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周易时论合编.图象几表》的《易》数与数学:以〈极数概〉为核心
作者:李忠达(Lee Chung-ta)
关键词:《周易时论合编》;《图象几表》;数学;象数;内算外算;Zhouyi shilun hebian 周易时论合编;Tuxiang jibiao 图象几表;mathematics;image-number symbolism;inner calculation and outer calculation
期刊/会议论文集名称:清华学报
卷期:49卷3期
出版年:2019
中文摘要:《周易时论合编.图象几表》收录天文、历算、声律、医药、物理、算数的知识,反映出中国古代科学家、数学家以《周易》为一切自然原理之基础的信念。作为「内算」的数学,可以发挥通神明、顺性命的大用;而作为「外算」的数学,也有经世务、类万物的应用价值。数学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功能,是因为它根源於《周易》,因此受到《周易》形上之理的渗透,并分享了《易》数能预卜未来的神秘力量。《图象几表》在绘制与解说《易》图时,在《河图》、《洛书》等象数学中融入大量数学的内容,突显出中国古代《易》学与数学并未歧而为二的思维模式。
题名:盛唐别业诗创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张诗敏(Zhang Shi-min)
关键词:别业诗;山水诗;田园诗;创作传统;bieye poetry别业诗;landscape poetry;farmstead poetry;writing traditions
期刊/会议论文集名称:清华学报
卷期:49卷3期
出版年:2019
中文摘要:本着别业既能社交休闲又不失遗世独立的特质,别业诗亦被赋予既在人世却又离世的轻微矛盾色彩。而贯串别业诗的主要创作传统,即为调和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此种「调和」在初唐主要展现於华美与简约共存的审美取向;至盛唐则因别业澡雪精神的价值更受重视而扩充至心灵层面。由此,盛唐的理想别业样貌被奠定为得以包容别业主人求仕理想与归隐愿望的一方净土,而别业中人的独往形象描写也逐渐取代初唐以宴会游赏为主的叙述方式,成为盛唐别业诗创作的主流。此外,盛唐後期亦出现了一些刻意强调士人之心理挣扎、打破别业中人完美高士形象的变异型别业诗,展现出盛唐别业诗创作传统不同於初唐的多样性。
题名:《元诗百一钞》与乾嘉诗坛的元诗接受-兼论此本在《五朝诗别裁集》的定位问题
关键词:《元诗别裁集》;《元诗百一钞》;《五朝诗别裁集》;沈德潜;Yuanshi biecai ji元诗别裁集;Yuanshi baiyi chao元诗百一钞;Wuchaoshi biecai ji五朝诗别裁集;Shen Deqian沈德潜
期刊/会议论文集名称:清华学报
卷期:49卷3期
出版年:2019
中文摘要:张景星(生卒年不详)、姚培谦(1693-1766)、王永祺(1701-1766)合编的《元诗百一钞》,被整合入《五朝诗别裁集》後,更名为《元诗别裁集》。《百一钞》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出版,部分内容取资姚培谦《元诗自携》而有所补充。在这样选录和增补之下,「元诗」被重新塑造,形成特定的内容取向和艺术风貌,而《百一钞》在沈德潜(1673-1769)唐、明、清三部别裁集之後付梓,它在乾嘉元诗接受史有何诗学意义?本文通过上述《百一钞》的内部和外部诸问题,试为它在《五朝诗别裁集》的定位提出以下看法:《百一钞》在编纂水平上虽与沈氏别裁集有一段距离,然而此本成功突显元诗的艺术价值,并对元诗远播海内外起了积极的作用。
题名:鲁迅、周作人和老
并列篇名:Lu Xun, Zhou Zuoren, and "Oldness"
作者:刘正忠(Liu Cheng-chung)
关键词:五四时期;返老还童;老之魅;May Fourth era;rejuvenation;the charms of oldness
期刊/会议论文集名称:清华学报
卷期:49卷3期
出版年:2019
中文摘要:鲁迅与周作人虽然屡发「反老人」的公共话语,却都无法全面地与「老」的文化决裂。事实上,他们异於「新青年们」之处,正在於深怵於「老之恶」而又颇迷於「老之魅」。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尊老传统,甚至将它美学化与思想化。但在近代中国,面对国族危殆的处境,知识分子充满「返老还童」的欲望。周氏兄弟固然参与这股潮流,却也能够转化传统资源,各自建构一套「老」的思维,与青年对跖。考索其历史因缘与内在矛盾,当可照见五四新文人的精神世界。
题名:新竹老同安腔闽南语央元音的衰退及元音系统的重整
作者:陈淑娟(Chen Shu-chuan)
关键词:老同安腔;央元音;元音系统;语言接触;新竹闽南语;Old Tong'an 老同安-based dialect;central vowels;vowel system;language contact;Hsinchu Quanzhou-based dialect
期刊/会议论文集名称:清华学报
卷期:49卷3期
出版年:2019
中文摘要:新竹市及新丰红毛港的闽南语属於新竹老同安腔,两地现今央元音[?]、[?]消失的次序不同,元音系统的演变趋势亦不相同。新丰红毛港部分音类的[?]比[?]保留得更好,[?]比[?]先消失,符合世界元音发展之趋势。然而新竹市却是[?]比[?]先消失,此乃因:(1)在面对外地方音的压力时,同时分布於文读及白读层的[?],比仅分布在白读层的[?]更为巩固;(2)〈居艍_文〉类受到华语「留滞作用」的影响,[?]较易保留;(3)为了避免〈刀高_白〉类的展唇音[?]与老泉腔的央中元音〔?〕混淆,促使新竹市的〔?〕比[?]更快消失。当央元音衰退之际,两地原本的元音系统,因结构不对称,引发元音系统的重整,新竹市朝/i、e、a、u、?、?/六元音系统演变;新丰红毛港则朝/i、e、a、u、?/五元音系统演变。