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孔子传播思想,为什么不留下文字?

孔子传播思想,为什么不留下文字?

阅读量:3752015 2019-10-24



学习《论语》,知道那是弟子对孔子语录的收集整理,传达着孔子的各种思想主张。但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孔子述而不作,只复述天地自然规律而不留下文字?
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现象并不少见。比如,释加牟尼生前一个字也不写,佛经是弟子们在他死后整理的;耶稣,同样也没有留下书面文字,等等……
这些古圣贤、思想家,肯定都是识字的,他们积极传播精神思想,却坚决不写,原因可能有很多,苏格拉底就说了这么三点:
第一,文字会伤害记忆力 
你都写下来了,还会去记吗?这……总感觉哪里不对,但我竟无力反驳……
第二,文字过于固化 
文字没有生动的语境,不如口语丰富,不如口语有活力。确实,文字问世之初,表达力匮乏,但经过一代代发展演化,早已具备了丰富的表达力,不然各种经典文学何以传唱至今,琼瑶小说何以收割大把眼泪?所以很明显,这个说法放到今天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文字使语言失控 
文字在被说出来的时候,有具体的语境,有说话者的情绪,每个动作、每个语调、甚至每处停顿,都可能让文字产生不同的意思。当你把它白纸黑色的写下来,读者会读出什么意思,那就难说了。孔子教导弟子因材施教,就对“仁”有过不同的表述。
·  对颜回说:克己复礼为仁
·  对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对子张说:恭宽信敏惠
可见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统一口径的文字是行不通的,这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个道理。
文字容易被误解,古之圣贤不著书的做法,在当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放到今天,我们应该有新的理解。
回到孔子的处境,你不写,但不能阻止弟子写,他们记录的东西,可能准确性更差,语意失真同样无法避免。况且人生短暂,生命无常,注定了口口相传的方式缺少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文字为什么有魅力?不正是因为它有极强的延展性,它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它的掩面半遮,欲说还休。它静静的在时空中流淌,能够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与古人对话……文字的千人千面,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文字本身并不知道如何与正直的人说话,也不知道如何与邪恶的人说话。作为创造者的我们,无法避免笔下文字被误解,因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 思考环节 」
如何尽量避免笔下文字被误解?
你有什么看法,咱们评论区见~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