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巴蜀讲坛)“中华优秀文化”系列讲座之“孔子之道”第四讲——孔子民富论回顾

(巴蜀讲坛)“中华优秀文化”系列讲座之“孔子之道”第四讲——孔子民富论回顾

阅读量:3826940 2019-10-26


主讲人:王炎平
今天下午2点,在我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巴蜀讲坛” 讲座。讲座主题是“中华优秀文化”系列讲座之“孔子之道”第四讲——孔子民富论。本次讲座主讲老师还是我们熟悉的王炎平教授,许多读者朋友早在1点就守候在大门外,排起了长队,讲座现场十分火爆。

王教授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讲民富论。一、孔子民富论提出的背景。孔子面对国家求富故以苛政剥民导致民贫的历史和现实,面对国富而国家不能免于灭亡的历史和现实,谴责虐民之苛政,引导国家经济工作走上以富民求富国的正道。

二、孔子民富论要义。孔子庶富教论,富民是中心。庶而富,是全体人民富而不是少数人富;富而教,是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并重。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的以民为本的经济理论。孔子要求君子喻于义,肯定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地位不同故价值取向不同。在君子之位喻于义,就是致力于富民以使小人喻于利得以实现。小人皆利,合于天地之大德,是仁道之实现,是君子之尽责。孔子主张,民富是国富的基础,民富自然国富。为求国富而致民贫,国富岂能长久?这是把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一致起来,纠正历来国家以刻剥人民以求国富的弊政。孔子“均”则“无贫”之说,针对为政者不仁故以不均之政求国之富和少数人之富,从而制造了民贫的灾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消灭贫穷的主张。富民政治的第一步,就是“无贫”。孔子主张人们从事经济活动,一要知足,二要珍惜资源。知足则人生轻松,人间和谐。珍惜资源则经济可持续发展。此为爱人惜物之善道,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的生态经济观念。

三、孔子民富论与古代中国经济社会。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由于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孔子的经济理论,故民以食为天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铁律,重农足食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全场读者认真聆听,反响热烈。感谢王教授的精彩讲座,也感谢读者朋友热情参与。下期讲座第五讲《孔子慈孝论》,欢迎各位读者前往聆听。


扫描二维码可观看讲座视频回放
摄影:李文(川图多媒体志愿者)
 
(读者服务部)
主办单位: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日报社
四川省图书馆学会
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