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做事先做人,修身先修口

论语:做事先做人,修身先修口
3‘57"
儒家儒家经典...
点上方绿标收听 主讲:北辰

国学智慧,美好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做事先做人,修身先修口。
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说话不利索却很受领导喜欢,蒙头做事情不交流却有很多好朋友,傻里傻气却业绩突出?
很多人可能想不通其中缘由,今天北辰来跟大家好好说说这个事。
如果一个人说话声音很高亢,很尖锐,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比较蛮横,不愿意跟他多交流;
如果一个人说话缓慢,不疾不徐,那么这个人跟人交流就会更舒服一些。
还有当别人已经接受你的观点,你还要反复地说,或者别人不那么接受你的观点,你也要反复地说,这个时候,你就是有点“过”了。
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学会“点到即止”。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冉雍是孔子非常喜欢的一个弟子,但是他却有些木讷,其他弟子很不服气,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呀,有仁德,口才却不好。”
孔子说:“为什么要强调口才呢?伶牙俐齿地与人争论,常常会使人讨厌。你如果知道冉雍的德行,就不会说他口才不好,如果你不明白冉雍,他口才再好,你也不会喜欢他。”
孔子心目中美好人格的样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对那种话不多做事很靠谱,甚至被人嘲讽、抢白了之后,不回应,也不生气的人,非常有好感。
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阿谀奉承,等到需要帮助的时候都畏畏缩缩,我们肯定不希望交这样的朋友。
相反,我们还是更愿意结交虽然说话不利索但愿意真心帮助我们的人。
在当今社会,一个完全沉默的人是很难生存的,口才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话要有章法。
有的人,明明自己已经词穷、理亏,还要用各种逻辑辩论术,好让自己站在某种正义的方向,这就让人有点厌烦了;
如果已经发现自己错了,迅速地表示愧疚,内心决定改变,并且积极地道歉,那么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有时候你说的虽然是对的,但是也不需要迫切而充分地表达,点到即止。

如果一个人总是想要在言语上制服别人,哪怕说得再有道理,也会让对方产生微微的憎恨,这就叫“屡憎于人”。这种憎恨,会在不久的未来,给自己播下祸的种子。
我观察过,口才很好的人会很快交到朋友,但口才不好、木讷的人,会有很久的朋友。
我活到现在这把年纪,深切的体会,身边的朋友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反而会变少,一直陪你到现在的朋友,才是最为弥足珍贵的。
尤其是那种只要你一示意,就心心相印的朋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彼此之间就能感受到对方的意思。这就是知己!
⊙本文为国学生活原创,转载后台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