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名
学 名
两栖纲AMPHIBIA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黑斑侧褶蛙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黑龙江林蛙
Rana amurensis
中国林蛙
Rana chensinensis
爬行纲REPTILIA
有鳞目
SQUAMATA
球趾虎科
Sphaerodactylidae
新疆沙虎
Teratoscincus przewalskii
蟒科
Boidae
红沙蟒
Eryx miliaris
鳗形蛇科
Lamprophiidae
花条蛇
Psammophis lineolatus
蝰科
Viperidae
短尾蝮
Gloydius brevicaudus
中介蝮
Gloydius intermedius
乌苏里蝮
Gloydius ussuriensis
岩栖蝮
Gloydius saxatilis
游蛇科
Colubridae
赤峰锦蛇
Elaphe anomala
团花锦蛇
Elaphe davidi
鸟纲AVES
雁形目
ANSERIFORMES
鸭科
Anatidae
鸿雁
Anser cygnoides
灰雁
Anser anser
斑头雁
Anser indicus
黑雁
Branta bernical
小白额雁
Anser erythropus
花脸鸭
Anas formosa
青头潜鸭
Aythya baeri
罗纹鸭
Anas falcata
白眼潜鸭
Aythya nyroca
斑脸海番鸭
Melanitta stejnegeri
鹤形目
GRUIFORMES
秧鸡科
Rallidae
斑胁田鸡
Porzana paykullii
董鸡
Gallicrex cinerea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彩鹬科
Rostratulidae
彩鹬
Rostratula benghalensis
蛎鹬科
Haematopodidae
蛎鹬
Haematopus ostralegus
鹮嘴鹬科
Ibidorhynchidae
鹮嘴鹬
Ibidorhyncha struthersii
鹬科
Scolopacidae
大杓鹬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半蹼鹬
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白腰杓鹬
Numenius arquata
鸥科
Laridae
黑嘴鸥
Larus saundersi
佛法僧目
CORACIIFORMES
翠鸟科
Alcedinidae
蓝翡翠
Halcyon pileata
鹃形目
Cuculiformes
杜鹃科
Cuculidae
大鹰鹃
Cuculus sparverioides
鴷形目
PICIFORMES
啄木鸟科
Picidae
黑啄木鸟
Dryocopus martius
三趾啄木鸟
Picoides tridactylus
雀形目
PASSERIEORMES
鸦科
Corvidae
北噪鸦
Perisoreus infaustus
白颈鸦
Corvus pectoralis
红嘴蓝鹊
Urocissa erythrorhyncha
鸦雀科
Paradoxornithidae
震旦鸦雀
Paradoxornis heudei
雀科
Passeridae
家麻雀
Passer domesticus
燕雀科
Fringillidae
黑头蜡嘴雀
Eophona personata
百灵科
Alaudidae
蒙古百灵
Melanocorypha mongolica
凤头百灵
Galerida cristata
短趾百灵
Calandrella cheleensis
云雀
Alaudaarvensis
角百灵
Eremophila alpestris
大短趾百灵
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细嘴短趾百灵
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黄鹂科
Oriolidae
黑枕黄鹂
Oriolus chinensis
岩鹨科
Prunellidae
贺兰山岩鹨
Prunella koslowi
鸫科
Turdidae
贺兰山红尾鸲
Phoenicurus alaschanicus
白喉石?
Saxicola insignis
褐头鸫
Turdus feae
鹀科
Emberizidae
栗斑腹鹀
Emberiza jankowskii
黄胸鹀
Emberiza aureola
红颈苇鹀
Emberiza yessoensis
白眉鹀
Emberiza tristrami
铁爪鹀
Calcarius lapponicus
哺乳纲MAMMALIA
食肉目
CARNIVORA
犬科
Canidae
狼
Canis lupus
沙狐
Vulpes corsac
赤狐
Vulpes vulpes
貉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猫科
Felidae
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鼬科
Mustelidae
虎鼬
Vormela peregusna
伶鼬
Mustela nivalis
白鼬
Mustela erminea
艾鼬
Mustela eversmanii
黄鼬
Mustela sibirica
香鼬
Mustela altaica
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亚洲狗獾
Meles leucurus
鲸偶蹄目
CETARTIODACTYLA
鹿科
Cervidae
狍
Capreolus pygargus
劳亚食虫目
EULIPOTYPHLA
猥科
Erinaceidae
大耳猥
Hemiechinus auritus
啮齿目
RODENTIA
松鼠科
Sciuridae
小飞鼠
Pteromys volans
松鼠
Sciurus vulgaris
岩松鼠
Sciurotamias davidianus
喜马拉雅旱獭
Marmota himalayana
跳鼠科
Dipodidae
五趾心颅跳鼠
Cardiocranius paradoxus
肥尾心颅跳鼠
Salpingotus crassicauda
三趾心颅跳鼠
Salpingotus kozlovi
长耳跳鼠
Euchoreutes naso
鼠科
Muridae
短耳沙鼠
Brachiones przewalskii
仓鼠科
Cricetidae
林旅鼠
Myopus schisticolor
兔形目
LAGOMORPHA
鼠兔科
Ochotonidae
间颅鼠兔
Ochotona cansus
兔科
Leporidae
东北兔
Lepus mandshuricus
注:名录中若包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管理,包含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按照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管理。
上表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内政办发【2018】86号
下面是部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图片及特征

黑斑侧褶蛙
黑斑侧褶蛙,也叫黑斑蛙。分布于除新疆、西藏、云南、台湾、海南省外,广泛分布于各省。背绿或后端棕包,有许多黑斑;背侧褶较宽,背侧褶问有4~6行短肤褶。雄性有一对颈侧外声囊。

黑龙江林蛙
黑龙江林蛙成体头较扁平,吻端钝圆而略尖,眼大小适中,前肢短而粗壮,后肢较短,皮肤粗糙。雄蛙背部及体侧一般为灰棕色微带绿色,有的为褐灰色或棕黑色;雌蛙多为红棕色或棕黄色。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俄罗斯联邦。黑龙江林蛙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新疆沙虎
新疆沙虎俗名石龙尔、西域沙虎。分布于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多生活于高旱的戈壁砾石沙地以及有时见于固定沙丘、半流沙地带和开垦地附近的戈壁滩上。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1750米。

红沙蟒
红沙蟒体长一般不超过1 m,头、颈区分不明显,尾短、末端钝圆当地人称其为“土棍子”或“两头齐”。红沙蟒眼小,瞳孔直立,有的眼已退化。背部灰色、沙褐色或红褐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腹面灰白色,散有黑色点斑。通体被覆较小鳞片,背鳞更小,平滑或起棱,环体一周60枚以下;吻鳞及唇鳞上没有唇窝,尾下鳞单行。

短尾蝮
短尾蝮又称草上飞、地扁蛇,剧毒,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短尾蝮体较短粗,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尾短,具管牙;有颊窝。头背深棕色,体腹面灰白色,尾尖棕黑色。

中国林蛙
雌蛙体长71-90毫米,雄蛙较小;头较扁平,头长宽相等或略宽;吻端钝圆,略突出于 下颌,吻棱较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宽。背侧褶在鼓膜上方呈曲折状;后肢长为体长的185%左右,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眼或鼻孔;外侧3趾间几乎近2/3蹼;鼓膜部位有三角形黑斑。雄蛙第一指基部的两个大婚垫内下侧间的间距明显,近腕部一团不大于指部一团;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

花条蛇
头颈区分明显,吻棱显著,躯干圆柱形,背鳞平滑。背面灰褐色,具4条黑褐色纵线纹。全疆各地均有分布,主要栖息于荒漠、半荒漠草原干旱地带,以沙蜥或麻蜥为食,卵生。中小型蛇类,全长1米左右。头窄长,与颈区分明显,有吻棱,眼较大,瞳孔圆形;体较细长,尾亦长。

鸿雁
大型水禽,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灰雁
体长70-90厘米,翼展147-182厘米,体重2.5-4千克,寿命17年。体大而肥胖。嘴、脚肉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污白色,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

青头潜鸭
体圆,头大,雄鸟头和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上体黑褐色,下背和两肩杂以褐色虫蠹状斑,腹部白色,与胸部栗色截然分开,并向上扩展到两胁前面,下腹杂有褐斑;两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雌鸟体羽纯褐色。 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

白眼潜鸭
中型潜鸭,个体比红头潜鸭小,和凤头潜鸭差不多。体长33-43厘米,体重0.5千克以上不到1千克。雄鸟头、颈、胸暗栗色,颈基部有一不明显的黑褐色领环;眼白色,上体暗褐色,上腹和尾下覆羽白色,翼镜和翼下覆羽亦为白色,两胁红褐色,肛区两侧黑色。雌鸟与雄鸟基本相似,但色较暗些。在水中时腹部白色虽不可见,但头、颈、胸和两胁的暗栗色,以及肛区两侧的黑色和尾下白色形成明显对照。飞翔时腹中部和翅上翅下白斑与暗色体羽亦形成强烈对比,反差强烈,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

罗纹鸭
中型鸭类,体型略较家鸭为小,体长40-52厘米,体重0.4-1千克。雄鸭繁殖期头顶暗栗色,头侧、颈侧和颈冠铜绿色,额基有一白斑;颏、喉白色,其上有一黑色横带位于颈基处。三级飞羽甚长,向下垂,呈镰刀状;下体满杂以黑白相间波浪状细纹;尾下两侧各有一块三角形乳黄色斑。明显有别于其他鸭类,野外容易鉴别。雌鸭略较雄鸭小,上体黑褐色,满布淡棕红色‘U’形斑。下体棕白色,满布黑斑。主要以水藻、水生植物嫩叶、种子、草子、草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彩 鹬
一种小型涉禽,体长25cm左右。嘴细长,尖端向下弯曲,雄鸟头具淡黄色中央纹。眼周黄色,并向后延伸成一柄状带。背具白色横斑,两侧具黄色纵带。胸侧至背有一白色宽带。雌鸟喉和前颈粟色。眼周和向后延伸的柄白色。幼鸟与雄鸟相似。虹膜暗褐色嘴黄褐色。脚灰绿色。彩鹬栖息于水塘、沼泽中,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以虾、蟹、螺、昆虫为食。

白腰杓鹬
顶和上体淡褐色;头、颈、上背具黑褐色羽轴纵纹;飞羽为黑褐色与淡褐色相间横斑,颈与前胸淡褐色,具细的褐色纵纹;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白色,具黑褐色细横纹;腹、胁部白色,具粗重黑褐色斑点;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栖于水边沼泽地带及湿地草甸和稻田中。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昆虫、植物种子为食。

蓝翡翠
体长雄性278-310毫米,雌性250-310毫米;寿命10年。是一种以蓝色、白色及黑色为主的翡翠鸟。以头黑为特征,翼上覆羽黑色,上体其余为亮丽华贵的蓝紫色。两胁及臀沾棕色。飞行时白色翼斑显见。主要是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以鱼为食,也吃虾、螃蟹、蟛蜞和各种昆虫。

大鹰鹃
体形较大,体重130-168克,体长35-42厘米。外形似鸽,但稍细长。羽色与雀鹰略似,但嘴尖端无利钩,脚细弱而无锐爪。头灰;背褐;尾具宽阔横斑;喉及上胸具纵纹,下胸和腹密布横斑;两性相似。嘴强,嘴峰稍向下曲。翅具10枚初级飞羽。尾长阔,呈凸尾状。脚短弱,具4趾,第1、4趾向后,趾不相并。雌雄外形大体相似,幼鸟羽色与成鸟不同。

黑头蜡嘴雀
体长17-20厘米,全身羽毛灰褐色,头部、翅膀尖、尾部黑色。由于嘴巴呈黄色的粗大圆锥型,顾得名“蜡嘴”。是一种体大而圆墩的雀鸟,雌雄同色,主要区别在于头部,头部黑色呈杏仁状的为雄鸟,头部黑色呈鸡蛋状圆润的为雌鸟。雌鸟似雄鸟;但翼羽稍暗些;腰灰褐色。嘴蜡黄色,雄鸟头顶和头侧黑色;体羽淡灰而上体渲染褐色;腰带白色;初级飞羽具白斑;以野生植物的种子、果实、嫩芽为食。

蒙古百灵
小型鸣禽。体长约18厘米。上体黄褐色,具棕黄色羽缘,头顶周围栗色,中央浅棕色,下体白色,胸部具有不连接的宽阔横带,两肋稍杂以栗纹,颊部皮黄色,两条长而显著的白色眉纹在枕部相接。初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最外侧1对尾羽白色,其余尾羽深褐色,后爪长而稍弯曲。雌鸟似雄鸟,但颜色暗淡。它们的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嘴尖处略有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栖息于草原、半荒漠等开阔地区,尤其喜欢草本植物生长茂密的湿草原地区。

凤头百灵
在雀形目中体型略大,体长17-18厘米。具羽冠,冠羽长而窄。上体沙褐而具近黑色纵纹,尾覆羽皮黄色。下体浅皮黄,胸密布近黑色纵纹。看似矮墩而尾短,嘴略长而下弯。飞行时两翼宽,翼下锈色;尾深褐而两侧黄褐。幼鸟上体密布点斑。与云雀区别在侧影显大而羽冠尖,嘴较长且弯,耳羽较少棕色且无白色的后翼缘。升空时作鸣声,不断重复且间杂着颤音。较云雀的鸣声慢、短而清晰。栖于干燥平原、旷野、半荒漠、沙漠边缘、农耕地及弃耕地。

角百灵
小型鸣禽和中等体型的深色百灵,共有42个亚种。体长15-17厘米,翼展31-35厘米,体重33-45克。上体棕褐色至灰褐色,前额白色,顶部红褐色,在额部与顶部之间具宽阔的黑色带纹,带纹的后两侧,有黑色羽毛突起于头后如角。颊部白色并具有黑色宽阔胸带,尾暗褐色,但外侧1对尾羽白色,后爪长而稍弯曲。

黑枕黄鹂
为中型雀类。外形大小和金黄鹂相似,体长23-27厘米。通体金黄色,两翅和尾黑色。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并向两侧延伸和黑色贯眼纹相连,形成一条围绕头顶的黑带,在金黄色的头部甚为醒目。相似种金黄鹂枕部不为黑色,黑色贯眼纹亦不延伸到枕部,二者分布区亦不同,野外不会混淆。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较暗淡。幼鸟具纵纹。体色艳丽。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贺兰山岩鹨
中等体型(15厘米)的褐色岩鹨。上体皮黄褐色而具模糊的深色纵纹,喉灰,下体皮黄。尾及两翼褐色,边缘皮黄色。覆羽羽端白色成浅色点状翼斑。虹膜-褐色;嘴-近黑;脚-偏粉色。分布于蒙古、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一般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区的沙枣、小叶杨林缘或红柳灌丛间以及常在沙米、沙蒿、籽蒿和油蒿丛中觅食。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

贺兰山红尾鸲
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全长约157毫米。以昆虫为食。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主要栖息于稠密的灌丛和岩石、石头间,或见于高大松柏山林的采伐空地上。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

褐头鸫
俗名费氏穿草鸫。分布于缅甸、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北京等地,多生活于在海拔1500-1900米高处的阴暗、潮湿的混交林缘、特别喜在小山溪的空地上活动以及常隐匿在溪流或树丛间。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

白喉石?
俗名何氏树丛石栖鸟。分布于前苏联、蒙古、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青海等地,一般栖息于多岩石的高山上或山下的平原、草地的灌丛中。雄鸟:体型略大(14.5厘米)的?。胸红色,臀近白,上体黑白色。似黑喉石?,但颏、喉及颈侧的白色形成不完整颈圈,飞羽基部色白。雌鸟:似黑喉石?但背部灰色较重,飞羽基部色白。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白眉鹀
小型鸣禽,体长13-15cm。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雄鸟头黑色,中央冠纹、眉纹和一条宽阔的颚纹概为白色,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肩栗褐色具黑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或栗红色。颏、喉黑色,下喉白色,胸栗色,其余下体白色,两胁具栗色纵纹。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不为黑色而为褐色,颏、喉白色,颚纹黑色。

黄胸鹀
小型鸣禽,体长14-15厘米,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

赤 狐
成兽体长62 - 72厘米,肩高40厘米,尾长20-40厘 ,体重5-7千克。毛色因季节和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变异,一般背面棕灰或棕红色,腹部白色或黄白色,尾尖白色,耳背面黑色或黑褐色,四肢外侧黑色条纹延伸至足面。雄性略大。

沙 狐
体长50-60厘米,尾长25-35厘米,体重约2-3千克。比赤狐略小。是一种长腿,红灰色的狐狸。脸短而吻尖,耳大而尖,耳基宽阔。背部呈浅棕灰色或浅红褐色,底色为银色。下颏至胸腹部呈淡白色至黄色。腹下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尾基部半段毛色与背部相似,末端半段呈灰黑色。夏季毛色近于淡红色。

貉
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种,被认为是类似犬科祖先的物种。体型短而肥壮介于浣熊和狗之间,小于犬、狐。体色乌棕。吻部白色;四肢短呈黑色;尾巴粗短。脸部有一块黑色的“海盗似的面罩”。栖息于阔叶林中开阔、接近水源的地方或开阔草甸、茂密的灌丛带和芦苇地;很少见于高山的茂密森林。夜行性,沿着河岸、湖边以及海边觅食,食谱广泛,取食范围从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直至水果。

豹猫
豹猫的体型与家猫大致相仿,但各亚种的差别比较大,例如印度尼西亚的亚种平均体长45厘米,尾长20厘米,而西伯利亚的亚种体长则达到60厘米,尾长40厘米。豹猫的毛皮也有很多种颜色:南方的豹猫为黄色,北方的则为银灰色。胸部及腹部是白色。豹猫的斑点一般为黑色。豹猫是夜行动物,通常以啮齿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由于人类的猎杀失去栖息地,豹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成易危物种。

虎 鼬
虎鼬体躯细长均匀,耳椭圆形,四肢短粗,体背黄白,散布许多褐色或粉棕色斑纹,腹部黑褐色。虎鼬性机警,凶猛,嗅觉灵敏,视觉较差,能攀树,冬眠,主要捕食荒漠中各种鼠类,一般4月下旬产仔,每胎4-8个,栖息于海拔1000-1300m的荒漠沙丘、石质坚硬的荒原或湿地,分布于亚欧大陆部分地区。虎鼬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香 鼬
香鼬体形较小,躯体细长,颈部较长,四肢较短,夏季背毛棕褐色、腹部白色,冬季背腹界线不清,几乎呈一致黄褐色。香鼬多单个活动,白天或夜间均活动,穴居,性情机警,行动迅速、敏捷, 主要以小型啮齿动物为食,每年3-4月发情,每胎产6-8仔,通常栖息在森林、森林草原、高山灌丛及草甸,分布于亚种部分地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猪 獾
别称沙獾,山獾,是鼬科、猪獾属的哺乳动物。猪獾体型粗壮,吻鼻部裸露突出似猪拱嘴,四肢粗短,头大颈粗,耳小眼也小,尾短,其整个身体呈现黑白两色混杂,背毛黑褐色,胸、腹部两侧颜色同背色,中间为黑褐色。四肢色同腹色。尾毛长,白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大耳猥
大耳猬体型较小,耳大、尖、钝圆,尾短,耳后至尾基部的体背覆以坚硬的棘刺,棘刺自基部至刺尖依次为暗褐色、白色、暗褐色、白色的节环,少数棘刺全为白色。大耳猬昼伏夜出、胆小怕光、多疑孤僻,冬眠,以家族群落为单位栖息和繁殖,杂食性,主要以昆虫为主。

五趾心颅跳鼠
五趾心颅跳鼠的活动与温度密切相关,冬眠,主要以植物的茎、叶、根、种子为食,每年产仔1胎,每胎3-5只,主要栖息于针茅锦鸡儿荒漠草原、针茅蒿属荒漠草原及针茅红沙盐爪爪荒漠草原。

肥尾心颅跳鼠
体形和三趾心颅跳鼠的大小相似,尾较三趾心颅跳鼠短,后肢较前肢长,后足三趾,足下有长毛形成的刷状毛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审核:马延峰编辑:郭凯贇图片及文字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