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若教子

摘自《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第34集
2010/10/2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孔子特别劝勉我们,要对治这个傲慢,对治吝啬。人一吝啬,嫉妒心就重,见不得人好,就要自己好就好,钱不想给人,经验不想给人,心胸狭小。「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这句话我们要会听,这是孔子对于才华高的人高度的爱护跟提醒。这一句话就包括任何人都要记住这一句,谁的才华高过周公?周公制礼作乐,开周朝八百多年的国祚,全世界最完整的宪法《周礼》,谁的才华比周公高?举这个例子已经是劝到极点,不能恃才傲物。「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他的德行会被傲慢障住,才华其实也很难再突破。我们注意去看演艺圈有很多人才华很高,但是他伏不住傲慢,最后就要吃大亏。
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和」字,就是懂得人和,懂得以大局的和谐为重。但这个「不同」,当别人跟他意见不同,他能包容。我们假如听人家讲话跟我们意见不同,马上火就上来,那就不是君子!诸位同仁,不是君子是什么?所以君子、小人不是说他有没有犯法,不是从法律看,君子、小人是从心量看,心量小了就变成小人。我们注意去看《论语》里面君子、小人的句子,根源在心胸。所以「君子不器」,他度量大。一个人成就的功业有多大跟他的心量成正比。心量一小,容易生气,容易看人不顺眼,容易埋怨人,一堆垃圾不就装在这个小垃圾桶里面去了吗?
人家意见不同,可以接受,可以包容甚至可以为借鉴,不「以人废言」!这个人对你态度很不好,你不只不生气,他讲的话对的,你还能接受,这样才能感动人,「我常常得罪他,他还为我想,他还能接纳我的话,这个人气宇不凡」。不只意见不同可以包容,别人的生活习惯、性格不同,可以包容,可以体恤。这个体恤是,原来他的家庭状况是这样,原来他以前的经验是这样,所以他现在这个行为也其来有自。体恤了之后,包容了之后,进一步还愿意协助他帮助他,转变他不好的性格,这个真是厚道,真是忠义!所以「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这个「同」字是什么?小人爱恨的心、爱憎的心很强,这个人跟他说法一样、想法一样,如胶似漆,好得不行。告诉大家,恨从哪里来的?从爱来的。你不爱这个人,你恨得了他吗?你走在路边,有个不认识的人瞪你一眼,你生不生气?还生气?那是小得不行了,连个沙子都容不进去。「算了算了,别理他,没事。」假如妳先生这一辈子第一次瞪妳一眼,「我这辈子跟你没完没了。」为什么产生这么大作用?爱憎的心,那是情执、情识,变化莫测。
所以佛家用慈悲不用爱,世间的爱其实还是落在情欲里面,是好恶。喜欢的,好得不行;意见不同了,利害冲突了,马上翻脸,马上对立,这个历代都有。你看,要谋利益的时候,好得不行,统统黏在一起;利益冲突了,互相置对方于死地。孔子在《论语》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本来喜欢他,他什么都好,后来讨厌他,天天咒他死。非惑欤?这个人是迷惑颠倒到极点。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33集
蔡礼旭老师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全集)
1、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2、奉行《感应篇》得到长寿的果报!
3、要想让世道人心恢复到一个正常的轨迹,得从因果教育下手
4、早晚读诵《弟子规》跟《太上感应篇》,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5、儒道释三教的教诲,都是从性德流露,是相通的
6、学习《太上感应篇》,是真正受好教育!是德行很重要的根基!
7、造恶之后,它是一个恶种子,恶种子它要有缘才会结果!
8、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感召的!只要肯下功夫,一定可以改造命运。
9、感应、因果的事实真相是通三世的,它不是只能看这一世的。
10、怎么样可以真正转恶缘为法缘?
11、每天恶念止不住,三年、五年这福都折完了!
12、「善恶之报」是「如影随形」,就像影子连着身体一样,很可能祸福在一念之间
13、起了违背道德礼义的念头,立即折损掉自己的福报!
14、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每一个抉择有没有符合天理、道义?
15、做一个因果感应的表率出来,让身边的人深信善有善报!
16、地狱果报确实是存在的!
17、一个真正为众生着想的人没面子!
18、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19、「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念着生死无常,人就积极、精进。
20、喜欢布施的人都因为不注重生活的这一些行持,都能把寿命折到只有三十五岁
21、果报是通三世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2、尽心尽力积功累德、断恶修善,最终一定会有福的!
23、天地之间有很多监督人间善恶祸福的神明!
24、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就有两尊神明跟着他,日夜不离,终身不离。
25、每一个人动一个念头,就周遍法界,这个念头传遍整个虚空法界。
26、这一生结束以后,到哪里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27、因为有这些监察过失的神明,我们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才会警惕、不敢放纵
28、德行有亏被削掉功名!
29、我们的行为让别人很难过、很痛苦,就已经犯杀戒了!
30、一般各行各业的人能修这个福吗?!
31、人生乖舛,就是因为造孽太多、太阴险
32、世间人说死了一了百了,那是绝对错误的!
33、我们从「禄尽人亡」当中要体会到要珍惜福分、要惜福。
34、得人身是非常非常难的,概率很小很小!要珍惜这个身体、借假修真。
35、其实人来干什么的?酬业而来。
36、我们要提起对死的警觉性,要赶紧修行
37、假如不恢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整个社会、世界不堪设想!
38、教育是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还有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
39、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40、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灶神会上天禀报一个家的善恶之事!
41、在明朝有一位读书人,灶王爷示现启发了他的人生,改造命运的事例!
42、佛门讲的“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最重要的是如理如法去求!
43、只要是善的事情,赶紧去奉行,学一句、做一句!
44、净业三福
45、依照上天的教诲来处事,你随时都是在祈福、在祈祷!
46、修善积德要从心地上下功夫,从真诚下手!
47、不在细微处去谨慎的话,想提升自己的境界、想消灾免祸就不容易!
48、不能做出占人便宜的事情、不公的事情
49、平常有功夫,还要看看梦里有没有功夫?
50、「积德」最重要的要增长自己的善心,「累功」就是积累自己的善行。
51、我们今天发愿要积德累功,一定要有勇猛精进的心,要有坚久心!
52、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53、冷静去看,在修学人当中真正改变命运的有多少人?
54、行善,有真善、假善、大善、小善等区别
55、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
56、所有人都说他好,你也要冷静去判断;所有人说他不好,你也要去了解清楚
57、行善「有偏、有正」「有半、有满」,区别很大!
58、有见识的太太才能成就圣贤的丈夫、圣贤的后代!
59、真正觉悟的人,他知道根本,长远利益大众就是做教育工作!
60、《了凡四训》中「舜在雷泽」的故事
61、真正觉悟的人,他知道根本,长远利益大众就是做教育工作!
62、弘扬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也是兴建大利!「大利」是教育
63、舍财作福,财布施得财富!
64、奢侈,是短命的习惯!有一句话叫「禄尽人亡」!
65、李炳南老师看到学生福薄的话,都会劝他讲经说法,劝他弘法利生!
66、《感应篇汇编》里面讲到,慈是万善之本!
67、汉朝杨宝、明朝的沈万三,皆因放生而得大福报!
68、「人人爱命,物物贪生」,何必杀他们的身体来充自己的口腹之欲!
69、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在忠孝的基础之上!
70、太用道理去要求人,看着明白,而「人和」就保不住了!
71、让名于上,让功于上,让功于大众,这都是「人情练达皆文章」
72、任何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的道理,都可以用一句佛号来实践。
73、想着以后再做好事,但现在还是不义的存心,那就是个胡涂人!
74、一个人位置愈高,他要扛的因果愈重!
75、要成就菩萨道,首先要建立在世间的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上!
76、把自己讲的话分析一下,是否全部都是经典的教诲?
77、如果对父母是完全的爱敬,那么对他人就不会有讨厌跟傲慢!
78、春秋时代的齐国宰相晏子,他有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年!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