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浙江最著名的县委书记”去世!

“浙江最著名的县委书记”去世!

阅读量:3737507 2019-10-24



来源:富贵门
原标题《“浙江最著名的县委书记”去世,曾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谢高华堪称浙江改革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编者按:
据浙江新闻客户端消息,10月23日下午,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改革先锋”、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去世。随后,记者从谢高华的家人处也证实了这一消息。
生于1931年11月的谢高华,堪称浙江改革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担任义乌县委书记时,以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在全国率先开放小商品市场,并作出“兴商建县”的战略决策,从而使义乌一步步成长壮大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今年9月底,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谢高华被评为全国300名“最美奋斗者”之一。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谢高华的介绍中这样写道:“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改革者已逝,但改革精神永存。富贵门(ID:fuguigate)今日刊发著名财经作家、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去年12月撰写的《一位“铜像级”县委书记的5个改革史时刻》,重温这位“改革先锋”的传奇故事。
一位“铜像级”县委书记的5个改革史时刻
撰文 | 胡宏伟
记忆中,我在32年媒体生涯里去义乌采访过10多次。1996年再下义乌时,第一次听说了“铜像级”县委书记谢高华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版本颇为传奇:
199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管理处涌进了一群在市场摆摊的经营户。他们背进来一只沉甸甸的编织袋,打开一看,居然是小半口袋的现金。管理处的工商干部很紧张,不知出了什么大事。
“小商品市场马上要到开市10周年了,我们想表点心意。”
“那你们扛来这么多钱准备做什么?”
经营户们只是嘿嘿地笑。最后还是一位看上去头领模样的年轻人开了口:“我们想塑一尊像。我们几个是代表大家来的。”
工商干部更紧张了:什么像啊?别是财神菩萨之类的东西吧?这伙人看上去挺认真的,劝阻起来恐怕还得费一番口舌呐。
“我们想为谢书记塑一尊铜像。”

谢高华(右二)任义乌县委书记时的照片
他们所说的谢书记,就是1982年出任义乌县委书记、被公认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催生者的谢高华。当时谢高华调离义乌已经8年了。
曾有评点说,全中国最抠门的商人肯定是义乌摊贩,卖一根牙签也要扒出些利润。这群经营户竟然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要替一位政府官员“树碑立传”,原因只能是一条:这是一位为义乌市场发展有“大贡献”的人。
这个传奇故事我一直无法得到确切求证,事实上,义乌也最终没有落成谢高华的铜像。但在一次次的采访中,许多义乌人告诉我,他们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于是我知道,这是一尊矗立在义乌老百姓“心中的铜像”。
我曾经3次约访谢高华:一次是2008年3月改革开放30周年时;一次是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学习义乌发展经验10周年时;第三次是今年(富贵门注:2018年)12月初,谢高华作为中央表彰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准备动身进京前夕。不料,意外的跌倒让谢高华不得不住进医院接受手术。因为不忍心再打搅这位88岁的老人,我请他的一位多年好友、义乌市市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建农在前往医院探望时代做问答。
穿越渐行渐远的时空,记录谢高华的一个个起落激荡的改革史时刻,我力图还原和厘清的两个核心疑问是: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政府行为与充满不确定的市场成长之间究竟是怎样的辩证关系?在这场伟大改革的历程中,执政者与民众最大的交集点和公约数又是什么?
改革史时刻一:与小商贩的一场意外“争吵”
与谢高华“争吵”的,是一位名叫冯爱倩的女摊贩。

冯爱倩展示与谢高华的合影
冯爱倩经商实在是因为家里日子太苦,而被逼上梁山。冯爱倩记得,有一次她曾经拿着篮子去借两斤米烧饭,居然借了7户人家才借到。
但做了个体商贩还是很苦,被当作“投机倒把”遭受围追堵截是常有的事,“抓了罚、罚了抓”,这样的日子没法过了。无可奈何的冯爱倩唯一的指望就是哪位领导“能站出来说说话”。
终于,她遇到了“能站出来说说话”的谢高华。终于,也就有了小商贩向县委书记“怒拍桌子”的经典史话。
1982年5月下旬的一天傍晚,冯爱倩在县政府大院附近偶然发现自己身边飘过一个瘦高的身影。“这不是新来的‘县太爷’谢高华吗?”她鼓起勇气径直冲了上去。事后冯爱倩回忆说,当时自己紧张得手心都是汗。
冯爱倩情绪激动大声嚷着,她的义乌土话谢高华显然听得一头雾水。街头路人以为夫妻吵架,看热闹的越聚越多。“你先跟我走。”谢书记赶紧低声说。
冯爱倩这个土婆子生平第一次踏进了“县太爷”的办公室。心里还是慌慌的,她和平时谈生意一样,习惯性地掏出两毛九一包的好烟“大重九”,双手递了一支给县委书记。
“我们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政府为什么要赶我们?”
“你们当官的要体察民情,老百姓生活这么苦,总要给我们一口饭吃!”
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怨愤压抑得太久,冯爱倩连珠炮般地质问开了,泪水哗哗地流了一脸。
至于她当时究竟有没有“拍桌子”,说法不一。很多年后,谢高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澄清,那一夜,冯爱倩怨气很重,几次用手“敲了桌子”,但不是传闻中的“大拍桌子”。“必须承认,她的胆子的确够大的。”
这场著名的“争吵”或叫作“对话”持续了1个多小时。谢高华留下了两句承诺:“一是政府理解你,同意你们继续摆摊;二是我会转告有关部门,不会再来赶你们。”
澎湃新闻:从这场“争吵”,你想到最多的什么?
谢高华:义乌老百姓太穷,太可怜。1982年5月,我从邻近的衢州市调任义乌县委书记。老母亲听说后心疼得要命:“你犯错误了?为啥被贬到这么穷的地方去?”
当年的义乌真是穷。县委大院破旧不堪,只有一个厕所,居然还是露天的,成群的苍蝇经常毫不客气地飞进我的办公室做客。
当年冯爱倩冒着风险和我“争吵”,不就是想求一条活路嘛?我们为什么要拦着?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要为老百姓吃饱饭杀出一条血路!我们再也不能干违背群众利益的事了。
澎湃新闻:这场“争吵”后,你做了什么?
谢高华:调查研究,去乡间地头,一连3个月。调研的结论就是,鸡毛换糖的小商品交易传统是义乌的一大优势,为什么这么多年批不倒、打不掉?因为老百姓有需求。于是,1982年8月25日,由义乌县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下发了“一号通告”,宣布将于当年9月5日起,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一个在稠城镇湖清门,另一个在廿三里镇。这份通告,应该是全中国第一份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改革史时刻二:决定生死的“四个允许”


义乌小商品市场旧照



改革史时刻三:闯了“大祸”的税改




谢高华在家中

改革史时刻四:107辆奔驰车背后


义乌老板自发组织107辆奔驰车迎接谢高华

改革史时刻五:人民大会堂荣光

谢高华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