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你不一定知道的辽宁》五女山城与三燕故都的历史传承...

《你不一定知道的辽宁》五女山城与三燕故都的历史传承...

阅读量:3824670 2019-10-26






爱上晚八点,爱上深阅读。
我是引读教师杨冠。

说起辽宁境内古代王朝的都城,人们更为熟悉的可能只是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的省会沈阳。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另外两处大家可能不那么了解的,辽宁境内历史上曾经的都城。

辽宁桓仁的五女山山城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的开国都城。
2006年与吉林集安的高句丽遗迹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女山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北侧8公里处,相传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
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的夫余国王子高朱蒙为避免兄弟迫害,逃离夫余国南下,以“纥升骨城”为中心建立了高句丽王国。
据专家考证,“纥升骨城”应为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的下古城遗址,而五女山山城则为其山城。
从这里开始,高句丽政权逐步扩大了活动区域,创造了高句丽文化,为华夏文化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高句丽,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骊”,句也就是句子的句,骊为马字旁加美丽的丽组成的骊山的骊,因高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故称高句丽。
公元5世纪后,高句丽被普遍简称为“高丽”,其君主也被中国皇帝册封为“高丽王”。
高句丽极盛时,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朝鲜、韩国。
公元前668年高句丽为唐朝所灭,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朝鲜半岛出现的王氏高丽并非其继承国。

公元3年,迫于汉王朝强大的军事压力,高句丽的第二代王——琉璃明王高类利把王都从“纥升骨城”迁到了国内城,也就是今吉林省集安市。
在做了40年的王都后,五女山山城变成了汉以后各朝各代屯兵驻守或部族聚居的地方,近年来大量古代遗迹和遗物的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充分有力的证据。
五女山山城继承了中国北方先民构筑山城的传统,在城址选择、城区布局、墙体砌筑方法以及石料加工等方面又有了很大的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种独有且不同凡响的山城形式。
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山城建筑进入划时代阶段的标志,在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城建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年间。
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称“龙城”。
公元333年,慕容皝以平北将军、平州刺史统帅慕容鲜卑。
公元337年称王,国号燕,史称前燕,定都大棘城即今辽宁义县西北。
公元341年,慕容皝命人于龙山筑龙城。
公元342年,前燕正式将都城迁入龙城。
《晋书》记载:
“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一黑龙一白龙见于龙山,皝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西去。”
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黑白二龙现身龙城,正预示着慕容皝也是受命于天,于是在龙山建龙翔佛寺,把新建的宫殿命名为和龙宫。
后来龙城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东晋十六国时期,龙城作为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和陪都长达近百年。
凡是读过金庸小说的读者,对于慕容这一姓氏都不会陌生。
《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一心想恢复的大燕国,其实就是十六国时期的“三燕”政权。

2004年,考古学家在辽宁朝阳北大街挖掘出“三燕故都”龙城的宫城南门。
金庸先生听闻后,不但为朝阳题写了“慕容街”街名,还题词:
“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即公元485年前后,北魏文成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宫殿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了七层木塔“思燕浮屠”,后毁于火灾。
隋文帝仁寿二年,即公元602年,营州官民 “思燕浮屠”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代佛塔为外表的朝阳北塔。
其独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以及“五世同堂”的悠久历史,使朝阳北塔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第一塔。
三期关于《你不一定知道的辽宁》的引读,今天就告一段落了。
但我希望同学们对家乡辽宁历史文化的学习和探究不要停止,期望我的引读,帮助大家打开了关注家乡历史文化的那扇窗。
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曾经孕育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正等待大家去发掘和传承,爱家乡就从了解家乡的历史开始,爱祖国就从学习祖国的文化着手。
相信新一代辽宁人能够光荣且更好地接过传承家乡历史文化的接力棒,同学们再见!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