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的儒家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认为,如果命中注定一个人是贫困的,
那么无论他忧与不忧,贫困就在他的命里,不增也不减。
如果命中注定一个人是富有的,
那么无论谋与不谋,财富就在他的命里,不多也不少。
命中注定的不单是一个人财富的多少,
还注定了一个人获取财富的过程和方式。
如果一个人能轻易自在地得到财富,那也是命中的定数。
比如,一些人含着金钥匙出生。
而有些人注定了只能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取财富,
比如,如唐僧西天取经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

儒家的天命观认为,
一个人的财富不是存在银行里,而是存在他的命里。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知命,能使一个人坦然面对命运客观存在这一事实,随遇而安。
知命,还能让人顺应天命,使人生少走弯路,降低做人的成本。
因此,孔子乐天知命。
哪怕身处贫困的绝境,他都不会为柴米油盐感到担忧。
于是有人会问,
如果人生一早就被写好了剧本,那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呢?
儒家对待命运的这种态度,是源于精神上的自我麻醉吧?
孔子连贫困都不担心,那还有什么能使他感到畏惧的?
关于命运的成因,
孔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就是中国本土的因果观,
认为一个人的命运由他的祖先或他本人的身心行为决定。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过去所作之因造成了我们现在的命运。
现在所作之因,必定会在将来开花结果。
因此,儒家的天命观并不认为命运就是一成不变的宿命。

在《孔子家语》中,记录了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鲁哀公问孔子:国家的存亡祸福,
的确是由天命在操纵,难道人力不能使之改变吗?
孔子答道:“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孔子指出,国家存亡祸福,由国君自己的行为造成。
如果国君的行为没有过错,自然灾害就不会降临。
为了讲明这个道理,他举了两个历史典故。
其中之一说的是商纣王的统治时期,
在都城的一个角落,有一只麻雀生下了一只大鸟。
占卜人说:“凡是以小生大,国家就会称王于天下,
君主的名声一定会昌盛起来。”
于是商纣王因为有了麻雀生大鸟之吉兆,
就不理朝政,非常残暴而没有上限,朝廷的大臣都不能劝止。
以致外敌侵入,商朝由此而亡。
这就是以己力逆天,反福为祸的例子。
孔子又说到纣王的先祖亦即商朝君王太戊的事迹。
在太戊统治时期,道德缺失,法纪紊乱,
以致经常出现树木生长反常现象。
当时朝廷长出桑和楮两种树木,
七天就长到了两手合拢那么粗。
为这现象占卜的人说:
“桑楮是野生之木而不应该生长在朝廷上,
这意味着要亡国了吧?”
太戊听后大为惊恐,转身就开始修正自己的行为,
学习先王为政之道,探究教化老百姓的措施。
三年之后,远方倾慕太戊道义,
派使者辗转前来朝拜的,就有十六个诸侯国。
这就是以己力逆天,反祸为福的例子。

通过两个例子,孔子强调,
天灾和瘟疫是用来警戒人主的,
怪异的梦魇是用来警告人臣的。
天灾和瘟疫不敌善政,怪异的梦魇敌不过善行。
作为真正的知命者,
孔子不但知道命运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知道命运成因。
指出无论国运还是个人命运,都是因为人为而非天意。
因此,要想我们的将来或子孙后代变得更好,
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心修德。
修心,就是使自己的内心平和。
修德,就是行善积德。
修心修德就是道,有道就能改变命运。
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是孔子讲过的最有智慧的一句话。
不忧贫,是因为他看清了命运的真相,
而能坦然接受既成的命运;
忧道,是为了改变将来的命运。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顺境逆境,
孔子都能进行自我反省,
唯一担心的是自己道行不够。
在孔子看来,相对于道,
不但贫不足忧,就连生死都成了小事。
正如他所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完
感谢您关注衡一文化
让我们一起探索和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
生 生 不 息


平 衡 如 一

▲长按识别二维码继续关注我们
?欢迎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转发朋友圈分享。
?欢迎转发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及本公众号的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