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韩国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孔子和韩国之间确实有某种关系。

话说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商朝末年,暴君商纣王的朝堂上有三个德高望重、深孚众望的大臣,分别是比干、箕子和微子,他们在历史上被尊称为“殷末三仁”。
比干是商纣王的二叔,他最著名的事迹是向商纣王进谏忠言却惨遭挖心酷刑,比干为国为民而死,其死重于泰山,他后来被周武王封为国神,在民间则成为万民仰慕的文曲星。

箕子是商纣王的另一个叔叔,他最为人们熟悉的是批评纣王骄奢淫逸时所说的那句名言:“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指商纣王)现在制作象牙箸,将来就一定还要制作玉杯;制作玉杯,就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己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也必将从这里开始,国家肯定无法振兴了。纣王的奢侈荒淫、暴虐无道令箕子失望透顶,无比灰心,于是,他就假装疯癫,四处游逛,抱着一把破琴吟唱后世称为《箕子操》的古歌,以此来发泄内心的忧愤和悲痛。

微子是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也曾多次以忠言向纣王进谏,无奈纣王一意孤行,充耳不闻。微子眼见国事日衰,忧心如焚,不得不接受箕子的建议,离开国都到远方避祸去了。商朝灭亡后,周武王恢复了微子的官职和爵位,再后来,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被杀,周公就把微子分封到宋地,让他代替武庚管理商朝故地的百姓,这就是宋国的开始,微子则是宋国的第一代国君。
和微子不同,箕子不愿意为灭掉商朝的周朝服务,他选择了逃离——箕子率领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商朝贵族和五千商朝遗民,带着商朝的礼仪制度,从胶州湾出海向东进发,不久到达了朝鲜半岛北部平壤一带,并且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历史上的箕氏朝鲜。箕氏朝鲜开朝鲜半岛文明之始,现在的朝鲜民族(当然包括韩国人)喜欢白色应该就来自于商代尚白之遗风。

箕氏朝鲜立国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八百多年后,中国历史进入了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南征北讨,几乎灭除了所有的异姓诸侯王,燕王卢绾的部将卫满在这个时候带着军队东奔逃命进入了箕氏朝鲜,而且很快鸠占鹊巢,赶跑了当时在位的朝鲜王箕准,建立了卫氏朝鲜。
箕准被迫逃离平壤后,带领一部分宗室大臣南下来到了箕氏朝鲜的属国马韩,并且在当地民众的拥戴下做了韩王。箕准建立的新政权延续了220年,对朝鲜半岛南部的经济开发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开发南部的漫长历程中,以箕准为首的北方移民作为上层统治阶级不仅成功地融入了当地的民族群体,而且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成为了现在韩国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咱们回过头来再说一说微子那一支殷商遗民的后续发展。

微子建立的宋国在经历了十二个君主后传到了宋宣公手中,宋宣公严格遵循商朝“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王位传承顺序,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为了报答哥哥的传位之恩,病重之时托付重臣孔父嘉扶保宋宣公的儿子继位。孔父嘉也是微子家族的后人,他在扶立新君后担任大司马,和太宰华督共同辅政,没想到却因为妻子的一次偶遇招来了杀身之祸。

孔父嘉的妻子美丽大方,光彩照人,在一次外出时不幸遇上了好色的太宰华督,华督一见孔父嘉的妻子,心里就再也放不下了,就像《水浒传》里的高衙内迷上了林冲的娘子那样,而且暗暗发誓要不惜任何代价把这个美人弄到自己的床上。

于是,色欲熏心的华督兴风作浪,把国君好战引发的民愤转到了大司马身上,进而发动政变杀害了孔父嘉。
孔父嘉不幸无辜遇害,不幸中的万幸是,他的门客保护着他唯一的儿子木金父趁乱从宋国逃了出来,从而保住了孔父嘉家族的一条根。
木金父一路逃到了与宋国相邻的鲁国的陬邑,然后在那儿定居下来,并且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下去。到了木金父的玄孙(曾孙之子也,作者注)这一代上,他们家族出了一位大力士,名叫叔梁纥,官任陬邑大夫,在十三国联军围攻逼阳城一战中,奋举闸门,力挽危局,为人称颂。叔梁纥晚年和年轻的妻子颜徵在得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大圣人孔子。

孔子的祖先微子和部分韩国人的祖先箕子都是商纣王手下的重要大臣,而且箕子是微子和纣王的亲叔叔,这就是孔子和韩国之间的那层特殊关系,因此,如果说孔子是韩国人的远亲,还有那么一点道理,但如果就此认定孔子为韩国人,那是毫无道理,完全错误的,完全是胡说八道信口开河。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