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原创丨良渚玉瓶文献孔子《论语》校勘记

原创丨良渚玉瓶文献孔子《论语》校勘记

阅读量:3826936 2019-10-26


玉瓶高52公分,瓶口径10公分;重10.2公斤。莫氏硬度计检测:6,属特别优质墨玉。
良渚玉瓶在两个侧面各节录有孔子《论语》刻铭一则,共两则;其中,第二则B宰我语录部分不完整。2019年10月17日,江苏省无锡古陶瓷研究所使用场共振年份检测仪对本器检测结论为上古6000年前器物①。 司马迁作《孔子世家》时,所依据的材料有限,不可靠的很多。其记录许多不能认作史实。汉以后,孔子被奉为圣人,多为传说,后人附会,也出现凭空杜撰的情况。今天,虞朝良渚玉瓶文献孔子《论语》横空出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孔子、宰我、定公、哀公等历史人物,以及重新认识《论语》、《诗经》等重要典籍的机会。贵阳收藏家朱先生藏品。其中一则A如下:释文A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暇。”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竈,何謂也?”考证编码1为“子”,。《说文》:“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凡子之屬皆从子。(李陽冰曰:“子在襁緥中,足併也。”)”按:“子”即孔子。海昏侯出土的《孔子传记》说孔子是子氏孔姓。有人不同意,认为是错误的。现在通行的看法是: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忆记录 ,严格讲,《论语》中许多观点都是孔子没有会通天道之前的空洞的礼仪,是谈不上什么“体系”的。孔子的思想精髓在《易经》。编码3为“禘”, 諦祭。《说文》:“諦祭也。从示帝聲。《周禮》曰:“五歲一禘。””编码6为“灌”,水名。《说文》:“水。出廬江雩婁,北入淮。从水雚聲。”编码10为“吾”,此字形特殊,诸字书所无;仔细观察,“口”上不是“又”,而是“五”的草书。据此,判断为“吾”的古体字。自称。《说文》:“我,自稱也。从口五聲。”编码13为“觀”,本字比甲骨文的“觀”字更加形象。《说文》:“諦視也。从見雚聲。”段注:諦視也。宷諦之視也。穀梁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猶之以我見人、使人見我皆曰視。一義之轉移。本無二音也。而學者強爲分別。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錯出。支離殆不可讀。不亦固哉。小雅采綠傳曰。觀、多也。此亦引伸之義。物多而後可觀。故曰觀、多也。猶灌木之爲藂木也。编码15为“矣”,本字形为首次发现。《说文》:“語已詞也。从矢以聲。”编码20为“說”, 釋。《说文》:“說,釋也。从言、兌。一曰談說。”编码39为“斯”, 本字形为首次发现。《说文》:“析也。从斤其聲。《詩》曰:‘斧以斯之’。”编码40为“乎”, 本字形为首次发现。《说文》:“語之餘也。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编码48为“神”, “神”的本字首次发现,甲骨文一般是以“申”通假“神”。《说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申。”按:从古文字学角度看,良渚文明的“神”字能够跨越甲骨文时代,来到许公时代的“从示、申”,先汉一定另有文献传承,如《诅楚文》等。编码60为“暇”, 閑。《说文》:“閑也。从日叚聲。”编码77为“也”的异体字,助词。《说文》:“女陰也。象形。”版本校勘记本文所取校勘版本为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二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铭文A出自《论语,八佾第三》。载《十三经注疏》(下册)《论语注疏》页2466-2467。版本差别:关键在编码60的“暇”字。《十三经注疏》本为:“吾不與祭,如不祭。”玉瓶版本为“吾不與祭,如不暇。”按:过去的解释是: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而玉瓶版本的意思则是: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是因为太忙。应以玉瓶版本为正。二则B铭文编码如下:释文B子曰: 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 诰监于二代,郁乎文哉!吾从诰。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定公问君使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曰:“《关睢》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宰我曰:“夏后氏以。考证编码4为“然”,甲骨文“然”从“山”状“火”,本字则为一撇三点,以及“犬”声旁均为新认识。《说文》:“燒也。从火肰聲。”编码为“獲”,从“犬”从“隻”,为良渚时代字学新认识。甲骨文无,乃用声旁“隻”通“获”。《说文》:“獵所獲也。从犬蒦聲。”按:甲骨文直接沿袭了良渚文字,仍然落后于良渚文字。编码6为“罪”,字见《中国篆刻大字典》页2835“古文”,。《说文》:“捕魚竹网。从网、非。秦以罪爲辠字。”《说文》作“辠”。编码9为“舞”,通“無”。《说文》:“亡也。从亾?聲。”段注:亡也。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此有無字之正體。而俗作無。無乃?之隷變。?之訓豐也。與無義正相反。然則隷變之時。昧於亡爲其義。?爲其聲。有聲無義。殊爲乖繆。古有叚?爲?者。要不得云本無二字。漢隷多作?可證也。或叚亡爲無者、其義同。其音則雙聲也。按:段注精彩。编码11为“禱”,左右结构,右结构为新认识。《说文》:“告事求福也。从示壽聲。”编码15为“诰”,虞朝先王建立的都城。从王从口,象先王在宝座上开口讲话。甲骨文之“告”一期乙5237作“”,盖以册告神(徐中舒);编码15“告”为王以言敕众。参王德埙《禹典考释》②之一。此字在《禹典考释》中共有三个字形。其他两个分别为五之12,三之13。从甘不从口。“甘”中一横象舌头,仍然是告诉之意。《书.盘庚下》:“历告尔百姓于朕志。”《释名.释书契》:“上敕下曰告。”,后假为“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书.大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甲骨文象牛角的“告”,如前4.29.5,乃后起字。这里以先王的告示“诰”作为地名。参考三之12、13“宗诰”,乃虞朝先王建立的都城,说可通。徐中舒释“告”为“祰”,作为甲骨文时代的祭名。乃晚起之义。按:后世所传《论语》最大的失误,就是误“诰”为“周”。编码16为“鑒”, 照。甲骨文为目视皿,金文从臣从人。本字“从臣从人”成熟也。《唐韻》革懺切《集韻》《韻會》居懺切,音監。《說文》大盆也。又《說文》鑑諸,可以取明水於月。《周禮·秋官·司烜氏》以鑒取明水於月。《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又《廣韻》鏡也。《左傳·莊二十一年》王以后之鞶鑑予之。《註》鑑,工暫反,鏡也。《文子·符書篇》人舉其疵則怨,鑑見其醜則自善,以鑑無心故也。又《廣韻》照也。《左傳·昭二十八年》光可以鑑。《吳語》王盍亦鑑于人,無鑑于水。编码18为“二”。编码19为“代”。二代:指黄帝和唐尧时代。编码20为“郁”,甲骨文鬱从木,本铭从邑。 yù。《说文》:“郁,右扶風郁夷也。从邑有聲。”编码21为“乎”,良渚字体。编码25为“從”, 隨。《说文》:“隨行也。从辵、从,从亦聲。”编码30为“盡”,甲骨文从手,未如本铭从肀达于成熟。《说文》:“器中空也。从皿?聲。”编码31为“禮”, 事神致福。甲骨文无,乃以豊通假。《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编码34为“為”,良渚字体。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假借为介词。编码35为“諂”, 諛。良渚字体。《说文》:“諛也。从言閻聲。”编码37为“定”, 良渚字体。《说文》:“安也。从宀从正。”编码38为“公”。定公:6000多年前虞朝定国地区的诸侯。编码41为“使”, 令。《说文》:“伶也。从人吏聲。”段注:令也。大徐令作伶。誤。令者、發號也。釋詁。使、從也。其引伸之義也。按許書無駛?字。左傳。吏走問諸朝。本作使起問諸朝。古注。使、速疾之意也。又鬯部?、烈也。讀若迅。葢此二字卽今之駛?字乎。水部沑、水吏也。吏同使。謂水疾。编码43为“事”, 職記。《说文》:“職也。从史,之省聲。”段注:職也。曡韵。職記微也。古假借爲士字。鄭風曰。子不我思。豈無他事。毛曰。事、士也。今本依傳改經。又依經改傳。而此傳不可通矣。编码48为“孔”。编码49为“子”。孔子:6000多年前虞朝的一位大学问家、政治家。编码50为“對”,敬答。《说文》:“譍無方也。从丵从口从寸。”编码57为“厥”,第三人称代词。《说文》:“發石也。从厂欮聲。”编码64为“關”。编码65为“睢”。《關睢》:6000多年前虞朝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首民歌。编码74为“哀”。编码75为“公”。哀公:一诸侯国君之号。编码77为“社”, 良渚字体。地神《说文》:“地主也。从示、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爲社神。”《周禮》:“二十五家爲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编码79为“宰” 良渚字体,。编码80为“我”, 良渚字体。宰我:6000年前人物,孔子的学生之一。后世人物介绍不可靠: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编码83为“”,音xie,方出言。《改倂四声篇海﹒贝部》引《奚韵》:“,才然,方出言。”编码85为“夏”,按:该字形在甲骨文中未出现。甲骨文一般以“页”通“夏”;其专字则从目或者人头上三根毛。该字形在金文中仅《秦公簋》中“夏”字与之相似。与该字形完全相同者见容庚《金文编》页384编号0898。《说文》:“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兩手;夊,兩足也。”编码86为“后”。编码87为“氏”, 良渚字体。夏后氏:夏后氏为姒姓。华夏族即汉民族最早的称呼--夏族,起源于夏后。先秦《列子·黄帝篇》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后氏族群历史悠久,早在夏王朝建立以前就存在了。时人将夏后氏等同于夏王朝是不对的。本铭的夏后氏为6000多年前虞朝的一个强大的方国、版本校勘记本文所取校勘版本为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二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铭文B出自《论语,八佾第三》。载《十三经注疏》(下册)《论语注疏》页2467-2468。版本差别:1、 玉瓶铭之首句“子曰:"不然;获罪于天”紧接上铭文A,这一点,玉瓶铭与《十三经注疏》相同。2、从玉瓶铭编码24、25“吾从”开始,没有《十三经注疏》本的许多内容,如:“子入太庙”、“射不主皮”、“子贡欲去告朔”等等。然后才是玉瓶铭编码26-31的“子曰事君尽礼”。 玉瓶铭所没有内容应定为衍生。校勘记1、 编码20为“郁”。 《十三经注疏》本衍一“郁”。2、 编码15为“诰”。 《十三经注疏》本为“周”,误。3、 编码24、25为“吾从”。 《十三经注疏》本为“吾从周”,衍“周”。4、 玉瓶铭:定公问君使臣,事君,如之何。《十三经注疏》本为: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衍一“臣”字。5、 玉瓶铭编码83为“”,音xie,方出言。《十三经注疏》本为:对。俯视图:瓶口俯视图:瓶底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