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哲学日日谈丨孔子的好学、为学与教学(二)

哲学日日谈丨孔子的好学、为学与教学(二)

阅读量:3870978 2019-10-28




孔子的好学、为学与教学(二)
9-18:好学精神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你想要造一座山,很难吧,但不是不可能,但若是不想做,那当然什么都不可能。如果在平地上开工,一桶一桶的泥土堆上去,只要我愿意,就做了,总有成功的一天。
 
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是自发的,自立的,立志向学,绝不停止。所以不论任务如何艰巨,只要踏出第一步,有立志者,就不停止,但是一般人没有立志,就会停止,所以,这一切还是都是自己的意志力决定的。孔子在学习上,自己有意志力,也告诫弟子都要有坚定的意志。
 
我们从这一句话中要学到,不管难不难,做了都有成功的时候,只怕没决心,走几步就停下来,这样是不会有效果的。
 
7-19:好学精神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于求之者也。」
我不是天生就会很多东西的人,我只是信赖古人,勤勉用功跟他们学到很多东西。
 
孔子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王阳明曾经讲过圣人?生而知之?的事情,圣人?生而知之?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那就是良知良能的作用,王阳明要大家先学圣人?生而知之?的事情,也就是天生就会的事情,就是提起自己的良知,良知孟子就说每一个人都有的。
先学着把这个做起来,而不必去学圣人后天还要学习的东西。但是,孔子这里却大谈特谈?我非生而知之?,那么,孔子究竟是?生而知之?还是?非生而知之?呢?实际上,这就是语意分析的问题,分析清楚就好了。
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生而知之?,是任何人都具备的,孔子在这方面当然是?生而知之?,重点是孔子比我们任何人都更能呈显而已,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去呈显它。
但是,对于?闻见之知?的后天知识,以及就算是?德性之知?,它也会有具体落实实践的部分,这也是后天要学习的,这些就不是能够?生而知之?的了,这也就是孔子要学习的东西,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孔子也必须?好古,敏于求之者也。?这里头,就有爱好,于是勤勉地学习。
为什么?好古?呢?因为孔子心目中的古人充满了道德正义,所以向他们学习。这些孔子都是要学习的。
 
所以,我们不要仗恃自己的智商高,有天分,具体的经验知识还是要靠勤勉才学得会的。至于天分一般的我们,那不是更要勤勉学习吗?关键还是要有理想,它才会促动你去学习。
15-31:好学精神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追求理想,而不是求自己温饱。种田的人,也会有挨饿受冻的时刻。读书的人,却可能有俸禄在等着他,所以人要做个追求理想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温饱问题。
 
谋道就是求学以为社会服务,做这件事情,走在这条路上,总是会有相应的职务等着你,让你有工作、有酬劳、有饭吃。当然,目的不在富贵,但温饱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只是一心为谋食的话,其实还是会有丢掉工作、没有职务的时候,就像种田的,也会因为天气的关系一年收成都没了,所以不一定是要谋食就可以得食。反而如果一心求学谋道,自然会有工作等着你。
这就是说,关键在于自己的方向与准备,方向明确,能力具备,自然会有生活的供给。所以君子应该关心的是自己的学问做得如何?事业做得如何?而不必先去管自己的物质生活需求。
 
这样的思想,只能是针对儒者而说的,儒者是什么样的人呢?是有理想的人,想为社会服务的人,希望社会变好的人,学习道德学问知识技能来为社会服务的人。
社会必须要有这样的人,社会才会有秩序、有礼义,才会是一个美好的人文社会,而这个目标,就是要是谋道者才能达到的。孔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一心服务社会,自己努力学习。
 
所以,想找工作的人,要先想好,你的理想是什么?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先把知识技能准备好,你自然会有好的工作,然后热爱你的工作,最终事业成功,要不然,半途而废,好高务远,结果可能也丢掉工作了。

传送门
1
哲学日日谈丨道家是讲什么的?
2
哲学日日谈 | 佛家是讲什么的?
3
哲学日日谈丨如何看待生命?
4
哲学日日谈丨命运是如何形成的?
5
哲学日日谈丨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6
哲学日日谈丨我们通常所说的天是什么?
7
哲学日日谈丨我们通常所说的天是什么?
8
哲学日日谈丨人跟天的关系是什么?
9
哲学日日谈丨什么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10
哲学日日谈丨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做工夫的哲学?
11
哲学日日谈丨为什么说墨家是民间自助的宗教哲学?
12
哲学日日谈丨为什么企业主要学习法家思想?
13
哲学日日谈丨如何让《易经》的智慧进入我们的生活?(上)
14
哲学日日谈丨如何让《易经》的智慧进入我们的生活?(下)
15
哲学日日谈丨孔子的好学、为学与教学(一)
老子书院·抱朴讲堂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深入经典                
                古为今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