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太上感应篇 第86集丨净空老和尚主讲

太上感应篇 第86集丨净空老和尚主讲

阅读量:3809318 2019-10-26


听课程视频
看課程視頻
請長按左圖
點“識別圖中二維碼”

太上感應篇

简体字
太上感应篇  (第八十六集)
1999/8/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8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三十七节: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从这一句到四十四,「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讲的大恶。《感应篇》全文里面,无非是劝善止恶,劝善的文字少,止恶的文字多,他的用意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正如佛在《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百法明门》里面为我们显示,善法只有十一个,恶法有二十六。由此可知,荀子所谓性恶不是没有道理,这个性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恶都说不上。所以孔夫子说的性,跟孟子、荀子讲的性不一样,孔子讲本性,所以说「性相近」,一切众生的本性都很接近。而在佛法里面说本性是一不是二,那个意思更深。「习相远」,孟子、荀子讲的性是习性,习性这逐渐远离了本性,这相远是远离了本性,佛法里面讲迷失了本性,习性迷失了本性。
 
  这个一迷就不晓得回头,迷而不返,不知道回头,不回头就愈迷愈深。你看从佛法界,这十法界,十法界从佛法界到菩萨、缘觉、声闻,到六道,一直到三途,愈迷愈深,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这是实实在在的现象,一世不如一世。所以劳累诸佛菩萨,在六道十法界里面教化众生。根性利的,与佛菩萨有缘的,听到劝告容易觉悟,肯回头,这就是所谓得度。缘分浅的遇不到佛菩萨,那就没法子。遇到佛菩萨,听佛菩萨的教诲,不能够深信,不能够奉行,虽然依旧造业堕落,但是阿赖耶里面总算种了善根,只是善根薄弱,烦恼习气强大,善根敌不过烦恼习气,还是要长劫轮转。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很幸运能够信受奉行,要知道,那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闻法累积的善根,这一生起作用,起作用就得度。诸佛菩萨慈悲,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昨天李会长告诉我,前两天有一位老居士,这个老居士六十多岁,常常在我们念佛堂念佛。她也有病,病也很重,告诉李居士,她要往生,请李居士替她办后事。李居士说,「我二十六号要到中国去,那你要往生一定在这个之前,我才能替你办事,你要是在这个时间之后,我就帮不上忙。」她说,「好。」她讲了是昨天的日期,昨天是二十号,她说下午五点钟往生,是前几天跟他说的。昨天下午五点钟,一分一秒都不差,她就走了。李居士答应替她办后事,他说后事办好之后,二十五号才办圆满,二十六号到中国去。这个事情不止一次,过去也遇到好几次,不但预知时至,可以提前走,也可以延后走,佛法里面讲的生死自在。她可以提前,可以延后,想哪一天走就哪一天走,这就是生死自在,念佛堂念佛的老太太。诸位要知道,这叫根熟的众生,她真正成就,她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所以我也常说,道场殊胜,念佛堂殊胜,殊胜不在人多,在真正往生的有多少人,这叫殊胜。我们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他们那一帮人在一块共修,只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都往生,你说这多殊胜,殊胜处要从这个地方看。人多是热闹,那是什么殊胜?
 
  念佛何以能往生?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们现在已经相当清楚了。如理如法的修学,正是古大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都是事实真相。凡是修行不能去的,是你对这个世间有所留恋,也就所谓是放不下,这才是真正的障碍。我们每天在读诵大乘,一定要了解这个世间是虚幻的,不是真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当真。只有念佛往生这桩事情是真实的,下定决心,这个人就是无量寿、就是无量光。昨天往生的这位老居士,她没有往生之前,在念佛堂念佛绕佛的时候就是无量光寿。往生是活着往生,不是死着往生,这个佛法叫当生成就的佛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换一个身体。换的身体跟阿弥陀佛一样,经上给我们讲「紫磨真金色身」,相好光明跟佛完全相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才是真的,除这个之外全是假的。假的放在心上干什么?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
  断恶修善是学佛的根本,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在讲席当中也特别强调,凡是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个人都是上善之人,必须具备上善的条件。上善,我说过,心善、意善、行善,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丝毫的恶意,我们具备这种条件念佛才能往生。由此可知,许多念佛人,一生念佛,最后不能往生,占大多数。往年我在台中,李炳老常给我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二、三人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现在这个原因我们晓得了,念佛念得好,也非常勇猛精进,持戒精严,依旧不能往生。这个原因是什么?心善、意善、行善没有达到标准。顺境里面还有贪爱,逆境里头还有瞋恚,这个不能往生,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什么是恶念、什么是恶行,尤其要清楚,恶断尽了就是善。所以此地讲恶报讲得多,分量多过善报一倍都不止,我们从分量上去看,讲善报的分量只有四分之一,讲恶报有四分之三。
 
  第一句这是总说,『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这个注释里头说得很清楚,说「自此至死亦及之,详言为恶召祸之事,二句是总摄提纲」,这两句是总纲。注子里头说得好,「动者萌于心,行者见於事」,动就是起心动念,这是恶心,这是恶意,「背理而行」是恶行,跟三善完全相反。「非义而动」,义是义理,这一个字里面浅深的标准很多。大乘的标准,这个义理就是性德,凡是不合于性德的念头,这就是意恶、心恶。性德的标准高,菩萨的标准,我们以《坛经》做比喻来说,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只要有一物就错了。所以禅宗念佛一声,漱口漱三天都漱不干净,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心里头本来无一物,哪来的佛?你看看连念佛都是过失,心里动个念头,动佛了,都错了,何况其余?我们再问,心里头什么都没有了,一样也不想了,对不对?不对,还是错误。什么错误?你落在无明里头。你要真的什么都不想,你将来到哪里去?生到无想天去,无想天是外道天。所以你说起心动念错了,不起心、不动念也错了,到底怎么办?祖师大德常常到这个关节就不说话了,你自己去参!
 
  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记住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定慧等学,有定没有慧就堕无明,有慧没有定就堕妄想。无明、妄想二边都不住,这是定慧等学,也叫福慧双修。样样明了是慧,如如不动是定,如如不动的时候是样样明了的时候,样样明了的时候是如如不动之时,真功夫!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对他总没有妨碍,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经常讲「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就是如如不动,惺就是清清楚楚。所以那个生活是生活在定慧之中,跟凡夫完全不一样。这个境界高,我们初学决定达不到。达不到,那这个义的标准我们就往下降,降到最低的标准,我常常劝大家,随顺佛陀教诲,这就是义,是我们现前的程度。我们依《无量寿经》、依《感应篇》,《感应篇》可以依靠的,虽然不是佛经,印祖提倡,它里面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汇编》所注释的,里头就有「自净其意」,那跟诸佛如来所说的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应当要依靠,成就我们善心、善意、善行。所以起心动念,常常想到,我这个念头、我这个思想,佛允不允许我?如果佛在经上不允许我这样想,不允许我起这个念,这个念头赶快就要放下。佛在经上许可我们起这个念头,劝勉我们起这个念头,我们这个念头一定要起。
 
  净宗法门,我们今天实实在在讲,只有带业往生我们才能做到。带业往生,佛教我们执持名号。所以禅,真的我们连边都摸不到,那个境界太高了,我们是从有到空,人家是从空到有,我们今天这个方法是从有到空。佛教我们念佛,佛教我们忆佛,忆就是想佛,我们天天想佛,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光明,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谊。想多了,我们渐渐就跟佛相似,发愿求生就能得生。如果违背佛的教诲,违背性德的行为,这是大恶,我们平常讲这是过失,《太上感应篇》这个地方讲是大恶。这两句是大恶的根源,「非义而动,背理而行」。这两句话听起来还挺温和的,责备我们的意思太深太深,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正體字
太上感應篇  (第八十六集)
1999/8/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8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三十七節: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從這一句到四十四,「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講的大惡。《感應篇》全文裡面,無非是勸善止惡,勸善的文字少,止惡的文字多,他的用意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正如佛在《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百法明門》裡面為我們顯示,善法只有十一個,惡法有二十六。由此可知,荀子所謂性惡不是沒有道理,這個性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惡都說不上。所以孔夫子說的性,跟孟子、荀子講的性不一樣,孔子講本性,所以說「性相近」,一切眾生的本性都很接近。而在佛法裡面說本性是一不是二,那個意思更深。「習相遠」,孟子、荀子講的性是習性,習性這逐漸遠離了本性,這相遠是遠離了本性,佛法裡面講迷失了本性,習性迷失了本性。
  這個一迷就不曉得回頭,迷而不返,不知道回頭,不回頭就愈迷愈深。你看從佛法界,這十法界,十法界從佛法界到菩薩、緣覺、聲聞,到六道,一直到三途,愈迷愈深,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這是實實在在的現象,一世不如一世。所以勞累諸佛菩薩,在六道十法界裡面教化眾生。根性利的,與佛菩薩有緣的,聽到勸告容易覺悟,肯回頭,這就是所謂得度。緣分淺的遇不到佛菩薩,那就沒法子。遇到佛菩薩,聽佛菩薩的教誨,不能夠深信,不能夠奉行,雖然依舊造業墮落,但是阿賴耶裡面總算種了善根,只是善根薄弱,煩惱習氣強大,善根敵不過煩惱習氣,還是要長劫輪轉。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很幸運能夠信受奉行,要知道,那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聞法累積的善根,這一生起作用,起作用就得度。諸佛菩薩慈悲,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昨天李會長告訴我,前兩天有一位老居士,這個老居士六十多歲,常常在我們念佛堂念佛。她也有病,病也很重,告訴李居士,她要往生,請李居士替她辦後事。李居士說,「我二十六號要到中國去,那妳要往生一定在這個之前,我才能替妳辦事,妳要是在這個時間之後,我就幫不上忙。」她說,「好。」她講了是昨天的日期,昨天是二十號,她說下午五點鐘往生,是前幾天跟他說的。昨天下午五點鐘,一分一秒都不差,她就走了。李居士答應替她辦後事,他說後事辦好之後,二十五號才辦圓滿,二十六號到中國去。這個事情不止一次,過去也遇到好幾次,不但預知時至,可以提前走,也可以延後走,佛法裡面講的生死自在。她可以提前,可以延後,想哪一天走就哪一天走,這就是生死自在,念佛堂念佛的老太太。諸位要知道,這叫根熟的眾生,她真正成就,她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所以我也常說,道場殊勝,念佛堂殊勝,殊勝不在人多,在真正往生的有多少人,這叫殊勝。我們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們那一幫人在一塊共修,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都往生,你說這多殊勝,殊勝處要從這個地方看。人多是熱鬧,那是什麼殊勝?
  念佛何以能往生?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們現在已經相當清楚了。如理如法的修學,正是古大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都是事實真相。凡是修行不能去的,是你對這個世間有所留戀,也就所謂是放不下,這才是真正的障礙。我們每天在讀誦大乘,一定要了解這個世間是虛幻的,不是真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能當真。只有念佛往生這樁事情是真實的,下定決心,這個人就是無量壽、就是無量光。昨天往生的這位老居士,她沒有往生之前,在念佛堂念佛繞佛的時候就是無量光壽。往生是活著往生,不是死著往生,這個佛法叫當生成就的佛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換一個身體。換的身體跟阿彌陀佛一樣,經上給我們講「紫磨真金色身」,相好光明跟佛完全相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才是真的,除這個之外全是假的。假的放在心上幹什麼?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
  斷惡修善是學佛的根本,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們在講席當中也特別強調,凡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個人都是上善之人,必須具備上善的條件。上善,我說過,心善、意善、行善,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沒有絲毫的惡意,我們具備這種條件念佛才能往生。由此可知,許多念佛人,一生念佛,最後不能往生,佔大多數。往年我在台中,李炳老常給我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二、三人而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現在這個原因我們曉得了,念佛念得好,也非常勇猛精進,持戒精嚴,依舊不能往生。這個原因是什麼?心善、意善、行善沒有達到標準。順境裡面還有貪愛,逆境裡頭還有瞋恚,這個不能往生,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什麼是惡念、什麼是惡行,尤其要清楚,惡斷盡了就是善。所以此地講惡報講得多,分量多過善報一倍都不止,我們從分量上去看,講善報的分量只有四分之一,講惡報有四分之三。
  第一句這是總說,『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這個註解裡頭說得很清楚,說「自此至死亦及之,詳言為惡召禍之事,二句是總攝提綱」,這兩句是總綱。註子裡頭說得好,「動者萌於心,行者見於事」,動就是起心動念,這是惡心,這是惡意,「背理而行」是惡行,跟三善完全相反。「非義而動」,義是義理,這一個字裡面淺深的標準很多。大乘的標準,這個義理就是性德,凡是不合於性德的念頭,這就是意惡、心惡。性德的標準高,菩薩的標準,我們以《壇經》做比喻來說,惠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只要有一物就錯了。所以禪宗念佛一聲,漱口漱三天都漱不乾淨,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心裡頭本來無一物,哪來的佛?你看看連念佛都是過失,心裡動個念頭,動佛了,都錯了,何況其餘?我們再問,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了,一樣也不想了,對不對?不對,還是錯誤。什麼錯誤?你落在無明裡頭。你要真的什麼都不想,你將來到哪裡去?生到無想天去,無想天是外道天。所以你說起心動念錯了,不起心、不動念也錯了,到底怎麼辦?祖師大德常常到這個關節就不說話了,你自己去參!
  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大乘、小乘,記住一個總綱領、總原則,定慧等學,有定沒有慧就墮無明,有慧沒有定就墮妄想。無明、妄想二邊都不住,這是定慧等學,也叫福慧雙修。樣樣明瞭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如如不動的時候是樣樣明瞭的時候,樣樣明瞭的時候是如如不動之時,真功夫!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對他總沒有妨礙,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經常講「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就是如如不動,惺就是清清楚楚。所以那個生活是生活在定慧之中,跟凡夫完全不一樣。這個境界高,我們初學決定達不到。達不到,那這個義的標準我們就往下降,降到最低的標準,我常常勸大家,隨順佛陀教誨,這就是義,是我們現前的程度。我們依《無量壽經》、依《感應篇》,《感應篇》可以依靠的,雖然不是佛經,印祖提倡,它裡面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彙編》所註解的,裡頭就有「自淨其意」,那跟諸佛如來所說的沒有兩樣,這是我們應當要依靠,成就我們善心、善意、善行。所以起心動念,常常想到,我這個念頭、我這個思想,佛允不允許我?如果佛在經上不允許我這樣想,不允許我起這個念,這個念頭趕快就要放下。佛在經上許可我們起這個念頭,勸勉我們起這個念頭,我們這個念頭一定要起。
  淨宗法門,我們今天實實在在講,只有帶業往生我們才能做到。帶業往生,佛教我們執持名號。所以禪,真的我們連邊都摸不到,那個境界太高了,我們是從有到空,人家是從空到有,我們今天這個方法是從有到空。佛教我們念佛,佛教我們憶佛,憶就是想佛,我們天天想佛,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光明,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誼。想多了,我們漸漸就跟佛相似,發願求生就能得生。如果違背佛的教誨,違背性德的行為,這是大惡,我們平常講這是過失,《太上感應篇》這個地方講是大惡。這兩句是大惡的根源,「非義而動,背理而行」。這兩句話聽起來還挺溫和的,責備我們的意思太深太深,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