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关注汇学思考研


打卡计划
25 October 2019
教育学考研背诵打卡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每天坚持下来才会看到效果,把大量的背诵内容细化到每一天可以减轻很大的背诵负担。
距2020考研还有58天

Persevere
论述题:孔子的道德教育
相关知识: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夏邑。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说法为孟皮小时候爬树摔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最高长官);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论述题:孔子的道德教育
答案及采分点:
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的地位: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
1、道德教育的内容:“仁”"礼”。
“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礼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该重视的还是礼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徒具形式。在道德教育中,提倡礼的教育要关注仁的精神,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更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忠与孝。“忠”要求对人尽心竭力、诚实负责;“孝”要求尊敬和顺从父母。仁德的实行可分忠和恕两方面,即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 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的确立和坚持,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自觉努力。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志向,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能过多地计较物质生活,要为社会尽义务。
(2) 克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克己的人才会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才能克制个人非分的欲望,限制自己对私利的追求,不为利已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对人应采用平等的态度,给人以高度尊重。
(3) 力行:“言必行,行必果”,孔子提倡言行一致,他重视行,就是重视道德实践。“力行近乎仁”他认为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行动表明人的道德水平。
(4) 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做到恰到好处,正如子曰:“过犹不及。”
(5) 内省:内省是日常修养方法之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内省就是将日常所做的事,依靠自觉进行反思。
(6) 改过:孔子认为重要的是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改正错误是需要得到别人指点的,别人的忠告和批评,是能够帮助自己提高修养的。
3、孔子德育论的当代价值
①孔子的德育论要求德才兼备,对于我们现代德育来说,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培养目标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国教育应当通过创造人人所景仰的人格典范,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激励个人完善自我。
②孔子的德育是以“仁”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如今,“仁”与“礼”依然是处理人际的重要核心思想。虽然今日“礼”的内容已经有所变化,但是“仁”的精神将会被传承,以符合当前时代"礼”的形式。
③孔子主张自省等原则和方法。长期以来,传统德育忽视人的主体性,导致人们对规范的遵宁并非出于道德需要,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效。当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是受教育者不断觉悟的过程,不是外在的灌输过程。所以,我们要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树立现代德育观,尊重主体由灌输走向对话由限制个性走向发展个性。
④孔子的德育论主张“力行”,即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今天的道德教育应当进行整体改革,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而且一定要同道德实践相联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打卡整理:小木学姐
编辑:夹心学姐


微博:@汇学思教育
微信公众号:汇学思考研
考研人帮考研人
让改变发生与优秀同行

喜马拉雅FM丨汇学思考研
官方网站丨http://www.huixuesi.com/
课程链接丨淘宝口令¥hYZRbzEPi1V¥
20东北师范教育学考研群778911426
20陕西师范教育学考研群748709627
20福建师范教育学考研群694374767
20首都师范教育学考研群696047189
20天津师范教育学考研群832994956
20华南师范大学考研群86895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