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耐基曾说过: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辩。因为争论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在浪费时间、消耗感情的同时,只会让彼此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
可是与生俱来的求胜心,却让我们总是不由得陷入争辩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最后才知道,不争辩才是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修养。

01. 不跟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一日,孔子的一位学生正在门前清扫落叶,突然有个人过来问他:你是不是孔子的弟子?
学生点头称是,那人又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学生,应该也很博学。我且问你一个问题,一年有几个季节?
学生脱口而出:当然是四季。
那人却摇了摇头:不,一年只有三季。
结果,两人因为一年有几季争辩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这时,孔子走了过来,那人便问孔子:一年有几季?
孔子竟然回答道:先生您说得没错,一年有三季。
于是,那人便心满意足地扬长而去。
学生很是不解: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师为什么要说有三季呢?
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个人通体的绿色吗?他是蚱蜢变成的人。蚱蜢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没经历过四季。你和他争辩四季的问题,不是浪费时间吗?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三季人”,他们的认知跟你不是一个层次,如果一味地去争输赢搞下,不仅说服不了他,还消耗了自己。
就像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说的那样: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会。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地沉积在心里。
你要清楚,和什么样的人争辩,注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最好的发声方式莫过于不争辩、不解释,做好自己,用结果说明问题。

02. 不跟与己无关的人争辩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人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横加干涉,对看不惯的事情品头论足:都快三十岁了还不快点找对象,女人都是越老越贬值;你孩子都四五岁了,可以要二胎了,现在不要二胎,将来肯定后悔;女孩子家家读那么高的学历干什么?书读得越多,越嫁不出去;哪有不偷腥的猫,男人偶尔出轨忍忍也罢,知道回家就行。
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鱼,又怎知鱼之苦?既然你都不知道,又凭什么可以对别人的事情品头论足?
有人说,人生中最重要的八个字,是“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这八个字就能解决80%的烦恼。这听上去似乎是图一时口快,但是仔细想想,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如果你每天要一次次地跟别人解释、和别人争论,那么你的时间只能在这些争论中悄悄流逝,你的好心情也会在这些争论中渐渐败坏。换个角度想想,这些“好为人师”的人们,其实对你的人生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你多么努力,都不可能、也不必要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所以,不是所有人都配得起你的解释。

03. 不跟最亲近的人争辩
有一回参加闺蜜聚会,大家谈及自己的近况,已婚的朋友都在抱怨,嫁的老公与自己三观不合、频道不同。未婚的朋友也不甘示弱,说自己和父母同住,上一辈人的老观念实在迂腐。白天工作已经很累,回到家还得和父母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争辩,实在让人筋疲力尽。
可是她们都没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有自己的处事方法、做人原则和生活习惯,去哪里能找到处处和你完全一致的人呢?若是想争辩,生活处处可以争辩。大到买房是要重地段还是重价格、孩子是要生一个还是生两个,小到出门一小会儿要不要关空调、挤牙膏要从前面挤还是后面挤……而每一场争辩,都可能毁了一段感情。
其实,所谓幸福的家庭,不是三观相合,也不是频道相同,只不过是懂得让步罢了。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在家庭里,所有的争辩都没有真正的赢家。有的时候,你就算是占了上风,可却让对方寒了心、冷了情,于是你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生活里没有那么多的是非对错,没有那么多的非黑即白,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何必非要争个面红耳赤、你死我活?你若争辩,结果两败俱伤;你若不争,成就幸福之家。

04. 不争辩,是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修养
在我看来,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修养,就是尊重别人与你不一样。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很火的话题:去过100个以上国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其中有一个高赞的回答这样说道: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然正确和绝对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及其衍伸出来的思考方式。
学会换位和包容,就能懂得与别人和解。懂得了包容和和解,自然就不会再与人争辩。当你和别人争辩时,你的世界的中心在他处。不与他人争辩时,你才是你的世界的中心。
不争辩,不多说,这不是懦弱。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莫过于,看自己的风景,走自己的路,坚守自己的方向,理解他人的不同。
这,也是一个人深入骨子里的修养。

“金水河畔”根据网络内容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