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毕业证
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年轻的学生
可是最近
在顾沙沟村
有一位75岁的老人也领到了
毕业证书

还不止如此...
“一不忘我是炎黄子孙,二不忘我的中国心,三不忘父母给予我生命,四不忘我是顾沙沟人。”
10月19日,在罗庄区册山街道顾沙沟村,一场小小的毕业典礼正在举行,36位顾沙沟村的村民拿到了毕业证书。



毕业学员分批上台领毕业证书
10月19日,在册山街道顾沙沟村,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正在举行,36位顾沙沟村村民领到了毕业证书。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毕业典礼,典礼设有拜圣人礼、感恩宣誓、宣读自创诗歌《十三念》以及合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环节。“从孔子学堂刚建立,俺就报名参加。如今拿到毕业证,俺感到很荣耀!”典礼现场,75岁的顾洪荣握着手中的毕业证书激动地说。

拜圣人礼

学员集体感恩宣誓

诵念自创诗歌《十三念》

合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所学堂究竟有什么魅力
能让村民走进课堂
并对学堂称赞连连呢?
这要从学堂的创办说起。几年前,北京英贝教育集团董事长、临沂协和国际学校校长顾文晓不忘为家乡发展做好事,捐资200多万元回村修路,扶贫济苦。但是,他发现修路的过程中个别村民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损害他人的利益,这让顾文晓意识到,心不平比路不平更可怕,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比扶贫济困更有意义。“顾家沙沟村是给予我生命、养育我成长的故乡,我从这里走出临沂、走向山东、走向全国,我有责任有义务让村民变得更加有教养。”顾文晓表示。

学员集体向老师行礼

顾文晓先生在讲课
顾文晓说:“在学堂创办初期,许多村民是不理解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还上哪门子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想正本清源那就从“孝”字入手,从吃饭,问候礼仪等小事善事来‘铸魂’,回归乡村文化之根,用圣贤教诲唤醒乡村的传统美德。”就这样,2016年12月26日,在顾文晓大伯留下的两间茅屋老宅里,顾沙沟孔子学堂正式开学上课了.......

学员学习吃饭的礼仪

顾沙沟村孔子学堂大门
三年来,孔子学堂致力做好四件事:设计入耳入脑入心的课程。每个周一、周四晚上6点,首先进行圣人礼、传统文化、唱红歌等学习活动,然后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通过这些课程,学员们明白了“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道理。公媳关系不和的学员孙如兰,学习过后,主动为老公公洗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用行动孝敬父母,改善了家庭关系。

学员行圣人礼

学员正在学习弟子规
打造春风化雨的文化环境。为使村庄步步有文化,处处有美德,顾文晓着力打造孔子文化街,从“硬文化”和“软文化”两方面入手。比如,把孔子“请回家”,就是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学生家中,学员家中悬挂统一孔子画像和“顾家沙沟孔子学堂十三念”,按照学堂统一的“拜、学、论、行、传”家庭学习五步骤进行自主学习。“拜”是指以学生家庭为单位举行家中拜先圣先贤礼,“学”是指在家中完成家庭作业,“论”是在家中进行讨论,“行”是每天践行一个美德,“传”是对邻居街坊用语言或行动传递正能量。形成了以学生一个点带动家庭一个面、以家庭一个面带动邻里一大片,用小课堂带动大村庄的乡风淳化传递格局。

学员平时所用的课本

礼仪学习
制定管用好用的积分激励。学堂采取“学分制”——针对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根据学分进行评比奖励,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重。如下午6点钟教室准时上课,迟到者无法进入;从坐姿、站姿、读姿、行为礼仪、物品摆放等一些细节的东西都有具体考核标准……


日常课堂学习
为优秀学员家门口安装匾额、优秀学员门牌、在村里设置宣传栏等,激发学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仅“教”更要“化”。学员李志娟说,她在单位上班带头打扫卫生,有的工友却不想干,企业领导看到了,问她:“李志娟,你工作很积极,人家都不想干,你为什么这么积极?”李志娟表示,在孔子学堂上学时,老师教她要爱岗、敬业、诚实,所以工作的地方,就跟自己的家一样,要有爱,要付出,厂子才能好。

村里设置的宣传栏
推行知行合一的文明实践。用校训“诚意正心,知行合一”来规范学员行为,通过文明实践的行动,强化知行合一的意识和行为。如今,顾沙沟孔子学堂成立了感恩行动队,打扫孔子文化街,清理街头巷尾的脏乱差。村民也由过去的攀富比贵,到现在的比谁家孝顺和睦,比谁家环境卫生好,比谁感恩行善多;由过去村民只和本村不孝敬不善良的人比,到现在是跟孔子、孟子等圣人的标准比。“为了能持续把孔子学堂办的更好,我决定在毕业生里面选出热爱公益,热心为村民服务的学员,让他们来接替我来办学,这样就形成了我创办,村民来接办和管理的机制,“我来创办,村民自办。毕业学员定于每月9号是孔子学堂“毕业生文化生活日”,这样学生虽然毕业了,还要以这种形式把他们和新学员和学堂联系在一起。”顾文晓感慨道。

感恩行动队在进行志愿服务
三年来,顾沙沟孔子学堂秉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为村居学员精神脱贫”的办学理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沂蒙精神、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农民教育、志愿服务活动、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教育的步子,为学堂注入新精神、新活力。目前,顾沙沟孔子学堂已招收116名学员。最大的 75 岁,最小的仅 12岁。

这间小小的学堂不仅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站
更是承载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平台
维系着村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纽带
……

编辑 | 时艺霖
点亮

,让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