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9位,旧百家姓排名:第6位。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吴王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吴姓分布于全国各地,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越南,缅甸,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全球吴姓总人口在7000多万左右。【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吴外文名称:WU得姓方式:以国为姓得姓始祖:太伯郡望:渤海、延陵、濮阳、陈留、吴兴、濮阳、汝南、长沙、武昌、江浙、远口堂号:延陵堂、观乐堂、至德堂、让德堂、怡德堂、源德堂、世德堂、种德堂、树德堂、昭德堂、世让堂、三让堂、崇让堂、兴让堂、思让堂、德让堂、继述堂、怡安堂、均安堂、渤海堂、集贤堂、思敬堂、思源堂、崇礼堂、崇本堂、端本堂、履成堂、承启堂、敦厚堂、敦睦堂、笃忠堂、双乐堂、双合堂、贻燕堂、永思堂、奉思堂、听彝堂、仁义堂、叙伦堂、爱敬堂、恩敬堂、庆余堂、直笔堂、兰蕙堂、五柳堂、宝诰堂、有秩堂、萃英堂、恩成堂、保和堂、凤林堂、永怀堂、承善堂、源远堂、经远堂、振宜堂、锦绣堂
01
吴太伯(吴氏得姓始祖)

吴太伯,又称泰伯,吴氏开氏始祖,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四月初四(约公元前1165-前1074年)生。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国勾吴,以国为氏,第一位吴国君主,在位49年,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葬今江苏无锡鸿山(古称皇山)。
历史评价孔子:"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贞《史记索隐》:"太伯作吴,高让雄图。"
02
吴季札(礼仪和诚信的代表)

季札(公元前577--公元前485年),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病重将卒,因季札贤能,想 传位于他。季札谦让不受,说:"礼有旧制,不能因父子感情, 而废先王礼制。"于是寿梦遗命:"兄终弟及,依次相传。"他 想这样王位必将传于季札。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接位,服丧期满后让位季札。季札坚辞不受,舍弃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种田(今焦溪舜过山)。诸樊当政13年,卒前遗命传位于弟余祭,并依次传位季札,季札仍不就,最后由余眛的儿子继位,是为吴王僚。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墓葬于江阴申浦(今申港),墓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
03
吴起(兵家代表)

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04
吴芮(长沙国第一代王)

吴芮(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西汉吴氏长沙国第一代王,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南昌城赣江岸边的滕王阁第四楼,有一幅巨大的江西历史文化名人壁画。在这些杰出人物中,江西人吴芮居第一 。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山王; 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05
吴道子(画圣)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06
吴权(越南建国王)

吴权(898年-944年)南汉静海军节度使之婿,公元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翌年吴权从爱州(今清化)出兵击杀矫公羡。939年,败南汉军于白藤江,称王,建都古螺(今河内西北,红河北岸,为原唐代安南都护,即交州),从而造就越南脱离中国统治,被后世视为古代越南独立建国的重要人物。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吴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在位共七年。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吴权是交趾唐林州人(陈仲金《越南史略》说唐林位于越南山西省福寿县,现今属河西省;《安南志略》则说吴权是爱州人),"世为贵族",父亲吴旻曾任本州牧。
《大越史记全书》又说吴权出生时便有好兆头,"王生有异光满室,状类特殊,背上有三黑子,相者奇之,谓可为一方之主,乃命名曰权"。史藉描述吴权仪表不凡和智勇双全,"及长魁悟(奇伟也),目光若电,缓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07
吴承恩(西游记作者)

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 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 《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政府决定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08
吴夲(保生大帝,道教神祗)

吴夲又称大道公,吴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出生于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今属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为古同安(含厦门岛)历史名人第一人,祖籍泉州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李光地《吴真人祠记》说:"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门。吴真人者,石门人也,乡里创庙立祀,子孙聚族山下,奉真人遗容。"曾任宋代首席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是福建省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生前为济世良医,受其恩惠者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民间称其为吴真人,尊为"神医"。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著有《吴夲本草》一书。供奉保生大帝世界祖庙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慈济宫,现大陆和台港澳,东南亚有2000多座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庙宇,信众近亿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神之一,保生大帝已成为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香港、澳门、东南亚及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吴氏后代所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祗。09
吴广(农民起义领袖)

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次年,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被田臧假借陈胜的命令杀害。10
吴三桂(吴周政权建立者)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在位三年之后被清灭。(图文摘自吴氏网)

欢迎扫码关注鄂东吴氏文化传播平台
编辑:吴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