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年间的老天津人,对老城厢有这么一句评价,叫"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贫,西门贱",这是句话是根据城内居民的居住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仔细想想不无道理。本文咱就聊聊老城厢的"四门"。
北门之富——老天津的商业中心
在之前讲"三道浮桥两道关"时,我们提到过,今天的金华桥是当时的北门外的"钞关浮桥",而最大的税务部门"钞关"自然也坐落于此地附近。

金华桥
北门外的北码头漕运十分繁忙,往来客商络绎不绝,所以北门外一带依托发达的漕运,兴起并发展出了大量的商业区。比如我们熟知的估衣街、侯家后、河北大街等等,除此之外,南方商人也带来了各类小商品,如缝衣针、铜纽扣、竹制品、铁锅等等,销售这些商品的店铺分别集中于北门外进行销售,如此便衍生出了一系列地名:针市街、竹竿巷、缸店街、茶店街、驴市口、锅店街等等。别看这些地方起的都是锅碗瓢盆不起眼的名字,但若要展开讲,每个地名都能写上个万把字,光竹竿巷里"八大家"的买卖就够咱聊的了。

竹竿巷
东门之贵——政、教、商一手抓
说到东门,不得不说的就是东门北侧的文庙了,从明朝修建直到今天,文庙就没动过地方。把文庙设置在老城厢的东北角,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另外自东门里大街到西门里大街,沿途还有很多府署衙门,后来的户部街、道署东箭道、镇署西箭道、运署西街等等地名,就来源于此。但仍和文庙一样,这些衙门均设置在路北侧。

津门保甲图说
之前讲东门里大街的文章中,曾提到过一句话,叫"高台阶,华家门,冰窖胡同李善人",这句顺口溜,说的是旧时天津豪门富户中的两家,华世奎和李春城了。天津的八大家,一般都是靠盐业、漕运、海运发家,李家和华家也不例外,都是靠盐业发的财,华家更特殊一些,身兼官僚和盐商。盐商在清代的社会地位很高,很受尊重。
所以政治、教育、商务三者的融合,正是"东门贵"的体现。
南门之贫——三不管的发祥地
南门贫和西门贱,个人觉得其实是相对于东、北两门而言的,相比于北门数不清的银号、金店和东门的文庙、盐商,南门确实逊色不少,鼓楼南大街上能拿出手的也就是广东会馆了。除此之外,南门内、外住着的都是贫苦居民,再加上后来南门外形成的南市三不管,更是成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聚集之地,现在人们虽然总是回忆、怀念往日的老南市,但在当时南市的兴起确实没给南门外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南市旧貌
西门之贱——妥不开的坟地阴影
其实旧时的鼓楼西街,既有大商家,也有豪宅。比如知名的万兴锡记;百年老字号莫家清宁丸药店;以及实业家,北洋纱厂经理范竹斋的豪宅,都在这条街上。
但无奈西门外的掩骨会、白骨塔一带的乱葬岗、刑场,拉低了西门的身价,而且同南门一样,西门也住着很多贫苦百姓,而且多数的土娼都聚集于西门内外。得个贱字也是情理之中。

掩骨会
如今看来,这样以"富贵贫贱"给四门定性难免有失偏颇。但这种看似粗暴的说法,在以前却是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的。写到这想起了另一句关于老城厢四个水坑的民谚:"一坑银子一坑水,一坑官帽一坑鬼"。
这句话实际也是把方位和吉凶联系在了一起,不过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