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5th, 2019 Taigu Erzhong Qihang Middle School

Inspiring wisdom and good sense in students to sail with virtue.
我们把世界当作一本教材,让孩子行走在不同的城市、国家,感受不一样的人文地理,开阔眼界,加深对多元化的理解。研学旅行,让孩子在开放的、行走中的课堂,实现不经意的成长,也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多的无限可能。

一场让孩子自主、快乐、发现自我的研学旅行。
什么是研学旅行呢?
为什么要研学旅行?
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研学旅行的由来

在古代,早有游学一说。文人一向有游学之风,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各国,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等地考察风土人情,宣传礼乐文化,视为世界研学旅行的先师和典范。

现代“修学旅行”一词则源于日本,从明治维新后政府开始鼓励研学旅行,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学生每年要在本市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谓之“修学旅行”

政府多次发文,推进研学旅行的发展

国家层面鲜明地支持研学旅行
2013年2月2日,《国民休闲旅游纲要》发布,文件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4年7月14日,《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发布,该“指南”对举办者安排活动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为整个行业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
2014年8月21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考核体系。

研学旅行目的和意义

何为研学旅行?在2014年3月4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此的解释为:“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学旅行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在旅行中学习锻炼,并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在体验式教育中培养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意义从学校层面来看,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旅游业态的角度看,研学旅行更加关注目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满足自我提升需求的高层次文化旅游。
对于孩子而言是以集体生活的形式,走出学校,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提高孩子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达到游中有学,行中有思

研学旅行的好处

让孩子到社会中去锻炼,通过参与有设计的课程活动,培养他们的角色意识和担当精神,让他们在压力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定的任务,践行自己的责任,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体现个人价值观
研学旅行,让孩子在快乐的旅行中研究学习,是孩子少年岁月中最美好的记忆,而且这种集体生活和工作分工,对孩子的能力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锻炼。
研学旅行不仅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也让孩子参与其中,可以触摸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