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安徽的“遗传基因”,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这两天,由中宣部组织的“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在安徽开展集中采访活动。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和安徽省内主要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走进合肥、芜湖、黄山三地,深入重点创新企业、科研院所、示范园区和民生工程项目,了解安徽创新发展的基因和动力,阐述安徽创新发展的成果和未来,全面展现安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今天上午,中宣部“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合肥中科普瑞昇公司采访。这家公司由“哈佛八剑客”之一的刘青松博士2015年带领科研团队成立。

△ “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采访合肥中科普瑞昇公司董事长刘青松
合肥中科普瑞昇公司董事长刘青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目前公司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基于激酶靶点的BaF3工程细胞库,包含了70多种激酶,130多种突变,共计220余株稳定工程细胞株。该细胞库的规模目前全世界最大,涵盖了绝大多数在临床肿瘤病人身上发现的与临床治疗、耐药性和预后相关的突变。该体系的建成,打破了在该领域国际上被美国和日本两家公司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该技术体系的空白,解决了行业性的将化合物寄送国外评价邮寄不方便,测试周期长,价格高等瓶颈。目前,公司已经为国内200多家单位提供药物评价的服务,有力的支撑了中国的新药创制产业。
未来一至三年,合肥中科普瑞昇公司将继续大规模使用肿瘤原代细胞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和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化转换;建立能够不断提供最大程度代表病理特性的肿瘤原代细胞,在合肥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可再生癌症原代细胞生物银行(LPCB,目前已经在合肥市高新区正式立项)——健康产业大型基础科技设施。

△ “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在安徽创新馆采访

作为全国首个创新主题展馆,作为安徽创新发展的引领性工程,安徽创新馆在向世界展示安徽、讲述合肥创新故事的同时,还构建起“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转化链条,打造集知识产权评价交易、金融服务、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大市场,被形象地比作知识产权交易的“天猫”商城。

△“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采访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勇
量子通信是安徽乃至中国在世界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名片。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量子信息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探索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公司,服务于世界首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致力于以量子通信技术服务国家信息安全。目前,企业牵头国内外标准项目8项,参与21项,在国际相关标准化机构制定量子通信标准方面发挥“中国力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采访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郭国平

本源量子作为国内第一家以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为主营业务的初创型公司,始终将研发创新摆在首位。研发专家团队由量子计算院士和科技部超级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组成。主营量子芯片、量子测控、量子软件和量子云。在此业务基础上,探索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开发以及全方位的量子应用。目前,公司已申请量子计算领域专利、软著、商标共计200余项,国内第一、国际领先。

△“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在中国声谷采访

说到“中国声谷”,很多人就以为是科大讯飞。 事实上,“中国声谷”是一个由于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工信部共同打造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除了科大讯飞,还有很多科技型企业。
截至目前,已经有600多家企业入驻中国声谷,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在教育、医疗、服务、汽车、家居等领域孵化培育了130 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涉及大数据算法、语音识别与翻译、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很多已经走入市场。
遵照工信部认定的产业口径显示,中国声谷2018年实现产值650亿元,16家骨干企业收入突破10亿元。截至2019年3季度末,中国声谷入园企业总数达637家,百信、华通信安、龙芯中科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地,预计今年中国声谷产值将突破800亿元。
这次“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历时三天,行程紧凑高效。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和安徽省内主要媒体的100多名记者,走进合肥、芜湖、黄山三地,深入企业园区、科研院所和民生工程项目。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下有情。他们用心去感受安徽创新发展的基因和动力,聚焦安徽在创新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用手中的笔、镜头和话筒向全国人民集中展现安徽高质量发展。

来源 ▏安徽经济广播 记者 曹晶
安徽之声 记者 雷明剑
编辑 ▏裴英桦
审核 ▏张海龙
向原创致敬!图/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务必备注以上详细来源。
再次向原创方及原创者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