籍甚”“见者疑为神工”等等。南垣有四子,皆衣食其业,康熙造畅春园,征召南垣。他以年老辞,而遣其次子张然北上。除畅春园外,南海瀛台、玉泉山静明园等皇家园林,皆张然所造。大学士冯溥的万柳堂,兵部尚书王熙的怡园也都是张然所造,从此京师诸王公园林,皆出张然之手。张然作为皇家总园林师,供奉内廷三十余年,其子淑继续供奉内廷,北京有称山石张的,“世业百余年未替”。南垣三子熊活跃于江南,亦颇负盛名,南垣之侄鉽亦能传南垣之术,无锡寄畅园即是张鉽的代表作,是现存江南私家园林的最高典范。

11 职业匠师指导造园之无锡寄畅园
 
五、集大成之造园大师张南垣 按着前面所述,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互相影响互为消长,私家园林占上风,皇家园林要聘请私家园林艺术家主持,首先就选中了张南垣,造园叠山艺术之最后一个阶段,以真实的尺度再现真山大壑的山根山脚,平冈小坂,陵阜陂陀,这种叠山风范又正是张南垣所开创;造园艺术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最后是精通诗情画意的职业造园艺术家主导造园艺术,又正是以张南垣作为最突出最优秀的代表。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着眼,焦点都集中到张南垣一个人身上。张南垣开创一个时代,创新一个流派,为我国园林文化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张南垣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造园艺术大师。张南垣的成名标志着我国造园艺术的最后成熟。张南垣生在1587年,卒年还不能确考,大约在1671年前后。他的造园实践主要是17世纪初期和中期。17世纪正是世界造园史上的黄金时代,和张南垣约略同时,日本出现了著名造园家小堀远州,法国出现了著名造园家勒诺特尔。张南垣之后大约百年,英国又出现了著名造园家布朗。世界造园巨匠一时前后并出,东西互映,这些巨匠当中,张南垣的实践最为丰富,理论最为精辟,贡献和影响也最大。张南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骄傲,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应该是世界文化名人,在全世界,他也是首屈一指的造园艺术大师,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张南垣不是一个孤立的人物,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同时也是时代玉成了他。和张南垣同时,原来也是文人画士出身的计成,中年以后转行成为职业造园艺术家。计成生于1582年,比张南垣年长五岁,但从事造园事业的时间却远比张南垣晚,计成曾为常州吴玄造东第园,为仪征汪机造寤园,为扬州郑元勋造影园,并且在造寤园之暇,总结经验,于1634年写出一部造园理论著作《园冶》,其中的一些见解受到了张南垣的影响,当时的张南垣,早已名满天下。 受张南垣的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常州又出现一位著名的职业造园艺术家戈裕良。他所造名园有苏州虎丘一榭园,扬州秦恩复意园小盘谷,常州洪亮吉的西圃,如皋汪春田的文园、绿净园,苏州孙均的环秀山庄,南京孙星衍的五松园和五亩园,仪征巴光诰的朴园,常熟蒋因培的燕谷等。戈裕良能够继承和发扬张南垣的造园艺术,因此洪亮吉赠诗云:“张南垣与戈东郭,三百年来两轶群。”戈裕良生于1764年,卒于1830年,戈裕良的卒去,标志着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最后终结。戈裕良卒去不久,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古代史结束,近代史开篇,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已经不国。中华民族从此灾难深重,陷入日趋衰败的地步,造园艺术也就随之衰落,一蹶不振了。

12 戈裕良环秀山庄假山 
六、中国园林的世界影响 中国造园艺术不仅有独特的魅力,精深的造诣,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而且还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中国造园艺术很早就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邻近国家,日本庭园在吸取中国造园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复合变异,生发出他们自己的特点,如著名的“枯山水”就是一例,尊师重道的日本人不忘风雅的根源,因此把“枯山水”叫作“唐山水”。日本造庭艺术是中国造园艺术影响下的别枝一秀,本根自然还在中国。 18世纪欧洲流行中国热,法国传教士率先介绍了中国的造园艺术,最早产生实际影响,却发生在英国。苏格兰人威廉?钱伯斯(WilliamChambers)来到广州,一下子迷上了中国园林,回国后辞去商职,专心到法国、意大利学习建筑,学成归国做了宫廷园林建筑师,为王太后主持了丘园的设计。丘园是英国也是欧洲第一座中国式的园林,中国园林从此走上了亚洲以外的世界。钱伯斯出版了《东方造园艺术泛论》等书,又写了《中国园林布局的艺术》,由于他的宣扬介绍,中国造园艺术深深地影响了英国的自然风致园,又通过英国的自然风致园,在法国流行起来,法国人把她叫作中国式花园,或英中式的花园,以区别于法国固有的“园子里花木双双对称,矮树成行顺着一条绳”那样的几何式花园。中国造园艺术风靡于欧州,德国一位美学教授著文说:“现在人们建造花园,只问是不是中国式的,或英中式的。”1773年,德国人温泽(LudwigA. Unzer)在《中国造园艺术》一书中,把中国造园艺术称为“一切造园艺术的模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情况之热烈,时间之漫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是少有的。中国造园艺术甚至牵动了欧洲18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如英国的坦伯尔、谢夫菲拜雷、艾迪生、蒲伯,法国的狄德罗、伏尔泰、卢梭,德国的康德、歌德和席勒。中国造园艺术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成了欧洲启蒙主义思想家们的一个启蒙,不仅仅是美化了欧洲人的生活,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操。受到中国造园艺术的熏陶,卢梭这才创作出《忏悔录》和《新爱洛伊丝》那样伟大的作品。 20世纪到来,仍有许多欧洲人士热心介绍中国造园艺术,瑞典造园家奥斯瓦尔德?西伦(Osvald Siren),中国名喜龙仁,于1922年、1929年和1935年三次到中国搜集资料,1948年写成《中国庭园》一书,在斯德哥尔摩出版,随后又有了英译本。80年代前后,德国女园艺家玛丽安妮?鲍榭蒂(Maliannt Beuchelt)数次访问中国,于1983年写成《中国园林》一书,在法兰克福出版。鲍榭蒂女士为中国园林所倾倒,称赞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她这句话传出不久,就成为世界公认的名言。1984年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讲演,称赞鲍榭蒂是当代德国的女马可?波罗。近些年来,世界各地争先恐后地聘请中国造园艺术家建造中国园林,如美国纽约的明轩、加拿大温哥华的逸园、澳大利亚悉尼的中国园、德国慕尼黑的芳华园、日本札幌的沈芳园等。人类社会愈进步,生活愈富裕,文明程度愈高,对园林文化的追求也愈强。特别是由于受现代机械文明和城市密集高楼的困厄,人们亲近自然、返回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我们现在谁也离不开谁,是其他民族的思想培育了我们的才智,印度、中国和日本文化成了我们的思想源泉,而我们的思想又哺育着现代印度、中国和日本。”日本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说:“在西方伟大的现实主义当中,有的人历尽艰辛,好不容易才看到遥远的东方。”中国造园艺术必定更进一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好说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中国的世纪,可以预言,中国造园艺术将来必定风靡于世界,成为全世界寻找丢失掉的东西——回归大自然的一个思想源泉。 迄今学术界对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研究,不能不说还较为荒疏肤浅。一般文章多习沿于裨贩介绍和赞叹赏析,少见有从历史源流发展演变上着眼的精心透辟的论述,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已有两部造园史、园林史专著问世,然而认真披读,亦不能差强人意,离造园艺术的真髓和发展演进的脉络似亦稍远。日本有位权威人士也写了一部中国造园史,部头很大,而不过是一些材料的堆积,错失还不少。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学科不能没有理论指导。因为造园艺术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未能上去,现在各地仿古园林虽然建了不少,立听自吹,皆为胜迹,可是达到一定水平线以上的,就不是很多了。这种仿古园林,往往把中国造园艺术的末流——乾隆趣味,以及造园艺术衰败以后的同光体末流——西太后趣味,那种繁缛纤弱的风格,当作追求抄袭的目标,把糟粕当成了精华,结果也就不言而喻、可想而知了。智能的资源是一个社会的总和,大家生在同一个时代,我的学殖也不免荒疏肤浅,只是觉得应该有些自知之明和羞涩之心,因此发奋苦读,用史源学的方法,在浩瀚的文史载籍中披寻第一手资料,探讨造园艺术史上的一些重要课题。黄庭坚说,治学要如大禹治水,必须知道天下之脉络。宋代禅僧有语录云:“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学道须学到佛祖道不得处。”这样一来,若能如常言所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略可自慰了。本文综合多年的探求和思考,独抒鄙见,不免和传统的认识、前辈的说法有抵牾不合之处,乃是问古思今得出的自然结论,亦以自验为学之浅深。古人云,“直摅血性为文章”,以我的迂直只知以是非真伪为单位,而不计较恩怨得失。本文如有唐突不当的地方,还请各位先达、通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珠玑,赐予教正。
本文写作于1991年,原载《中国建筑美学文存》,王明贤、戴志中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 


目录
上编
中国造园艺术概说
略论我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
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
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
石涛叠山“人间孤品”,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
网师园的历史变迁
曹汛建筑手稿欣赏
下编
明末清初的苏州叠山名家
计成研究——为纪念计成诞生四百周年而作
造园大师张南垣——纪念张南垣诞生四百周年
走出误区,给李渔一个定论
叶洮传考论
戈裕良传考论——戈裕良与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终结

曹汛,辽宁盖县人。1935年6月28日生。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文史学家,兼善绘画与建筑画。1961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曾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级建筑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特聘教授、台湾树德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园林史》,现为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涉及建筑、园林、考古、艺术和文学等诸多领域。
书籍内页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