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郝玲君 417 向孔子拜师,学习德育管理:做人和学问、才能的关系;品德和行为、好学的关系

郝玲君 417 向孔子拜师,学习德育管理:做人和学问、才能的关系;品德和行为、好学的关系

阅读量:3809273 2019-10-26



向孔子拜师,学习德育管理: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一提起老师,在中国,所有人想到的第一人肯定是孔子。他教授3000弟子,72贤人,必然有丰富的德育管理经验。立德树人,是我们今天这些教育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品读《论语》,向孔子拜师,我们可以好好学习他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01孔子认为: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作为家长,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把关注点过多放到了孩子的分数上面,好像孩子的成绩就是衡量他好不好的唯一信号。
如果孩子成绩好,就会很放松,不会花费太多心思。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会拿出百分之百的心力给孩子找各种补习班,带着孩子奔波忙碌于其间。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高材生,用他学的知识,去犯罪,去害人,更可怕,我们的身边去缺乏这样的实例。他学问的高度,和他品德的高度不匹配,不会自然而然一起成长。
孔子认为,品德修养和学习比起来,前者更重要。做人第一,学问第二。做人第一要务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家庭和睦,再推及他人,贡献于社会,再学习文化。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到父母房间和面前要孝顺父母,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要尊敬爱护;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02孔子认为:做人第一,才能第二
中国人非常欣赏一个人的才华,经常用“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博古通今 博学多才、文江学海”等词汇去夸奖人。
但是孔子却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是只要是一个骄傲并且吝啬的人,那么就一无是处了。骄傲和吝啬是一个人品德修养不够,做人不行。这个瑕疵,一下子抹黑了整个人。
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任何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都是才能和品德两个翅膀一起飞翔的人。
【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那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03孔子认为:良好的行为,是高尚品德的外化
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经历的标准不是看他的学历,而是要看他的言行举止。
一个人良好的言行举止,是尊重贤者,侍奉父母,效忠国家、讲究信用。这就是高尚品德的外化。这样高素质、好修养的人,不一定读过多少书,但是他一定学习过怎样做人,待人接物,行为准则,做人的标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类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04孔子认为:好学的重要标准是不迁怒,不贰过,品德修养过硬
孔子认可的唯一的衣钵传人就是颜回。所以,他将自己最大的优点“好学”用来夸奖颜回。
好学,在此处不是解释为学习书本知识、文化知识,而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任何人,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这是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的。这也说明,孔子教授的科目中包含着“德育”的内容。
当然,一个人得有很高的修养,有定力、有心胸,才能做到这两条。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