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器论道桓公庙
问礼老子洛阳城
孔子在三十岁以后,退出了仕途,在家开办书院,立志用教育气人心智,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育天下英才,以改造当时“礼崩乐坏”局面,当时的鲁国伦理秩序紊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子效仿周公,收了许多诚心求学的学生。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孔子诲人不倦。
孟僖子是鲁国一位很有名的大夫,特别好学。孔子办学,校舍不够,孟僖子就把自己家里面的一块地提供给孔子,作为一个射箭比赛场地。孟僖子临死之前,对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说,仲尼年少好礼,通达人情,是当今圣人,我死了,你们一定要到仲尼先生那儿学。于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就到孔子门下求学。
一天,孔子带领众弟子到鲁桓公庙中参观,弟子们看到神位前斜挂着一个小水桶,看起来特别容易翻扣下来,觉得好奇,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祭品?”
守庙人回答:“这叫‘欹器’,是桓公用来随时提醒自己行仁政于天下。”
孔子抓住时机教育弟子:“这‘欹器’内中空虚无水时它就不正,装满了水时它就
倾覆,不多不少时它就平衡。贤明的君主将其置于座位的右侧,告诫自己为政时不要过与不及。你们不妨用水灌注试试。”

学生子路马上取来水灌入器中,灌注到一半时,“欹器"中正不斜,再灌注到十分满溢时,“欹器”突然翻到,注入的水全部溢出。
孔子感叹道:“世界上哪有满盈而不倾覆的东西呀!各位同学,你们可要牢记‘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这句至理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子路又提问道:“有没有满盈而不至于颠覆的方法呢?"意思是事业能不能始终保持辉煌,敢不敢为天下先?孔子根据子路恃强好勇的性格,有针对性的阐述了他的中庸之道“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冠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孔子的意思是说,聪明睿智要保持忠厚的品德,功盖天下要保持谦逊的精神,勇冠三军要保持怯懦的姿态,富甲天下要保持悯恤的胸怀,在成绩面前只要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就能继续前进。)
孔子的教导使子路如拨云见日。
当时的东周都城洛阳,那里居住着一位被誉为“中国哲学鼻祖”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比孔子大二十岁,曾任东周王朝管理典籍的史官,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好学勤问的孔子得知有这么一位博古通今,深明礼乐宗旨,精通道德深义的前辈大师。于是便与弟子南宫适一道,驾着马车前往洛阳拜谒。

见面后,孔子问:“为何今日之礼仪不及古代呢?”
老子叹息道:“这是和周朝王室统治衰微,诸侯各国互相争霸有密切关系的。各诸侯国为了称雄,不惜僭越礼制,礼崩乐坏,己把周礼弄得不成样子了。”
停了一会,老子又说:“国家的礼正,治国就有了准绳。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都是凭着正确的礼制在位,所以治国之道就兴盛。幽王、厉王不凭正直的礼制在位,所以他们就遭致祸殃。可见礼
制关系着国家的治乱兴衰,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临别时,老子劝诫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善于经商的人,常常将货物深藏,给人以存货无多的印象。盛德君子,往往外貌谦恭犹若愚钝之人。又说:“我听说,富贵者临别赠财,有仁德的人临别赠言。我不是富贵之人,就权充仁者送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容易横死,因其喜欢议论是非。雄辩博学的人难保自身,因他热衷于揭发别人的劣迹。希望你居家则养生孝亲,做官则保身全行。”
回到鲁国后,弟子问孔子拜访老子的感受?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用网去捕),游者可以为纶(用钩去钓),飞者可以为艚(用箭去射)。至于龙,吾不能知(对付它的办法)。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乎!??(他大概就是龙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读第五章观周明堂知古今?四子侍坐赞曾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