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谢姓文化中心
了解世界各地谢姓文化活动动态

↑谢叠山故居文化广场暨叠山谢公雕像坐落在江西弋阳县叠山镇谢家村

↑2019年10月26日影件
谢氏名人传纪
抗元民族英雄谢枋得
——搜集整理:谢士洋
1.绝食饿死——个与元人势不两立的民族英雄
谢枋得生于1226年,生活在蒙古人入侵,南宋王朝危亡时代。在国家存亡关头,谢枋得在《和曹东谷韵》说中“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决心“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在中式被授为建宁府教授时,据《宋史》讲,他并没去履职,而是挺身出来组织民兵,出资自筹了大量钱粮,招募了一万多人,保卫上饶地区。
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大举攻宋。南宋左丞相、谢枋得的老师留梦炎弃职逃跑,兵部尚书吕师孟降元,其他不少封疆大臣和前线将领纷纷投敌,南宋大片国土沦丧。
1275年,因城破而降的襄阳知府吕文焕被元廷任命为参知事,率领元兵攻打湖北、江西、安徽。谢枋得与当时兵部尚书吕师夔私交甚好,于是上书朝廷,以自己全族性命保举吕师夔,请求朝廷重用他来抗元。同时自愿只身前往江州去会见吕文焕,劝说吕文焕反正勤王。
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派他以沿江察访使身份出行。但吕文焕已奉命北归,未能见面。后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身份出任为信州知府。
1276年正月,宋王朝已向元廷投降,诏令各地停止抵抗。当接到从大都寄来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劝降诏书时,谢枋得说:“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拒不听从太皇太后劝降的指令。
被谢枋得视为同仁至交的吕师夔此时也不战而降,并担任了元朝江东、江西大都督,知江州。谢枋得虽听说人吕师夔降元,但他不敢也不愿相信,还领部队前去迎接吕师夔,大声呼叫说:“谢提刑来了。”没想到这时他迎来的不是笑脸相迎的使者,而是飞驰杀来的元军和齐刷刷射来的箭镞。他赶忙下令撤退,被迫走入江西余江,策动淮南名士张孝忠的抗元义军,前往团湖坪迎战。张孝忠因中流矢而死,谢枋得只好撤军,逃奔到信州一带。
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谢枋得被任江东制置使,再次前往信州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七月,谢枋得在攻打铅山时兵败,吕师夔率元军攻入信州。到了这种境地,谢枋得只得变名姓,换装扮,背着母亲,逃奔到福建建宁唐石山和茶坂,即今名黄坑和莒口一带。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1279年3月南宋后主及其辅佐大臣全部死难。谢枋得在得知这些消息后,精神完全崩溃,每日身穿麻衣,趿拉着鞋,时而遥向南方当众嚎哭,当地人不认识他,只当他是个疯子。
1284年元王朝大赦天下,谢枋得才来到建阳县城关水南桥南端,挂起“依斋易卦卜者”的牌子,以卖卜为生。据《建阳县志》载,有来占卜的,他只收大米和草鞋,若给他银钱,则概不接受。取大米是为一日三餐之计;要草鞋,是因为他在兵败后曾发誓说:“不见南朝不着鞋!”
元统一中国后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下诏广召天下人才。无奈之下,谢枋得只好再次隐居起来。他的诗作《庆全庵桃花》说: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但令谢枋得担心的“问津渔郎”还是来了,元朝官府知道他住处后再三派官员来请。
集贤殿学士程文海荐举宋遗民二十二人,以谢枋得居首。他还亲自到谢枋得家拜访,劝谢枋得出仕。看谢枋得不睬,惜别之际在谢枋得卖卜砚上题“谢侍郎砚”四字,告诉谢枋得降元可任从三品侍郎。
此年谢枋得母过世,谢枋得伤痛万分,在《上程学楼御史书》中说:“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先妣以今年二月考终于正寝,某自今无意人间事矣!”
谢枋得老师、元朝尚书留梦炎也推荐谢枋得,还给谢枋得写信,谢枋得回信说:“今吾年六十余矣,所欠一死耳,岂复有它志哉!”
元行省右丞忙兀台也曾带着圣旨到谢枋得门下,拉着谢枋得手劝,谢枋得说:“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忙兀台很敬重谢枋得如此节义,为之感动,只好不勉强。
2.在考试试卷中痛斥当朝权臣
1288年夏,地方长官——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看元政府如此想叫谢枋得出来为官,为邀功,先叫他的一个朋友来劝说,招来的只是谢枋得对魏天祐贪腐的一顿大骂。九月十一日,谢枋得被挟持到福建行省治所。《叠山集》有《初到建宁赋诗一首》,序曰:“魏参政拘役,北行有期,死有日,诗别妻子良友良朋。”抱定了誓死的决心: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诗中歌颂耻食周粟、甘愿饿死首阳山、不事二主的伯夷、叔齐,歌颂王莽篡汉后,面对劝降而叫门人买好棺材,然后绝饮食、绝言语十四天而死的龚胜,歌颂以死殉节的张巡和南霁云,决意要效法他们。
魏天祐跑来卑躬屈膝问他话,谢枋得把头撇向一边,睬都不睬。这之后半个多月一直断粒绝食。儿子谢熙之来看他,他拒而不见;好友刘洞斋给他送来寒衣,他也不要。只是写了首《崇真院绝粒偶书付儿熙之、定之并呈张苍峰、刘洞斋华甫》诗给他们:
西汉有臣龚胜卒,闭口不食十四日。我今半月忍渴饥,求死不死更无术。
精神常与天往来,不知饮食为何物。若非功行积未成,便是业债偿未毕。
太清群仙宴会多,凤箫龙笛鸣瑶瑟。岂无道兄相提携,骑龙直上寥天一。
魏天佑看没有办法,于是便对这位白发苍苍的六旬老人动了硬的。
十月十八日,魏天佑派遣吏卒十余人,强行“绑架”谢枋得去国都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在去大都路上,谢枋得不食“元粟”,只吃水果,衣弊履穿,趑趄于雪野冻土之中。
十一月廿四日,据何中《别谢提刑》诗,谢枋得在抚州双桐驿接见了前来拜望的他,何中伯父何见山与谢枋得是同年进士。
1289年四月一日,谢枋得到了大都,立即问及太皇太后谢道清安葬之处以及宋恭帝的大概所在,连连自称“大宋遗民”,向其所在方向再次参拜,痛哭了一场,决心继续绝食。
不久得病,被迁往悯忠寺即今天的法源寺。当他看见壁间的《曹娥碑》时,想到十四岁的曹娥,这个为寻觅溺死于江中的父亲尸体而投江自杀的汉朝女孩,哭着说:“小女子都能这样,我怎么能不如你啊?”
他的老师留梦炎让医生在给他药物中掺入米面,好让他进些饮食,谢枋得发现后大怒说:“我想死,你却想要我活吗?”气愤地把药和食物打翻在在地上。
四月初五,谢枋得为国尽忠。
谢枋得绝食殉国后,吕师夔为他备办衣衾棺椁,葬于京师文明门外。八月,谢枋得儿子谢定之在谢枋得门人南台御史李思衍及礼部尚书谢昌元的资助下,护送父亲骸骨回乡。九月,葬于弋阳玉亭乡龚
3.学问上的一代宗师
谢枋得不仅忠孝大节,炳著史册,而且是个大学问家。
《宋史》说谢枋得“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一眼可同时浏览五行,看后却能终身不忘,这种超常的记忆力使谢枋得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具有十分渊博的知识。
《千家诗》是宋以来一直流传的启蒙课本,其中七言律诗就是谢枋得所编选的。有人或许会说,《千家诗》不过是是编选人家的诗,而且只是启蒙课本,有什么好称道的呢?殊不知古人搞选本不像今天,今天的人或许连人家的诗文都没有读完,甚至根本没有读懂,就动辄“选”这“选”那,往往漏了人家精华,选了人家糟粕。古代选家大多本身就是诗家、文家,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他们是在全数通读、经再三斟酌而后才最后确定选哪个、不选哪个的。所以谢枋得所搞的《千家诗》都是后世公认的名家名篇。因为是蒙学读物,选的诗既考虑了易学好懂,又注意了题材多样,所以成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选本。
谢枋得还搞过一本《文章轨范》,也是一部难得的以文章类别编选出来的好选本。他本人对选文多所阐发,并有选择地收录各家对选文所进行的评点,被誉为集宋人评点学之大成的一部好书。
谢枋得著有《易诗书三传》、《四书解》、《檀弓解》、《礼经讲意》、《易说》以及《十三卦取象》、《十三卦启蒙》、《秘籍新书》、《唐诗解》等,对经书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研究。
谢枋得是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诗人,所著《叠山集》总六十四卷。岁久散佚,《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只有十六卷。他的诗文作品思路广阔,才华杰出,自成一家,艺术成就极高。诗歌气势豪迈,具有法度;文章博大昌明,俱为有本之言。
他的文章《却聘》,流传不朽,就是乡村私塾里的小孩和老师都能背诵,为人们所一直学习。
《千家诗》中,谢枋得只选自己一首《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从他作品中可以看出,谢枋得关心人民的疾苦,痛恨南宋王室的昏暗和大臣们的卖国求荣,对复国还乡抱有强烈的愿望。
搜集整理:谢士洋
2019年10月26日

鸣谢:江西赣州谢士洋供文稿
备注:不妥处可到文结尾留言
点赞是对平台编辑排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