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于桂丽教授:论孔子和萨迪的教育思想

于桂丽教授:论孔子和萨迪的教育思想

阅读量:3692999 2019-10-23




《论孔子和萨迪的教育思想》
-----作者:于桂丽教授
 摘要:中伊两国有着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是中伊文化各自的价值核心。孔子是儒家文化创始者,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了儒学(仁学),被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萨迪是中世纪波斯诗人,他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萨迪的人道主义思想定为联和国的宗旨。[1] 萨迪的著作《蔷薇园》是中国穆斯林经堂大学教育采用的必读教材之一,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果园》是与《蔷薇园》齐名的哲理故事集,这部书充满仁爱、善良、纯洁、理想、赤诚等思想。萨迪虽然不像孔子那样,有许多学生,却有大量箴言涉及到对学生的教育,这些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目标和品格
 [说明]于桂丽女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波斯语教研室主任。同我一起参加了2017年1月7—9日在保定河北大学召开的“孔子和萨迪在当代——文化巨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文化”学术研讨会。她所提供的论文《论孔子和萨迪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或有启发,因而,转载于此。
孔子名孔丘,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殁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到现在已经2550多年了。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了儒学(仁学),被誉为“至圣先师”,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萨迪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萨迪写作《花园》700周年之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1984年在萨迪诞生800周年之际,联和国教科文组织在萨迪的故乡——伊朗的设拉子举行纪念活动及学术研讨会。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定为联和国的宗旨。萨迪虽然不像孔子那样,有许多学生,却有大量箴言涉及到对学生的教育,这些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鉴与思考。
对于孔了和萨迪的教育思想,我仅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孔子和萨迪都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
孔子 [2] 认为:作为学生,既要学习,首先就要端正学习态度。
  (一)孔子和萨迪 [3] 都十分重视教育。孔子启发学生热爱学习;萨迪主张对学生严格要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 [4]
   释文:
   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这里要说明的是:孔子所指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儒家主张:须先读“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了解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再开始读《孝经》,“孝”是做人根本,不能行 “孝”,谈不上其他学问。所以读熟了“四书”,还要读通《孝经》,这以后才可以开始读“六经”。“六经”,也叫做“六艺”,包括:“礼、乐、书、诗、易、春秋”。这是孔子对此之前社会科学各方面的学问所做的总结:
“礼”——德育,礼节,教人要讲规矩;
“乐”——用以表达心声,修炼品德;音乐的世界是如一的世界,在那里没有丝毫的对立意思,心和乐器合而为一,“为一”是和谐形式体现。教人体验和谐之美。
“书”——书籍,用来传播知识、阐明道理;
“诗”——诗歌,用以抒发感情;
“易”——事物发展的规律,用以作为观察事物的方法;
“春秋”——指历史,意用史实说明是非曲直。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时代不断地前进、变化,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宋代大学问家朱熹 [5]说:“旧学商量加遂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这其实也是对温故而知新的深层阐释。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第五》)
释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孔子要求学生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现在学生已有新编的教科书,各门学问也都有自己的经典。但是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比如对于教科书和经典著作,还是应当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反复复习,从中得到乐趣,而不为现代化的娱乐,如电影、电视、游戏机、手机等所吸引,以致降低对学生学习教科书和经典著作的要求。
萨迪像孔子一样十分重视教育,却认为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就必须对学生严格。他写道:
 
子弟幼小时进行教育不严,
长大后必然行为不端。
 
一条扭弯的嫩枝,
干了以后非用火烤无法弄直。(《蔷薇园·七·3》) [6]
 
(二)孔子和萨迪都主张学习知识一定要谦虚、诚实
孔子提出:谦虚、诚实是学习态度的第一要素。人有所知,必有所不知,但界限不易明辨。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只有了解自己哪些地方不足,才可能有针对性的去学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论语·为政》) 
释文: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孔子认为知识不是用来夸示以人,而是促使生命上进的原动力。真正的知,是靠谦逊的心才能取得。求知必须有个认真态度,所以他对子路谆谆教导:一定不要不懂装懂,要踏实诚恳。学问的世界众说纷纭,会使人迷失方向,因此不能随便听信异端邪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释文:
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作最有利的生活规范。”在孔子看来,具有仁德的人,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做人,都有谦虚、诚实的态度和品行。
 萨迪在《果园》中,专有一章(第四章)为“谦逊”。第一个故事是个寓言:人们应该像泥土那样谦逊,一滴水因非常谦虚,珠贝将它收入怀中,并孕育成一枚硕大的明珠。谦卑能使人升至崇高的地位,才智之士总是十分谦逊,像结满硕果的树枝垂身地面;而若枝头不结果实,则把头颅仰向高空。于是诗人写道:
        识广学深者有谦逊美德,
        繁枝垂地是因挂满硕果。(《果园·四·1》)[7]
萨迪写有大量关于学习必须谦逊、诚实的诗句,如:
         谦虚能够提高自己的威望,
盛气凌人只会使名声下降。(《果园·四·3》)
 
阿丹子孙既是泥土制成,
头脑中便不应有傲气与矫情。(《蔷薇园·八·21》)
 
 萨迪在《果园》写书缘起中说:
        “如若你在本书中发现尚有不足,
也请宽大为怀,效仿造物真主。
哪怕一千联诗中有一联可取,
也请笑纳,万勿过于挑剔。” (《蔷薇园·缘起》)
 
 孔子强调学习知识要谦虚、诚实,提倡“为己”,学习、修养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谋取利益。这是儒家思想根本精神之所在,儒学又称 “为己之学”。曾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8]读论语就是学习做人,如果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就等于没有读。只有安于仁道,以仁为乐是为己,是真正的道德境界。
萨迪也强调学习知识要谦虚、诚实。谦虚、诚实的品格要在游历中培养。萨迪不希望人困守家门,他说:“真主赐《古兰经》是为了教人行善,而不是为了闭门诵读。”“不读经的圣徒如同徒步的行人,读经而不勤修的学者,如同昏睡的骑马人。”他强调人应该去游荡世界。出游可以“开阔心胸,获取教义。增长见识,了解奇闻,游览名胜,结识才俊,学习礼法,积累经验,增加财富。”这也是他三十年云游生活的切身感受。同时也说明了萨迪重视理论和自身实践结合,《蔷薇园》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问一个人:‘不实践的学者像什么?’”这人答道:“像不酿蜜的蜜蜂,” (《蔷薇园·八·81.82.84》)
 孔子和萨迪都希望通过学习,培养谦虚、诚实的做人品格。他们的言行成为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孔子和萨迪都教诫学生向他人学习  
     孔子要求学生注意向其他人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释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意思是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就要将其改正。” 
孔子说:“向别人优点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三:泛指多次。孔子还说: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释文: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给予改正。”  
  孔子教诲学生,能够向其他人学习,以人为鉴:对于他人的优点要虚心学习;对他人的缺点,则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缺点,以便将其克服。孔子要求学生向他人学习的这种态度和精神,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尽管孔子在中国也称为圣人,但孔子不是一种宗教教主[9] 。宋人赵普[10]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萨迪也写过这样的诗句:
孩子啊!他人的一个优点也别忽视!
而对其缺点,哪怕有十个也可抹去。
不要夸大他人微小的缺点,
而对大量优点却视而不见。(《果园·七·19》)
萨迪同样是教诲人们对他人首先要看到其优点,向其学习,而不要只看他的缺点,更不能将其夸大。
二、孔子和萨迪都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孔子不断地招收学生,相应地也就教授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下面列举三种学习方法:
     
(一)孔子主张从复习已学过知识中得到新的启发;萨迪教导学生知识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得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释文: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感受和领悟,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应当结合我们自己的学习来领会。
对于我们来说,读书可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类。精读是指对于教科书和经典著作的学习,泛读是指阅读一般的书籍和报章杂志。如果我们对于教科书和经典著作,隔一段时间,再复习时,便会发现:由于我们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而且泛读了一些作品,同时又有了新的实践,自然会结合这些新的知识和实践,对已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而得到新的感受和领悟。
孔子为什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难道复习复习已学习过的知识,有了新的领悟,就可以做老师了吗?是的。这里关键是个“新”字。作为教师,一般来说,有固定的教科书。如果我们只是将教科书中的内容,学过来,教给学生,相当于知识的搬运工,以孔子的观点,那实际上是不称职的。孔子主张:将旧有的知识,再作复习时,能够将这些旧有知识结合自己新的知识和实践活动,融会贯通,从中引发出自己的领悟和体会,将这些知识教给学习时,这些知识就“活”起来,学生也就对学习感兴趣,也就容易接受。这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孔子并不提倡学生们,将他所教的课程倒背如流。而是希望对于知识既要重视传统和继承,更要重视创新。
   萨迪强调知识是学习得来的: 
雏鸟破壳后,就开口要吃,
而人生到世上,都无知无识。
 
出生就有灵性的,最终并不见高强,
生下来无知的,成为万物灵长。(《蔷薇园·八·37》)
 萨迪还说:
        种下什么,也就结出什么;
萨迪植什么树,食什么果!(《果园·九·15》
   种下什么种子,就长出什么苗,到秋天就结什么果。如果在种下种子后,不去再管它,野草就有可能淹没它。相反,如果能够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浇水、施肥、除草,灭虫,那么收获就会十分丰盛。同样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了知识以后,还能不断地复习,使知识掌握得牢固,那么知识就能化为自己的,将来就可以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事业中、生活中。
   
(二)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学习与祈祷结合;萨迪主张祈祷、倾听圣贤的教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释文: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孔子在这段话中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偏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释文:
有一次孔子生病,而且病势沉重(子疾病)。毕竟此时孔子已是高龄,弟子们都很着急,特别是性情急躁的子路,爱师心切,于是请求为他向鬼神祷告。孔子问道:“有过这样的事吗?”意思是说有这样的先例吗?或者是你相信这样的事吗?子路回答说:“有。《诔》里面说:‘为你向上下神祗祷告’”。《诔》,祷文篇名。孔子说:“我自己已经祷告很久了。”
在孔子看来,祈祷本身,是求道的原动力,超越个人情欲。克服私情和欲念,符合天地神明之心。通过意念祈祷,修行自己,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着,在宣扬先王之道上而获得永生。
萨迪认为要认真听取圣贤的教导,修炼自己的言行,这样才可能成为完善的人,才能在真主那里得到奖赏: 
有一个达尔维什[11] ,他的祈祷最灵验。一次,他游历到巴格达,人们把他到来的消息告诉赫贾志·尤素夫[12] 。于是赫贾志·尤素夫命随从召见那位达尔维什,对他说:“你为我祈祷祝福。” 达尔维什祈祷说:“主啊,愿你带他去天堂,结束他的生命吧。”这位总督听了以后说道:“我的主啊,这分明不是祈祷,是诅咒。” 达尔维什回答说:“我的祈祷乃是一种善良愿望,对普天下穆斯林和你都大为有益。”
 
欺压弱者的强梁霸道之徒,
你为非做歹何时才算尽头 。
你治理国家对百姓有何益?
与其欺压百姓不如快死去。(《蔷薇园·一·11》[13]
若认真听取有益的教诫,
你才能变得高尚而纯洁。(《果园·八·9》
萨迪认为这样便可在终审日时,因已准备好彼世的干粮,便能顺利地升入“天园”。
只有你生时走在正道上,
才能准备好到达彼世的干粮。
终审日时,要对善恶清算,
只有行善者才能升入天园。(《果园·九·序诗》)
 
   今世上,作为一个人所应做的,就应是领会智者的教诫,成为一个高尚而纯洁的人,在别人看不见时候,也能慎重行事;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还依然保持清醒 [14] 。永远走在正道上而不偏离,心存大爱,心存众生,到彼世升入天国是很自然的事。
     (三)孔子主张学习要能够举一反三;萨迪告诫应学以致用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释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孔子通过这个故事,说明学习应当像颜回那样对所学首先弄懂弄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举一反三,有新的领悟和发挥。
萨迪没有像孔子那样收学生为弟子,将自己的思想教授给他们。萨迪所处的年代,正是蒙古人入侵,之前突厥人入主伊朗,建立了塞尔柱王朝(公元1037-1194年),后来蒙古人两次入侵伊朗,建立了伊尔汗王朝(公元1256-1335年)。期间,还有花刺子模人入侵 (公元1194年),每次外族人入主都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和杀戮。
萨迪很小时就死了父亲,人们悲观失望的情绪伴随他步入社会。社会动荡不安,教派纷争不休。政治矛盾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展现萨迪眼前的是一派触目惊心的景象,社会秩序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人心浮动,道德沦丧。动荡的年代和不幸的遭遇,造就了萨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个性, 他在社会实践中,将所见所闻,加以提高、总结,而形成哲理性的箴言,给人们以教益。他十分重视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萨迪写道:
           
你学习了那么多学问知识,
不实际运用等于无知无识。
 
牲口背上也可以驮着书卷,
全它既不是学者也不是时贤。
 
它背上无论是驮宝还是驮书。
它头脑里总是一片虚无。(《蔷薇园·八·3》)
 
萨迪认为:学习知识不是装饰门面,给人眩耀,而是为了运用,为了实践,假若学习了大量知识,却不会运用,那就与没有学习没什么两样。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享受到知识财富,得到知识的快乐。同时讽刺那些在经堂里讲经布道的宗教人士,他们身披宗教的外衣,不注重品行的修炼,头脑虚空一片。 
   三、孔子和萨迪都重视对学生学习目标和品格的培养
 
(一)孔子和萨迪都重视培养学生能够高瞻远瞩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学为人之道。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对自身的修养十分重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释文: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已:结束
学习要有远大的抱负,才会使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
萨迪认为人缺乏远大理想,往往是眼中只盯金钱造成的。萨迪说:
 
不要满脑子只想着金钱,
这会把生命的价值作践。
贪婪之尘会把智慧之眸遮罩,
情欲的鸦片能使生命之树枯槁。
快把贪婪的染眼剂擦干净,
到明天,泥土将填满眼睛。(《果园·九·6》)
 
    我们现在是生活在商品社会,人活在世上,当然需要金钱,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金钱的多寡,而在于是否能突破金钱的束缚,进入丰富的精神世界,即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15] 虽然我们不能达到圣人之德,圣人之德有天具之“城”,能全知全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 “由教而入”,先至于“明”,最后也达到“诚”。自我修养能达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二)孔子教诫应学习松柏的坚毅品格;萨迪主张培养学生的坚韧有恒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坚韧有拔的精神。他将这比喻为松柏。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释文: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孔子借松柏在冬季各种树木都凋零之后,还保持绿叶不落。以此比喻人的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忍不拔的品格。
萨迪也有人在学习、生活中必须有顽强、坚韧精神的教导: 
即使没把疾走如飞的人超过,
也要磕磕绊绊地穷追不舍。
尽管他像风那样一闪而过,
即使你无脚,只要能站,也决不坐。(《果园·九·2》
人最可贵的是不断战胜自己。不论学习、做事,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得最完美。一个人只要这样做了,就会得到应有回报——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培养自己恒心顽强、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三)孔子和萨迪都教诫:只有不断反省自己,才可能完善自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16]
 释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三省(xǐng):多次反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传(chuán)不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实习、演习等。 
    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如果是修身养性、提高素质方面的知识,就要不时地反省自己,尚有哪些不足,以便改进、提高,不断完善自身。如果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则应融会贯通,系统掌握,灵活运用,总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将这些知识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
    人应当不断反省自己,修正错误,萨迪也有类似的教诲:
智者鲁格曼[17] 曾经这样说:
“死掉要强过罪恶地活着。”
正像做生易如总是亏本,
还不如尽早地关闭店门。(《果园·九·1》)
    一个人完美的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长期的修养;一个人能够掌握真理,也是需要不断地修正错误。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积累知识,都是需要不断反省,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达到完善、正确。
无论孔子,还是萨迪,都有很多教诲,涉及到教学、育人。有趣的是当我们将两人的语录作一比较、归纳后,发现两人的教诫,有许多共同处,彼此都有对对方经典话语加深认识的一面,又有相互补充的一面,而且使我们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孔子和萨迪。他们不仅是本国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圣人”有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即:圣人见天下一切动作营为的千变万化,而观察其可以会而通之之道(《周易·系辞·上·八》)。认真听取孔子、萨迪的教诲,把他们的教育思想理念融会贯通,是我们这代人要继承和发扬的。最后我仅以萨迪的一联诗歌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尾:
昨天已逝,对明天也不必多想,
而应当紧紧地抓住今天不放。(《果园·九·3》)
    过去的时间,已经过去。作为教师,现在我们能够做的便是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抓住今天不放,为中伊文化交流、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国家栋梁人材而努力。”[18]
                                        
作者:于桂丽,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波斯语专业教授,伊朗中心主任。研究领域:波斯语言与文学、伊斯兰宗教、儒学翻译。多次为中国、伊朗领导人从事翻译工作。
说明:
[1]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公元1803-1882)在19世纪对萨迪的评价说明了萨迪在世界文学的地位:“萨迪是对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人们发言的,他的作品像莎士比亚、蒙田的作品一样,万古长青。”[1] 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萨迪写作《蔷薇园》700周年之际,萨迪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1984年在萨迪诞生800周年之际,联和国教科文组织在萨迪的故乡——伊朗的设拉子举行纪念活动及学术研讨会。萨迪的人道主义思想定为联和国的宗旨。
[2] 孔子:名孔丘,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殁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孔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是儒家文化著作之一,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它以语录体和对话问题为主,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教育、政治思想等。
[3] 萨迪:生于公元1208年,殁于公元1291年。是中世纪波斯(今伊朗)诗人。萨迪作品保存下来的抒情诗约600多首,萨迪的著作《果园》和《蔷薇园》。萨迪的作品风格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他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受到读者的盛赞。萨迪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他是公认的支撑波斯文学大厦的四根柱石之一。
[4]《书立方》编委会编:《论语》,重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6页。
[5] 朱熹(1130-1200年)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关干道德修养的主张,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
[6] 哈锑巴·拉赫巴尔:《蔷薇园》,萨纳非·伊萨出版社,伊历1387年冬,德黑兰,439页。
?????? ???? ? ?? ????? ???? ???? ???? ???? ? ???????? ???? ????? ???? ???? ? ??? ??????
 1387 ?????.? ???? 439
[7]萨迪著,张晖译:《果园》,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1页。
[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8月,第八版,46页。
[9] 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37页。
[10]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11] 达尔维什?????:指不追求物质生活、独处、一心敬真主的人,虽贫穷,但很快乐、满足。
[12] 赫贾志·尤素夫???? ????:是阿拉伯伍麦耶王朝哈里发麦尔旺(公元684-705年当政)时的总督,以残暴闻名。那时候的巴格达还不是首都,只是一个县城。
[13] 哈锑巴·拉赫巴尔:《蔷薇园》,萨纳非·伊萨出版社,伊历1387年冬,德黑兰。439页。(笔者译)
[14]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不要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用它来检点自己的言行。即使一个人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做失道失德的事。出自:《礼记·中庸》。网址: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S3fOmw7XrDOefh4uwmjBsew9RSmE9y-Gun7_
 [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16] 论语书网址:
http://yuedu.baidu.com/ebook/4ac76f8365ce0508763213f7?fr=aladdin&key= %
[17] “鲁格曼”,阿拉伯传说中极为聪明、智慧的人。
[18] 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2页。
文章作者:于桂丽教授,来自霍国玲博客
「丝路文学和旅游」编辑和发布
投稿邮箱:ruoxianrose@163.com
编辑微信:ruoxianrose
扫描下面二维码,感谢关注?「丝路文学和旅游」
致力于文学原创与丝路文化传播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请大家帮助于教授爱人战胜病魔,感谢大家帮助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