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促进、推动研究生学术创新,江苏省教育厅推出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由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2019年度江苏省学术创新研究生论坛于2019年10月19日于东南大学九龙湖宾馆隆重召开。

自2019年6月组建论坛筹备委员会以来,论坛共计收到来自巴黎第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外共计21所高校(其中江苏省内10所;江苏省外11所)的113位研究生的积极投稿。经过论文评选委员会的严格筛选,最终88位优秀研究生作为省内外代表受邀参会,于金秋十月齐聚金陵,进行学术交流与观点碰撞。

01
开幕式及领导致辞
会议伊始,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珏教授任开幕式主持人。王珏教授首先向在场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省内外研究生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并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组织情况与会议流程。

此后,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院长郭广银教授在致辞中提到,社会各方都在努力搭建各种优秀平台,以便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学术创新中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面对学术问题,一要真诚,二要真实,三要真爱。另外,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三个境界值得我们一再地去反思。

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夏锦文教授指出,当下的研究生培养需要进一步深化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应当处理好三个关系:学与思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基础理论问题和时代前沿课题之间的关系。

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哲学学科联盟理事长、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正东教授在致辞中提到,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关乎着大学的学术自觉,也准确地反映着大学的未来发展空间。而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还关乎着文化的未来。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仅仅接受知识不够,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以及脚踏实地的实干。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袁榴娣教授指出,东南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历史悠久。近年来,为了提高生源的质量,东南大学研究生院也在不断地改革、探索更完善的培养模式。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塑造有国际视野的顶尖人才。因此,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始终坚持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且大力支持东南大学的博士生走出去交流、访学。

02
专家主旨报告
唐正东教授首先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基础》的演讲。演讲指出,资本逻辑的最大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表现为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立足于这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去思考导致前者表现为后者的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而在这种解读视域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在于探索资本在现实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夏保华教授作《技术转型:理论概念与实践逻辑》的演讲。演讲提出技术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的技术文明形态的整体性、根本性的变革与发展。技术转型是源于研究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技术转型概念的思想基础来自于培根和马克思,引入技术转型的概念是旨在揭示和突出中国技术发展的实践逻辑与困境。

03
研究生主题报告
这一部分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副主任庞俊来副教授担任主持。庞俊来副教授依次介绍了接下来四位研究生代表的基本情况。

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巴黎第一大学的博士生周浩,他的报告题目是《论希尔比特几何公理的先天综合性质》。周浩指出欧氏几何的现代数学表达为希尔伯特几何公理系统,论证希尔伯特几何公理的先天综合性质可以在现代数学的背景中为一般几何命题的先天综合性质提供支持。第二位发言者是来自东南大学的李新苗博士生,她汇报的题目是《基因编辑伦理的知识脉络与发展趋势》,李新苗指出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文献,运用Citespace101软件可以对基因编辑伦理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梳理出基因编辑伦理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内容,并探寻其发展趋势。第三位发言者是来自南京大学的硕士生田笑楠,他汇报的主题是《论马克思<伦敦笔记>时期社会研究与自然科学的理论勾连》。田笑楠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与社会研究的勾连切入,梳理《伦敦笔记》摘录自然认知的原初语境,并以马克思与李比希的关系为例,进一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双向建构及融合过程。第四位发言者是来自苏州大学的硕士生成昇,成昇同学汇报的主题是《现象意识与通达意识在“溢出”问题上不相悖》,成昇同学指出现象意识与通达意识的关系一直是意识问题中的重要问题,它本质上涉及到了我们对于理解意识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从思想实验角度分析,现象意识与通达意识的内容是可以分离、重合、相交的,因此它们在“溢出”问题上是不相悖的。

最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卞绍斌教授对四位研究生的发言作出精彩点评,指出四位同学的论文涵盖不同的领域,其共同的优点是选题都很前沿,且都能够做到尽力吸收已有文献,论证方式多样。另外,卞教授也针对各位同学的论文给出了相应修改建议:周浩同学的论证在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构成正向论证且论文对基本概念的界定有些偏差。李新苗同学通过大数据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值得肯定,但参考文献中没有体现基因编辑的相关著作。田笑楠同学研究《伦敦笔记》值得肯定,但是问题域太大,马克思在《伦敦笔记》中的核心观点没有表现出来,因此可以某一具体的着力点入手。成昇同学引用前沿的资料和思想实验值得肯定,但论文题目存在些问题,“不相悖”的说法不明确,且文章的论证本身有待思考。

04
分论坛
下午两点,会议分为四个分论坛同时进行:一、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二、新科技革命时代的人类道德发展研究;三、新科技革命时代的哲学创新;四、中西哲学经典著作的深度研究。
在分论坛一,依次有8名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崔中良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研究中他心问题对人机交互的启示》,报告详细地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对于“他心问题”的论述,提出维特根斯坦持一种具身实在论的“他心”观,可以通过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他心问题的解释路径来探讨人机交互过程中他心问题。南京大学的博士生武天欣报告的题目是《企业科研模式的成功定位——基于“巴斯德象限”的思考》,报告认为现代企业科研模式落在了“巴斯德象限”之中。这使得一度衰弱的基础研究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并在全球掀起一阵科研风格的转型浪潮。南京大学的博士生秦雨辰报告的题目是《话语分析与风险处置——以WHO对H1N1的处置为例》,她以WHO对H1N1的处置为例分析,得出世卫组织的决策失误源于科学论文中的话语与科学家跨专业交流时的话语的非统一性。东南大学的硕士生王乐报告的题目是《基因增强技术的合理限度与伦理共识》,报告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例,说明基因增强技术的社会风险还仅仅只是人类的夸大性预测,不能因为一个事件就对于人类的理智没有了自信。南京大学博士生史晨报告的题目是《气候怀疑论的社会建构》,报告指出科学在政府决策中扮演的角色逐渐被消解和抹杀会引发科学家的不满以及科学与政治的关系紧张。东南大学博士生王晓娣报告的题目是《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范式转换与伦理反思》,报告指出人类增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增强时代”的超人类革命,同时也激起了生物保守主义与生物进步主义的伦理论争。清华大学博士生姚禹报告的题目是《义肢的终结:技术哲学视域下的赛博格问题研究》,报告指出赛博格的本意是控制论的有机体,哈拉维的重新阐释为赛博格增添了哲学人类学的意涵,使之成为了一种女性主义的政治身份建构。但哈拉维把赛博格当成了一种现成之物,缺乏一种技术哲学的反思。东南大学的硕士生张瑞芳报告的题目是《论科学问题的政治意义——基于劳斯的“知识与权力”观》,她认为目前科学问题学对科学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表征阶段,尚未从科学问题本身扩展到其所带来的物质和社会变革方面。

在分论坛二,依次有8名同学汇报研究成果。东南大学的博士生杜海涛报告的题目是《死亡的深度技术化:人体冷冻技术在死亡问题上的哲学话语》,报告探讨了人体冷冻技术对人的死亡过程的干预,认为人体冷冻体现了技术对死亡进一步规控的尝试,它本质上是一种“死后”的继续技术化行为。苏州大学硕士生马玉杰的报告题目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何以可能》,报告探讨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认为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归根到底还在于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山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周雪健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伦理迷途”的回归与进路》,报告对人工智能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对待人工智能的两种态度即技术恐惧和技术崇拜都是不合适的。东南大学硕士生段仁杰报告的题目是《从道德主体的关系结构探究境域中的道德问题》,报告认为偶然、随机的境域下道德的普遍性法则常常被消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境域下的道德失去了其定性的原则。东南大学博士生荆珊的报告题目是《负责任的工程——“多手问题”及其规避》,报告提出在对工程活动中的道德责任分配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多手问题及其三重困境,提出“作为德性的责任”是避免多手问题,建设负责任的工程的有益视角。东南大学博士生赵志辉的报告题目是《具身视角下的新媒体建构公共舆论的共情效应》,报告提出“具身化共情”概念,从具身视角探讨共情效应,认为具身化共情作为公共舆情传播中的道德情感基础,可衍生出愤怒、不公正感、同情和内疚等公共情感。东南大学博士生任付新的报告题目是《实体、堕胎与价值 ——一种以价值为基础的伦理论证》,报告对堕胎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有关堕胎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反比价值原则”。对这一原则进行辩护,并且论证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谴责某些堕胎行为的同时,它也可以支持某些情况下的堕胎行为。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李若熙的报告题目是《传统诚信观对于当下医学科研道德的启示》,报告认为科技的进步发展为人类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但科技所具有的复杂性及其后果的不可控性也使得人类处于难以预测的技术风险中。

在分论坛三,依次有8名同学汇报研究成果。苏州大学的博士生马征的的报告题目是《新科技革命时代下城市现代性之地方视角研究》,报告从城市现代性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入手,揭示重申“地方”视角的意义与重要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李盛婷的报告主题是《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之传承论析》,报告强调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几点思考。江苏大学的硕士生桑延海的报告主题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探析》,报告强调了文化现代化对于工业文明发展产生的弊端的克制,以及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国家的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江苏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孙杨同学的报告题目是《从自然到资本:两种逻辑视域下马克思分工理论》,报告从具体文本入手,梳理马克思各个阶段的分工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强调这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东南大学的博士生李平安的报告题目是《科学史中的“扬雄”和扬雄的“科学”逻辑》。文章通过对扬雄的“难盖天八事”进行文本分析,表明杨雄的天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同时强调从科学角度切入对于杨雄思想研究的重要性。苏州大学硕士生赵化雨同学的报告题目是《从<理惑论>看早期居士如何调和三教关系和促进佛教中国化》,报告深入讨论了早期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思想的分歧、对抗与融合,展现出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在保持自身的特色与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江苏师范大学的硕士生王雪的报告题目是《墨子国家观的价值与失败》,报告使用黑格尔的国家观对墨子的国家观进行分析,并尝试揭示墨家退出历史舞台的深层逻辑原因。江苏大学的硕士生张海洁同学的报告题目是《空间本性的马克思实践哲学透视》。报告通过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空间概念的解读,阐明传统形而上哲学的抽象空间概念只有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下才能打破二元分立,只有在人的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中,空间本性才能真正得到展现。

在分论坛四,依次有8名同学汇报研究成果。东南大学博士生彭智的报告题目是《“生命时空之谓象”:宗白华美学本体论与艺术思想的理论基理及结构》,报告主要探讨的是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从本体论论证象的合法性,从价值论看待生命的时空之象,从方法论讨论如何从形而上到形而下延续到艺术中去。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生李莹的报告题目为《孟子的“以仁政得民心”的德治思想》,报告指出孟子的仁政不是其政治观的目的,而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得民心。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史文娟的报告题目是《论霍布斯的正义博弈思想》,报告指出霍布斯所谈到的所有法则的目的是保存自我,而对正义的论述与自然法论述是一致的。东南大学硕士生徐艳的报告题目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从论语看孔子眼中的民》,报告从孔子思想中分析了孔子所认为的民的品质与特性,以及对“何为理想民众”展开论述。东南大学博士生汪一舟的报告题目是《从“规范”到“标准”——劳斯对福柯权力观的继承与发展》,报告分享了福柯和劳斯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区别后,展开关于劳斯权力观对福柯权力观的继承方面及发展方面。苏州大学硕士生纪成蓉的报告题目是《再思萨特<自我的超越性>——论萨特早期意向性问题》,报告分享了胡塞尔和萨特关于意向的区别,并详细讨论了萨特对胡塞尔的批判。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陈毅力的报告题目是《论庄子的坐忘思想》,报告提出忘仁义、忘利乐是坐忘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两点,并提出观点:形神兼养是其坐忘思想的主旨。苏州科技大学的硕士生陈华的报告题目是《论<利维坦>中国家与主权者的关系》,报告论述了主权者与国家的关系对于霍布斯思想的重要意义,并分别从主权者的两种人格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主权者是否等于国家”的问题。

05
江苏省哲学类研究生培养单位
哲学专业建设座谈会
暨本届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
优秀论文评比
在研究生进行分论坛讨论的同时,论文评选委员会的专家们也在进行紧张有序的论文评选的工作。论文评选委员会由14位专家构成,他们分别是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哲学学科联盟理事长、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正东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江苏哲学学科联盟副理事长王珏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系主任、江苏哲学学科联盟副理事长曹孟勤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书记,江苏哲学学科联盟副理事长庄友刚教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单连春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书记、江苏哲学学科联盟理事石义华教授,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主任罗龙祥教授,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江苏哲学学科联盟理事董德福教授,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江苏哲学学科联盟理事温波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与科学系主任夏保华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副主任庞俊来副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党支部书记刘敏副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王富宜副教授以及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讲师胡芮博士组成。最终,在论文评选委员会专家的合议之下,论坛共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7名。此外,各位专家就江苏省哲学研究生的培养与教学相互交换了意见,现场气氛热烈。

06
闭幕式
下午15:50,本次论坛的闭幕式隆重召开。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副主任刘作副教授担任主持。

首先,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与科学系主任夏保华教授公布本次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的论文评比过程与论文评比结果。

其次,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在座的嘉宾教授为获奖学生依次颁奖并合影,现场观众致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珏教授致闭幕辞。王珏教授指出,本次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旨在搭建全省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培育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展示研究生学术研究风采,加深江苏省内外各大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江苏省哲学类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联动与共建。与此同时,本次论坛秉持着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治学理念,深刻展现了哲学界年轻学子的精神风貌与学术风采。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持续努力下,江苏省学术创新论坛会越办越好!
注:【专家与研究生代表的发言仅根据录音整理汇编,未经本人审核】
文字编辑:沈宝钢 雷灏 石王晨 袁铮 刘宇
摄影:孙述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