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朝阳市建平县黑水镇东台村,永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120多亩玉米高产创建田迎来今年“高光”时刻——国内及省内行业专家前来实收测产。

“咱这可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丰项目的玉米超高产创建田,目标产量是1250公斤/亩。”望着地里已黄透还棵棵挺立的玉米杆,合作社理事长孟广学估摸:“应该不能少于这个数。”

现场,5名测产专家忙活开来,先将高产攻关区域划分为10块田,随机选了5块作为取样点,每块取66.7 平方米进行测产。人工收鲜穗、称重、选出20个标准穗计算出籽率,再去除标准含水率,结果出炉:平均产量1347.30公斤/亩!

“创造了我国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历史最高纪录。”现场测产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明一脸兴奋。

“没想到、没想到”,听到这个结果,孟广学乐得合不拢嘴,“咱这往年亩产顶多1000公斤。”

纪录是咋诞生的?

“适宜品种跟栽培技术结合。”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王延波亮出答案。
针对辽宁光温资源丰富、辽西日照时数较高等气候特点,课题组筛选应用了生育期128天的抗旱、耐密、高产、优质新品种辽单575。该品种容重高、出籽率高、抗病性好。同时,在栽培技术上,总结多年超高产创建实践经验,对品种、播期、施肥方式、种植模式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提高光温资源效率、提升土壤地力水平、优化密植群体结构,集成了区域内春玉米超高产建设技术规范。
“滴灌深施缓释肥技术能提升地力;用五株分段错位密植法有利于通风透光、缓解高密度群体中个体间的竞争,提高果穗整齐度。”王延波进一步解释具体栽培技术。
过去种地看天、看地、看庄稼,现在“气候-土壤-作物”三因素定量优化协同。在场专家认为,辽宁项目区创造的春玉米高产历史新纪录,既是“三协同”理论与春玉米种植实践完美结合的成果,也是引领春玉米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航标。
“科技种田了不得,咱农民不转观念真不行。”孟广学打心眼里叹服。
来源:辽宁日报 点个“在看”证明您已阅,谢谢!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