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汉周读书

授权自:看鉴(ID:kanjian6666)
前几天的微博可真热闹,一边是泰国王妃被贬,一边是日本天皇登基,我还以为自己穿越回了古代。
虽说已经是9012年了,存在着君主的国家倒也不少,比如英国女王,还有泰国的皇帝。
但这中间,最有话题性的就是日本天皇了。

日本德仁天皇
毕竟英国历史上也经历过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泰国也有过改朝换代,可日本的天皇,一直都是同一个家族。
这对于中国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念来说,日本的天皇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存在。
早在北宋年间,宋太宗从远道而来的日本僧人处听闻日本君主乃万世一系时,便向宰相感叹到:“中国自唐以来天下分裂,五代之时王朝命脉尤为短促,而日本则世祚遐久,盖古道也。”
别说宋太宗,就是现代人也搞不明白。
实际上,日本天皇与中国的皇帝,压根儿就没有可比性,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往往是“错把冯京当马凉。”
01
日本天皇是干啥的?
《左传》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无非就是宗教领袖与军事领袖两种,姑且称之为巫王与英雄王。
前者组织大家生产,后者保护大家的成果,必要的时候,拉上大家一起去抢别人的东西。
在原始的部落中,萨满、巫师的地位要远高于那些作战勇猛的战士,因为人们首先要与大自然接触,填饱肚子是第一需求。

可是,古代人类直接从大自然获取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抢别人现成的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由小规模的摩擦上升到大规模的战争,英雄王的地位就会不断上升。
最后,要么出现中国轩辕黄帝、埃及法老、古巴比伦国王那样兼具巫王与英雄王的领袖;要么如同古希腊那样,英雄王走上前台,巫王则成为辅助军事领袖的祭司。
无论如何,纯粹的巫王逐步淡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
但是,凡事有例外,在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偏远岛屿上,竟然会出现一位几乎只可能存在于史前时代的宗教领袖,这便是当时被称为大王的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主要是通过赐予名字,也即是言灵这一方式,来确立其对各地的统治权。
而且从古到今,日本天皇一生中多数时光都是在忙着主持各种祭祀活动,个别祭祀活动旷日持久。

日本天皇主持的祭祀活动
由此可见,日本的天皇更类似于巫王,是宗教领袖,这都是一个民族初步发展的定律。
所以,日本早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叫大和国的部落统一了全国,这个部落的祭司因之成为了全日本的祭司,也就是日本天皇。
02
想成为中国式皇帝的天皇们
最早试图建立绝对王权的天皇叫雄略天皇,他当政的时期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当时朝鲜半岛被三个国家瓜分,这其中的百济经常骚扰日本边境,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几个国家关系很紧张。
这三个国家都选择认南北朝的北朝为大哥,同时与南朝政权保持良好关系。
雄略天皇不甘示弱,为了抗衡朝鲜,选择了当南朝的小弟,又跟北朝频频往来。

日本古代天皇画像
雄略天皇为王子时便诛杀了数名兄弟,击灭诸氏族中最大的氏族葛城氏。
随后,平定吉备氏、大伴氏等强力氏族的反叛,对外则屡屡出兵朝鲜半岛,经营任那地区。
这位建下文治武功,按照中国历史的标准堪称明君的雄主,却似乎并不讨日本人的喜欢。
不仅在世时便被骂为豺狼一般的恶人,甚至在后世编纂的《日本书纪》中,也将之称为“大恶天皇”。
话说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不要被名字迷惑,这是个男人)出使隋朝后,开始向中原学习,经过多年的积淀,得意忘形,以为可以反噬中原文明,可是白江口一战,却被唐朝教做人,于是又开始亲唐了。
这之后的天武天皇就是一个妥妥的亲唐派,甚至有人怀疑他就是汉人。
天武天皇全面引进唐朝的律令制,学习唐高宗,将自己“大王”的称号改成了“天皇”,这也是第一个称天皇的。
可是,天武天皇忘了,他能够上位,取代天智天皇,正是因为地方豪强的支持,他这种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使得支持自己的人变成了反对者,天武天皇很快也被推翻了。
除了这几个特殊的天皇,大部分日本天皇精力并不充沛,也不想折腾,更没有雄心壮志,我们常说“扶不起的阿斗”,日本大多数天皇还不如阿斗,他们只想躺着。

影视剧中的刘禅
由于祭祀占据了天皇大部分时间,故而在大和政权时代,天皇的妻子、皇子、岳父等亲族,便经常代天皇理政,比如外戚藤原氏就经常担任关白的职务,主导全国行政。
到了平安时代,甚至出现了极为制度化的摄关政治。
03
日本天皇就是一个摆饰?
天皇走向前台,亲自掌握权力不成功,祭祀又要占据大部分时间,有些天皇选择了“退而求其次”,在位的时候主动出家禅位,在寺院里以天皇家长的身份处理政务,称为“院政”。

这一举动剥夺了摄关政治中藤原氏的行政权,但丝毫未触及在位天皇的祭祀权。
在“院政”取代“摄关”的政治过程中,双方都不得不倚重地方上的领主豪强,这使得源赖朝及其关东武士的幕府政治走上了前台。
经过政局动荡后,幕府掌握了实际权力,个别幕府将军,有了将天皇取而代之的想法。
足利尊氏的孙子,那位在《聪明的一休》中出尽洋相的将军足利义满,堪称日本的曹丕、司马炎,是日本从古至今唯一一位被认为确有篡位之心的人。
他统一日本后,不仅以日本统治者的名义与明朝展开外交活动,获得日本国王的封号,而且还意图使自己的儿子足利义嗣成为皇太子。
然而,如同过去那些试图大权独揽的天皇一样,足利义满也难逃人亡政息的下场。

足利义满像
足利义满去世后,他“鹿苑太上天皇”的称号被剥夺,他的儿子,也就是差点成为皇太子的足利义嗣,则在不久后被杀害。
既然天皇只是摆饰,为什么日本还一直保留呢?
这是因为,一来天皇虽然只有祭祀权,却有神圣性,幕府将军如果要取而代之,又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替代品。
二来,天皇只负责祭祀,现实政治中的失误又与他无关,如果要废掉他,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理由。
从现实层面来说,幕府的内部架构是众多地方豪强的合议制,并不是将军“一言堂”,他们在地方都有自己的势力,幕府将军虽然可以欺凌天皇,却又不能不顾及这些豪强的力量。
与其冒天下之大不韪,取代天皇惹一身麻烦,还不如留着天皇实在。
同理,演变到现在,虽然说天皇就是一个国家元首的象征,作用不大,但还是少不了。

日本德仁天皇
就拿德仁天皇登基来说,一系列流程很多,连首相安倍晋三都得三呼“万岁”。
但也就是这种场合,回过头来,在国际上代表日本的是首相,老百姓对施政不满意,开火的对象也一定是安倍。
04
为何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日本学不来?
不同的道德标准,反映了国家社会意识的不同,也因为社会意识的不同,各国的历史也从不同的方向发展。
孔子的思想,既有为君主服务的一面,也有对君主要求的一面。

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
例如:仁义,要求统治者要做到仁和义,施仁政,而君主的暴政则被列为批判的对象,所以臣子对君王的忠是有条件的。
历史上的暴君,出现臣子叛逃,另寻明主是不受诟病的,如扶佐周文王、周武王的姜尚,原本是商的臣子。
日本虽也以儒学传统自居,天皇登基充斥着华夏衣冠,但我们把“仁义”放在首位,日本人却视“忠勇”为第一。
忠勇不因为贤与不贤,都要无条件地服从,绝对地忠诚。
但日本无论是领主还是将军,在要求别人忠诚于自己的时候,却常常把天皇拉了下来,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日本武士
另外,支持大一统政权的重要手段就是把精英集中到一起,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完成了这一目的。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精英进入核心政权,这个过程虽然缓慢,却不间断,因此保持了这个社会的活力。
日本没有引入科举制度,实际主政的幕府还有地方的世家大族都是世袭,整个社会阶层固化严重,即使想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能将科举制度与大一统国家搭配在一起,玩得转的,除了咱们,没有其他。
参考资料:陈路《日本天皇为什么能够万世一系》
井上清《日本史》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