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关注我

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可他学生的成才率又如何呢?
现代教育中,影响成才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一起找找答案。
成才率
王开林
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无疑是孔子教育成就的集中体现。然而,成才率仅为2.4%,在一千名孔门弟子中,高端人才二十四名。
事实上,孔子收徒,门槛很低。只要对方送来束脩,表明求知好学的诚意,他就会欣然接纳。孔子的包容度很高,即使弟子的成色不够好,他也不会将他们逐出门墙,开除学籍。他的学生中既有贵族子弟、“富二代”,也有不少草根和苦菜花。子贡家财万贯,孔子待他不薄;原宪蛰居陋巷,颜回箪食瓢饮,他们同样博得了孔子的厚遇和高看。在初始未加甄选的情况下,孔子能从三千名弟子中培养出七十二位贤人,这个成才率堪称奇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才之难,可想而知。世间不缺好苗子,不乏头脑聪明的青少年,为何成才者总是极少数?
家长和老师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神童可谓好苗子中的好苗子,智力发育早,专项表现优,但无论是谁,要将一位神童转化为高端人才,都没有太大的把握。神童多半会遭到捧杀,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提供了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先例。神童很容易被亲人过高的期望值压垮,华容神童之母曾学梅的忏悔就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她的殷切期望最终换来的却是儿子魏永康被中科院勒令退学的通知书。好苗子往往毁在亲人之手,健儿往往毁于观众之口,原因是亲人的期望值太高,观众的喝彩声太响。
不少头脑聪明的青少年尚在成才的路途中,即因为各种缘故被毁掉了。在当代,专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毁掉了一批好苗子,破碎、冷漠的家庭毁掉了一批好苗子,不良的习惯毁掉了一批好苗子,交友不慎毁掉了一批好苗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毁掉了一批好苗子,形形色色的外界诱惑毁掉了一批好苗子。
大器无法速成,可是整个社会追求高效率,缺乏等待的耐心,功利主义泡沫便越吹越大。十年铸一剑的贤才不受待见,一日造十剑的庸才却是抢手的香饽饽。
真正的人才往往具有硬挺的傲骨和倔强的个性,既不肯与时俯仰,也不愿与人勾兑,敢言常人所不敢言,敢行常人所不敢行,桀骜不驯,惊世骇俗。居于显位和要津的伯乐不多,忌才者、妨才者却不少,他们习惯于将不羁之才视为害群之马,以严酷的手段加以剔除。这就半点也不奇怪了,某些强梁的表现超乎想象,不仅轻视人才,疾视人才,而且封杀、猎杀、扼杀人才,以此树立个人权威,达到阻吓群贤的作用。
END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